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流金融風險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物流金融業務在中國經過多年的開展,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2011年以來,物流業與金融業的融合愈加深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大,2012年已達到3萬億元的規模。傳統的物流金融風險控制手段明顯捉襟見肘,于是眾多物流金融服務平臺相繼出現,并以此為契機在傳統風險控制措施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風險控制措施。
一、物流金融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
傳統的物流金融風險管理措施主要是加強融資企業的信用管理,慎重選擇質押物,在合同中明確融資企業、銀行和物流企業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等。以上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風險事件的發生,然而傳統風險管控措施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以中鐵現代和南儲倉儲兩家公司為例,見表1。目前物流行業在物流金融風險控制與管理方面其實正處于一個轉型階段,而通過上表可以看出,很多物流企業依然采取著以上述公司相同的傳統風險管理方法,這樣的管理手段,存在著以下明顯缺陷: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面對規模越來越大的物流金融業務,每個物流企業僅憑一己之力去調查融資企業的信用狀況,核準質押物的質量和價值,個性化定制質押物的保管措施,以及明確每一筆業務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來講這樣做成本極高,一個物流企業面對眾多融資企業和質押物進行調查會消耗物流企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另一方面融資企業可能與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多個物流公司重復對一家融資企業進行調查,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加之物流企業在某些領域上的知識匱乏,會導致這樣的風險管控效率地下。不能解決重復質押問題。重復抵押,是指債務人以同一抵押物分別向數個債權人為抵押行為,致使該抵押物上有多個抵押權負擔的抵押形式。重復質押問題主要是質押信息方面的閉塞,與貸款信息可以體現在征信系統里不同,銀行間的質押信息很難做到相互分享,全面收集難度很大。即使是已經質押過的質押物,表面看來也很難有任何異常。此外,質押物的權屬與登記問題也是造成重復質押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倉儲貨物的登記混亂,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不能統一,進一步增加了對質押物監管的難度。信息的及時性、安全性與可靠性無法保障。傳統物流金融監管下的信息記錄往往是單方面的、靜態的,融資企業、銀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容易產生紕漏,導致信息的及時性、安全性與可靠性無法保障。
二、物聯網信息服務技術對物流金融風險管理的影響
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物流金融產生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目前常見的形式有倉單質押、動產質押、保兌倉、開證監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物流金融開始越來越依賴于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極大地改變了物流金融風險控制手段,一方面,物聯網技術提供的是全是實時動態的監控手段,可以通過物聯網構建的信息平臺了解三方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與獲得信息的成本,讓銀行對融資企業實現更真實、具體的評估。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貨物標簽以及出入庫信息登記等手段,實時了解質押物情況,避免重復質押、質押物被調換等問題。并且,物聯網技術為物流金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提供新的業務模式,替代以往較之落后的、存在風險更大的業務模式。
三、基于物聯網信息服務的物流金融風險防范措施
物流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采用了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形成了用戶三方的信息集散地。在物聯網下,通過信息服務平臺,各參與方可以共享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避免出現像青島港騙貸那樣的重復貸款問題。平臺中的用戶都采用會員制。即加入服務平臺的三方客戶都必須成為平臺會員,根據客戶資信狀況、經營實力等情況進行評級。每個會員都會進行信息登記,其所有的交易信息、企業內部運營狀況和信用等級等都會對平臺中的其他會員相對開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相關會員制度,對會員進行約束。建立健全登記公示查詢制度,經常性地定期公布存貨擔保信息、擔保融資信息、數據信息預警等。即信息化的動態登記公示,對質押物所在的位置,所處的狀態、所有權是否變動和質押物價格波動等進行記錄,并按客戶要求予以公示,以避免靜態登記公示無法及時反應所產生的弊端。建立起統一的信用評級和失信人機制。平臺會員信用等級統一由平臺根據客戶自身的經營情況、財務數據和平臺內部交易記錄等評定,為平臺內部開展物流金融業務提供統一的參考標準。失信人機制則是一種針對部分不誠信會員的懲罰機制,但凡有欺騙行為的會員,其信用等級都會遭到大幅降低,以致無法再輕易得到其他會員的信任或遭受平臺的經濟懲罰。如銀行對其進行貸款審核并對信用狀況較差的企業予以剝奪融資權、勒令糾正和平臺沒收會員上繳的保證金等。事中風險管控:主要針對質押物監管風險、操作和技術風險,其措施如下。構架物聯網的質押品的動態信息的獲取系統。通過物聯網可以實現從原料市場到產品市場這一過程中質押物品信息的讀取與采集。一方面,通過附著在貨物上的電子標簽,可以實時監測貨物數量和位置,通過無線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貨物所處環境狀況,充分保障質押物保管質量,一旦質押品信息出現異常,即產生了相關的風險隱患,會立即啟動預警系統。再者,利用物聯網,實現對質物所有權的嚴格確認,對質押物的貨權進行詳細的考察,不符合質押物要求的商品,堅決不能接受。并且確保商品歸出質人所有,避免出現貨權糾紛。建立智能倉庫、制定合適的存貨價格管理和標準倉庫認證系統等,根據風險評級模型進行實時計算,預測風險。如系統將根據采集到的質物市場價格、質物數量等信息計算質押率,并將其與預設值進行比較,若低于預設值則通知借款企業補貨或增加保證金。利用RFID自動采集、無線傳感器網絡和GPRS無線遠程傳輸等技術,構建實時信息傳播機制,實現質押物變動信息與系統信息的實時一致,克服傳統倉儲管理中信息滯后的問題。在物聯網中,質押物的動態信息的獲取一般過程為:在物品上貼上RFID標簽,讀寫設備通過讀取RFID標簽中的信息,尤其是ID信息,通過這個ID信息向物聯網名稱解析服務器請求以獲取該ID所對應的進一步詳細信息的統一資源標志符(URI),讀寫設備通過這個統一資源標志符進行進一步的信息獲取,實現信息的全面和透徹感知。事后風險管控:主要針對法律風險,主要如下:通過物聯網的業務全過程管理,保留物流金融各個階段的交易記錄,以便銀行、物流企業和融資企業之間明確責任,減少法律糾紛。通過有公信力的平臺公示與登記,確貨物所有權,避免重復質押帶來的法律風險。積極參與物流金融業務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嚴格實行業務中一個國家標準即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兩個行業標準即動產質押監管服務規范和動產監管企業評估指標。制定并完善平臺規章制度,并通過會員制度促使這些制度落實,彌補國家法律制度中關于物流金融監管的缺失與不足。
作者:劉銀倫 韓 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