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現狀調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省在“數字農業、數字鄉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智慧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物聯網應用示范、智慧農機、畜牧信息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等新技術新模式已經初現成效,為我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本文主要論述我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為下一步我省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提供基礎數據參考。
【關鍵詞】農業農村;數字經濟;農業物聯網;智慧農機;電子商務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信息革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正在與傳統農業和鄉村發展治理加快融合,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大省,農業農村正處在重要轉型期和關鍵發展期,搶抓機遇,占領高地,有所作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推動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對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推動我省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意義重大。本文僅列舉我省在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基本情況,著重從六個方面描述河南省在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做法及突出成效,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數據參考。
1農業物聯網建設方面
河南在發展農業物聯網方面積極探索,先后建成了全省小麥苗情遠程監測系統、大田智能物聯系統等多個信息化應用系統,并在農業大田生產、設施農業經營、水產養殖等農業生產領域建立了30多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啟動了智能傳感器、信息安全、智能交通、精準農業等特色物聯網產業園建設,在河南省濟源市、新野縣、永城市、浚縣、泌陽縣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數字化、精準化、集約化,發揮了很好的節本增效和示范帶動作用,有力地支撐和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2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方面
將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實現動力轉換、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強力推動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示范和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打造“雙創”新引擎、培育經濟新動力、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貧困戶脫貧的重要舉措。一是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示范,依托益農信息社線下渠道和線上服務平臺,幫助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增加收入。實施特色農產品電商出村工程,把益農信息社打造成為服務下鄉和農產品電商出村的“交通樞紐”。全省共建成40285個益農信息社,占全省行政村的85.8%,截至2019年11月底,全省益農信息社在線上線下開展政策推送、政務辦理、12316專家咨詢等公益服務1066.2萬次;開展便民服務136.7萬次,代繳電話、水電、燃氣等費用5842.5萬元;益農信息社平臺在線交易的農產品、生活百貨和農資等產品達到16590種,線上線下總交易額突破38.86億元;以縣(區)和鄉鎮為單位組織1700余場業務培訓,培訓信息員12萬人次以上;平臺和手機APP活躍用戶總數達到125.5萬個,每天活躍用戶量2.4萬人次。全省有3萬多個益農信息社疊加普惠金融服務,辦理建設銀行“益農寶”服務卡30余萬張,服務200余萬農戶;1000多個益農信息社疊加農服驛站功能,完成小麥統防統治作業面積400余萬畝,入駐植保無人機6000余架,托管土地面積20余萬畝,實現經濟效益約1億元。二是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帶動農村電商發展,全省已有國家級示范縣34個、省級示范縣42個,合計76個示范縣,其中貧困縣45個,占全省貧困縣總數的85%。財政支持61個示范縣資金7.13億元。全省示范縣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59個,鄉鎮電商服務站656個,村級電商服務點10138個,新增網店5.3萬多個,人員培訓40多萬人次,電商交易額2029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1033億元,帶動就業20多萬人。
3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37號)、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農質發〔2016〕8號)要求,圍繞“四優四化”,建成1個省級追溯平臺,可直接覆蓋18個市級158個縣級的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031個鄉(鎮)區域站和鄉鎮監管站,加快速測儀、攝像頭等必要裝備的配置速度,把規模化生產經營單位列為追溯點,優先把“三品一標”生產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資經營店等納入追溯范圍,逐步做到農產品和農資的可管、可控,建立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截至目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經過總體功能設計、系統框架搭建、核心系統軟件開發、手機APP應用開發和系統測試,并在對各模塊內容進行了2次評審論證和多次迭代技術優化完善后,于2018年10月16日上線試運行,首批210個追溯示范點也于6月15日前完成全部安裝工作。此外,按照農業農村部的要求,及早完成省級平臺和國家平臺對接工作,在保留省級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農事操作信息”等個性化板塊的基礎上,將其他公共追溯信息有序鏈接到國家平臺,及時優化和完善省平臺自身功能,確保資源利用最大化、管理效能最優化,逐步實現數據自由流動,信息互聯互通。
4數字農業數據采集體系建設方面
為響應國家大數據綜合示范區建設,省發改委批復成立了省級農業大數據研發機構——河南省農業大數據應用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院已經建成自主可控的農業大數據平臺,初步構建天(衛星)空(通用航空)地(地面采集)一體化的遙感和高通量農業數據采集體系,持續收集獲取農業相關的土壤、農作長勢、環境、氣候、農資、農事、銷售、加工、消費等方面數據,建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研究院與鄭州市農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正在建設基于區塊鏈的菜籃子全產業鏈信息服務平臺,2018年已經完成官渡蔬菜和中牟大蒜種植分布服務平臺,使菜籃子工程管理規范、產銷銜接、農產品和農投品全程追溯、生產安全高效可持續,綜合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與省煙草局合作,開展基于高精度遙感的全省煙草種植面積監測,監測范圍接近河南四分之一,涉及300多個鄉鎮,初步成果已經用于煙葉行政監管,對煙草種植模式精細分類,準確掌握監測區域煙草套種面積及分布;在國家糧食科學院支持下,推進國家“優質糧食工程”管理信息系統在河南的落地與運營,建設糧食全程追溯系統和電子商務系統,支撐社會化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和質量檢驗體系的高效運營,實現糧食高效生產、優質優價;與保險公司緊密合作,開展互聯網+農業保險,合作開發保險APP,農民使用手機就可以投保,采用大數據和遙感技術核保,提高保險工作效率,共有150萬左右農民通過APP進行投保,投保金額4500萬元左右,主要是對小麥和重要農產品進行投保。2019年已經實現河南大部分縣市小麥和重要農產品的種類識別,預計2020年底覆蓋全省。將全省的小麥按照品種進行分類統計和產地區域進行標識,為政府的決策提供更加客觀的數據支撐。
5智慧農機、精準農機信息化建設方面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機生產和使用大省。到2018年底,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2.6%,小麥機播、機收水平均穩定在98%以上;玉米機播、機收率分別達到92%、86.7%;水稻機收率達到91%;花生機收率達到65%;機械耕整地做到了應耕盡耕。每年參與三夏、三秋生產的農業機械達到400萬臺以上,機收率保持在99%以上。高峰期日投入聯合收割機14.5萬臺,日收獲小麥1048萬畝。2018年,省農機局建設了“河南省智慧農機信息管理平臺”,開發了手機終端APP,對安裝終端的收割機等農機具,實現了遠程監控、調度、軌跡查詢、面積產量計算等。大力開展土地深耕深松信息化監測建設,目前全省1300萬畝土地深松監測任務,全部安裝使用信息監測平臺和監測終端,實現100%信息監測。許昌、南陽等市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6畜牧業信息化建設方面
按照2018年河南省“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方案和有關要求,以及“上一個網、辦所有事”的總體思路,省畜牧局涉及的獸用生物制品經營申報材料及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核發等行政審批事項統一在河南省政務服務平臺上辦理。我省在全國率先推行飼料、獸藥產品二維碼追溯管理,并啟動獸藥經營環節、監管環節加入追溯系統,全省665家飼料生產企業應用二維碼追溯系統,232家獸藥生產企業全部納入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大臺農、億萬中元、普愛等飼料企業,加標批次都在3萬批以上。2018年向農業部追溯系統申請追溯碼1.76億個,上傳入庫信息8091萬條,出庫信息3681萬條,獸藥經營企業上傳入庫信息8158條,出庫信息6680條。全省監管單位在國家獸藥產品追溯系統注冊賬戶184個,省市縣三級監管部門全覆蓋。積極探索建設生鮮乳質量安全信息化追溯體系,累計投資2500萬元,先后建成了一、二、三期工程并投入運行,在部分省轄市試點建設了四期工程,正在不斷完善并向全省推廣,初步實現了省、市、縣和乳企“三級四層”實時聯動,生鮮乳生產、收購、運輸無縫監管,做到了過程可監管,質量可追溯。實現了網絡化畜牧業執法監管,截至2019年8月,全省出證量達到3716.1萬份,檢疫各類動物101.41億只,檢疫各類動物產品2422.39萬噸。“互聯網+動物檢疫”極大的方便了養殖場報檢,信息共享,做到了動物及其產品來源的可追溯。
參考文獻
[1]余露.農業部3.23億元投資大田種植數字農業建設[J].種業導刊,2018(5):37.
[2]佚名.河南數字鄉村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2019(27):11.
[3]劉博文.河南省數字農業應用研究概況與發展策略[J].河南農業科學,2011(3):95.
作者:王志遠 單位:河南省農業農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