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作設計教學家具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家具設計教學體系中,創作設計課一般在三、四年級開設,盡管此前已經過了立體構成、造型設計等三維設計類課程的學習,但面對設計創作,學生往往還是無從下手。在教學中,筆者通過研究學生的家具設計作業,發現主要有下面兩種情況:造型過于復雜,無法實現;大多為日常生活所用家具的復制品,沒有創新。學生在創意思維不夠完善的前提下開始家具方案的表達,所畫方案往往是歪歪扭扭,既不是規矩的二維設計,也不是透視關系準確的三維立體,更有甚者似乎是矛盾空間。為了方便教學,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筆者嘗試總結了“二維轉三維”的家具設計創作方法,期間經過不斷調整,并將該方法導入創作設計教學實踐,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二維設計轉三維設計”創作法
根據教學經驗,結合對于家具設計程序的理解,提出針對家具設計教學環節的引導式教學方法——“二維設計轉三維設計”創作法。此創作法從程序上分為3步,下面依次展開分析,并用案例例證。
(一)二維形態創作
二維平面是三維立體的基礎,在家具設計教學中,二維設計較三維設計更易上手。在具體創作中,學生的常規思維習慣往往是依循二維設計開始。基于以上原因,我們有必要從二維設計著手。此步驟要求學生首先構思家具的基本二維截面形狀,該截面可以是家具的某個二維視圖(正視圖、側視圖)。在此階段,可能有若干個模糊、不確定的形態浮現于腦海中,在勾勒、推導這些基礎創意形態時,要把握比例和諧感、形量平衡感、形態的重心穩固性、形態完整度等因素,更要考慮該二維圖形上可成為家具結構的部分。案例“蘭薩椅”創意源于傳統蒙古族民間傳統圖案“”形符號,牧民稱為“蘭薩”,蘭薩紋是生命永生繁衍的符號,具有天地相通、陰陽相合,萬代延續的含意。民間刺繡荷包、描繪家具用品、縫制衣帽等經常用蘭薩圖案作為裝飾。本設計以“蘭薩”圖案作為切入點,研究其造型觀念和方法,探討圖案在家具設計中的運用。此二維形態的設計過程,是符號抽象變形的過程,是蘭薩紋向符合座椅二維特征方向演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適當考慮了形態的比例感、平衡感、穩定性等符合家具基本特征的要素,使方案朝著我們預計的方向推進。經過初步推演,一點家具基本二維形態的感覺,但距完整方案還很遙遠。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引導學生繼續推衍,拓展出家具的基本輪廓外形。
(二)二維平面轉三維立體
作為家具設計方案,必須讓其架構先趨完善,因此,本階段最先考慮的應是家具的結構,裝飾部分可置于后期的調整中。作為家具設計教師,在該設計程序中須引導學生充分考慮三維形態的穩定性、重心、比例平衡感等關鍵要素。該紋樣經過演化,線型已經基本具備了家具二維形態。待該二維形經得住推敲后,下一步嘗試將該形態向三維立體轉變,這也是該創作法關鍵的步驟。
(三)完善設計方案
在“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轉化”創作法引導下,已經推衍得到家具的基本三維形態。此設計程序是后期完善階段,家具需要被繼續推敲并添加裝飾,以期得到完善的最終方案。在該階段,家具形態經過賦予材質、環境渲染、攝影機視圖等步驟,方案最終得以完善。以上是“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轉化”創作法的三個步驟。文中所舉案例看似簡單,實則是筆者無數次反復推演才得到的結果,在此將幾個關鍵步驟用作教學案例,目的是以此引導學生掌握家具設計創作過程。
三、結語
“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轉化”創作法改變了常規二維思維習慣,引導學生從簡單形態、輪廓逐漸深入,直至最終完成設計方案。此創作法的核心思想是:引導學生掌握循序漸進的設計方案推導過程,培養學生設計程序思維模式,提高從容應對設計作業乃至設計任務的能力。基于以上原因,“二維設計向三維設計轉化”創作法成為家具設計教學中重要的創作方法。實踐證明,該創作法對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提高學習積極性有很大幫助。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首先要堅信每一名學生都具有潛在的藝術創造力,同時這種創造力能夠通過教學引導被開發,所以通過教學我總結出這套創作方法,既能幫助學生高效地掌握教學內容,又是訓練學生創新性思維的過程。通過該創作法,學生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技能靈活有效地運用到創新設計中,甚至為將來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基礎。在當前制造業全球化協作分工的大背景下,我國家具企業廣泛、深入應用三維設計技術,院校加大三維創新設計教育,已是大勢所趨。該創作方法不僅適用于家具設計教學,也適用于現代產品設計。
作者:李軍 寧宇 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 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