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貧困縣經濟發展緩慢破解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政府對我國貧困縣區經濟發展給予了充分重視,國家領導人對貧困縣區百姓生活狀態給予高度關注。加快貧困縣的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經濟水平提高,不僅符合當前脫貧攻堅的戰略,也是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展需求。本文將結合貧困縣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促進貧困縣經濟發展策略。
關鍵詞:貧困縣;經濟;滯后;辦法
近年來,隨著我國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縣域經濟發展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對貧困縣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全國2862個縣域中共有592個貧困縣,截至2018年末,我國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有28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這標志著我國向全面小康社會又邁進了堅實的一步。但是,在取得諸多輝煌業績的同時,我們也同樣看到一些貧困縣經濟發展緩慢。
一、貧困縣經濟發展滯后的原因
(一)客觀因素的影響1.貧困縣自然資源匱乏自然環境差是我國貧困縣經濟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是農業生產的大國,長期以來我國多數農業縣域依賴于自然環境解決溫飽問題,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一些縣域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交通不發達,自然資源匱乏,在近年來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帶來了縣域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傳統的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此外,受到當前工業發展的影響,一些地區水資源環境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給這些依賴于自然環境生產的縣域帶來了經濟上的困難。2.貧困縣地區文化落后貧困縣地區文化落后是長期以來社會各界都在關注的重要問題。大多數貧困縣域群眾思想意識較為落后,對文化教育重視程度不足,注重短期效益,本土人才培養有限;同時,由于所在地區交通和信息閉塞,經濟困難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導致文化發展呈現惡性循環。本地培養的人才流失,外界的人才招不進來。3.貧困縣人口素質低貧困縣地區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為低下,傳統的陳舊觀念依然存在,思想處于保守狀態。一些民營企業大多呈現出家族式管理,大多是經驗型管理模式為主,管理人員的素質低下,缺少對先進管理經驗的學習和引進。同時由于管理人員的素質較低,對先進的技術信息和資源獲取能力有限,企業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的源動力,企業發展規模無法擴大,在解決當地居民就業方面作用甚微,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極為有限。
(二)主觀因素的影響1.貧困縣保守思想的影響一些貧困縣地區民眾思想意識較為保守,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弱,習慣用傳統思維和傳統方式解決問題。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在貧困縣的政策扶持力度,派駐了一些具有高等教育,年富力強的青年干部下鄉扶持,但是從實際開展效果來看,很多貧困縣區效果不大。有些貧困縣區群眾甚至用自己的眼光衡量國家派駐的扶助人員,敬而遠之。這種貧困保守思想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2.貧困縣安貧心理的影響一些貧困縣地區群眾缺乏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不尋找機遇不創造機遇,安于現狀。這種安貧心理往往讓人們產生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有些貧困農戶滿足于國家和群眾捐獻的一些救濟款,產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這樣的心態無助于地區經濟脫貧,導致貧困縣經濟發展緩慢。
(三)社會因素的影響1.貧困縣思想認識欠缺貧困縣地區長期以來處在社會信息較為閉塞的狀態中,對地區自身資源缺少發掘和利用的意識,缺乏對地區特色資源長遠思考,導致其具有經濟價值的優勢無法得到發揮。改變貧困地區人口思想意識,充分發揮貧困縣地區特色,建立起具有地區特征的產業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2.貧困縣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縣域經濟基礎薄弱,所在地區的工業發展對自然資源依賴性較強。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中,工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往往是人才和科技的競爭。而貧困縣工業企業吸引力較弱,大多缺乏對人才的吸引力,導致技術優化和創新速度緩慢,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的需求,導致一些貧困縣工業發展缺乏后續動力,無法形成規模經濟;尤其一些貧困縣工業,長期依賴于國家和政府的財政和稅務方面的支持,缺少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和技術革新的推動力,進而導致一些工業產業長期萎靡。3.貧困縣產業結構單一我國大部分的貧困縣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由于這些貧困縣區所在位置較為邊遠,交通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盡管近年來我國加大了貧困縣的扶持力度,從政策上和資金扶持上給予了大力支持,但是有些貧困縣的農業發展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集中表現在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呈現出小而全的農業經營特點,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缺少社會資源的投入,現代化經營管理的產業模式尚未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所在縣域農業附加值低,農產品銷售模式單一,導致貧困縣經濟發展遲緩。
(四)經濟因素的影響1.貧困縣缺少項目扶持貧困縣地區經濟收入低,缺乏群眾性的經濟項目,大多數貧困農戶為了能夠解決生活問題不得不外出到其他城市打工謀生,從而產生了一些老人村。貧困縣地區年輕人數量大量減少讓地區發展失去動力。2.貧困縣缺少融資渠道貧困縣經濟發展工程中,融資問題成為限制貧困縣發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受到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公共財政所能夠給予的政策性扶持畢竟有限,一些貧困縣資金需求已經遠遠超出了財政可支配財力范圍,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已經愛莫能助,力不從心;而貧困縣域銀行常年受到不良貸款的困擾,企業融資渠道受到阻礙;融資困難的情況下,貧困縣域又缺乏社會資金的注入,導致一些產業無法抓住發展機遇,進而導致經濟發展的滯后。
二、加快貧困縣經濟發展的相關對策
(一)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貧困縣地區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樹立發展意識,積極推進貧困縣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摸底排查,進行優勢產業整合,積極促進城鎮化建設,一方面可以轉移農村人口,改變產業分散的局面;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城市經濟向貧困縣地區的過渡,擴大城市建設對貧困縣區的影響,發揮規模效應,實現貧困農村與城鎮的互動,進而用城鎮的發展帶動貧困地區文化和思想意識的提高,打開城市人才與農村需求的通道,實現貧困縣區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貧困縣教育扶持首先,要加快貧困縣經濟發展,就要加大貧困縣教育扶持力度。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加強貧困縣教育,第一,做好當地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宣傳和教育,讓當地群眾對貧困產生的原因具有深刻的認知。第二,改善貧困縣地區教育基礎條件,教育部門增加財政資金扶持,改善學生學習環境和基本條件;此外,教育部門要加大其他教學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爭取獲得其他院校和教學部門的教學支援,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同時將外界新的知識和思想引入到貧困縣的教學中,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其次,政府和教育部門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整合,采用一對一的幫扶活動,將貧困縣區教育與城市學校進行聯姻,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貧困縣區開設教學實踐基地,為城市學校和教學機構提供科技實踐的場地和資源,既能豐富城市教學實踐,又能帶動貧困縣區經濟發展。
(三)優化貧困縣產業結構要加快貧困縣經濟發展,就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發掘,開發貧困縣區具有特色的支柱型產業,通過資源的整合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將現代化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應用到支柱產業中,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同時,要從支出產業產品深加工方面著手,建立產業鏈,形成地區優勢,解決當地人口就業問題。
(四)給予貧困縣創新扶持政策首先,貧困縣地區政府要關心當地民營企業的發展,要創造機會讓民營企業經營者走出來,接受和學習更多先進的管理理念,用創新精神武裝自己,擴寬經營管理者視野;其次,要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當地民營企業學習相關的市場經濟和風險管理,提高經營管理者的科學管理意識,提高經營管理者的社會意識,通過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手段的提升,解決周邊群眾的就業問題;再次,幫助貧困縣地區企業擴大產業渠道,擴大市場,通過產品工藝和技術的更新和優化,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產品附加值,在幫助企業發展的同時,提高貧困縣地區經濟水平。此外,為貧困縣提供產業信息和政策信息,幫助企業抓住時代和社會發展機遇,引導當地民營企業擴寬信息資源渠道,減少經營決策的失誤,從而促進當地民營企業經濟發展。
(五)擴大貧困縣融資渠道要加快貧困縣經濟發展速度,就要鼓勵貧困地區群眾創新創業,政府通過公共服務職能積極為當地群眾擴寬信息渠道,提供項目信息,鼓勵當地群眾積極投入到創業項目中。政府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幫助群眾解決融資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協調職能,增加財政公共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擴大貧困縣區經濟項目宣傳,吸引社會資金的注入。此外,還可以吸引具有規模的龍頭企業,將生產項目延伸到貧困地區,解決當地人口就業問題。
(六)打造貧困縣區域品牌要加快貧困縣經濟發展,就要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產業優勢等實際情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首先,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旅游農業,通過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整合產業結構,形成產業規模實現打造具有地區特色的旅游農業,創辦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主題活動,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在提高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縣區的社會影響力;其次,結合當地的特色產品,打造地區品牌。利用地區特色產品吸引社會企業的資金投入,政府牽頭與企業展開合作,利用企業的銷售渠道和經營管理經驗,結合當地產業特點,打造地區品牌,從而加快貧困縣區的經濟發展。此外,發掘貧困縣區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產品和藝術活動,利用當前網絡科技和信息技術進行大力推廣,形成地區文化亮點,引起社會關注,進而通過發展貧困縣區的文化產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5]。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受到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和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綜合因素影響,貧困縣區經濟水平發展速度較慢。加強對貧困縣區薄弱環節分析和研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促進方案,通過國家和政府的扶持和引導,改善貧困縣區文化、教育和產業環境,必將促進貧困縣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瑩,何得桂.貧困治理背景下貧困縣(區)縣域經濟發展評價——以陜西省為例[J].特區經濟,2019(04):56-62.
[2]羅爽.貧困鄉鎮依托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存在問題與對策淺析——以黔西縣定新鄉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7(08)
[3]冷佳君,何得桂.深度貧困地區健康扶貧政策執行偏差的機理分析——基于陜西省鎮巴縣的調查[J].衛生經濟研究,2019(09)
[4]彭貞貞,馬驥.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環境的綜合評價——以邵陽市所轄9個縣(市)為例[J].經濟論壇,2017(09)
[5]高樹深.關于貧困縣如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思考[J].今日財富,2017(10):101.
作者:陳峰 單位:內鄉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