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發展定位繼續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新時期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意義
繼續教育(ContinuingEducation)首先是由英國人在1918年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職業技術教育術語》一書中稱“廣義的繼續教育是指已經脫離正規教育,已參加工作和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進入新的世紀以來,我國把發展繼續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繼出臺推動繼續教育快速發展的政策,這在宏觀上為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提供了方向,也為繼續教育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首先,發展繼續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職責。其次,是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規劃綱要》不僅從宏觀上強調要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而且從具體數量目標上提出了具體要求,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要在未來10年達到3.5億人次。同時對繼續教育加快發展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給出了新思路、新觀點和新部署。三是繼續教育不僅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有效平臺,更拉近了學校與區域社會的距離,也是贏得社會對學作者簡介:李軍,男,副教授、高級職業指導師,菏澤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研究方向:成人繼續教育、職業指導。校支持的一個有效渠道。四是終身學習社會建設的需要。五是高校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繼續教育,學校可以及時了解各學科前沿知識的更新發展及最新的社會實際需求,有助于解決教育與實踐相脫節問題,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發展。因此,地方高校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既是國家的要求,也是促進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學校發展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繼續教育要緊盯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發展人才需求科學定位
(一)繼續教育重新定位的理論來源
教育部魯昕副部長在出席由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主辦的“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研討會暨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學習型城市、學習型企業發展論壇”時指出:認真研究我國繼續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特征,充分認識繼續教育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堅持分類辦學,明確發展定位。2014年1月6日魯昕副部長又在中國教育報撰文指出:……著力解決高校內部繼續教育定位不準、多頭管理、分散辦學、機制不暢、效率不高等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到2015年,從業人員年參與各類繼續教育2.9億人次,參與率達到42%以上;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訓的時間累計不少于12天或72學時;企事業單位員工培訓的年參與率不低于45%;農村居民培訓的年參與率達到20%以上;學歷繼續教育在籍學生總規模達到1200萬人以上;東部地區和中心城市城鄉社區成員參與有組織社區教育的比率達到60%以上,中西部地區達到40%以上;成人文盲數量較2000年減少50%以上。”同時教育部在《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中還明確了高校在繼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引導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面向社會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大力推進學校的教學資源向社會開放。重視發揮普通高校在高等學歷和非學歷繼續教育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面向行業企業、社區開展繼續教育”。所以地方高校應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建設的新要求和需要,對繼續教育辦學重新認識,并將其定位在向職業性技能型成人高等教育轉型,在學歷教育穩步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
(二)地方高校繼續教育戰略定位
當前無論是在關于高校戰略的理論研究還是高校戰略的實踐中,服務社會的職能往往被泛化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或者是其自然的延伸,因而在高校職能戰略定位系統中,服務社會戰略定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略。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的泛化以及大學服務社會戰略定位的弱化,直接導致了高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性定位不明確,甚至缺失。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戰略定位應依據終身教育理論,遵循地方人才的成長規律,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成為教育事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是終身參與有組織學習的重要平臺,是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生力量。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戰略定位,首先應該進行區域定位:學校所在地及周邊地區,例如菏澤學院就可以把服務區域的重點定在菏澤市及魯蘇豫皖交界地區。服務對象應該定位在應用型中低端人才培養,服務理念定位在深入一線,做好宣傳,抓好招生,服務區域經濟建設需求。
(三)教育目標的定位
從地方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角度來看,繼續教育培養目標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以滿足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地方高校繼續教育應該是著重于職業知識技能的培養,通過繼續教育提高區域經濟建設發展所需人才的素質及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建設,較好地實現新知識、新技術傳播輻射。(四)教育形式的定位地方高校繼續教育形式由單一的學歷教育向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轉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繼續教育要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可見,國家把繼續教育提高到人力資源建設的高度,并將工作重點從學歷教育向非學歷教育轉移。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更應該堅持認真落實國家教育政策和精神,以積極發展非學歷教育為主,走多樣化發展繼續教育之路。隨著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面向不同層次的需求,繼續教育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滿足其差異化需求。隨著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包括通信衛星、計算機模擬技術、自動化實習設備、網絡教育等都將為高等繼續教育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Web2.0的廣泛應用為大學繼續教育提供了開放式互動教學的可能性,MOOCs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事例。
(五)辦學層次定位
繼續教育突出的標志是辦學層次。辦學層次主要是針對人才的培養層次來說的。學歷教育包括了高中起點的專科、本科、專升本以及在職研究生等,而非學歷教育的層次則主要包括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與崗位培訓等。辦學層次的定位是指在確定培養多種層次的人才結構并且給予較為合理的位置,即繼續教育培養的專科生、本科生與研究生是個什么樣的結構。伴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化發展,對繼續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不同的高校在辦學層次上的不同差別,反映出人才培養層次與社會服務方式的不同。每一所高校的辦學層次都不可能都十分完備,這需要確定好辦學的層次,不斷地積累辦學經驗,進一步完善辦學的條件與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這樣才能被社會認可。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辦學層次不能和辦學的質量、辦學水平相一致,它所體現的是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這是由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分工等多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在高校繼續教育的辦學層次的定位上,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照搬硬套。必須根據高校自身的特點和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對繼續教育的具體需求來確定繼續教育的辦學層次。
(六)發展模式定位
對高校繼續教育工作,一個科學的發展模式,必須有利于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實現全員參與,發揮其智慧;有利于積極應對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變化,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實現校企產學研結合;有利于繼續教育人才培訓和培養,必須適應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實際和人才成長規律,體現繼續教育的終身性、職業性、創業性。必須設置多樣化以適應不同類型學員職業發展的需要、技能培養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在辦學過程中,地方高校繼續教育應始終堅守緊跟區域經濟發展現實、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社會進步的理念,注重項目的深度開發,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和特色,打造精品。
(七)教育模式的定位
轉變辦學方式,成立區域繼續教育聯盟,走合作辦學之路。高校與高校、行業、企業聯合辦學應該是今后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新模式。一是校企聯合辦學能使企業的資金優勢、經營優勢、開發優勢與高校的品牌優勢、師資優勢、科研優勢和教學優勢有效地結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多種形式使教學與實踐學習有機結合,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內涵是產學合作、雙向參與,是解決當前行業或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技術急需更新的一種有效形式。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為企業提供特色化的有針對性的高質量服務,與行業、企業形成規模化的長期合作,它突破了長期以來高校依靠行業或企業接納學生,行業或企業依靠高校補充人力資源的簡單供求關系,體現了學校和行業、企業平等合作、互利互惠、雙贏共贏的關系,使學校和行業雙方真正形成了利益的共同體。二是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利用學校間各自的教育資源優勢,聯合開發教育項目,并付諸實施,成立區域繼續教育聯盟,走合作辦學之路,形成特色項目,更高質量地服務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八)特色教育項目定位
強化特色教育即無論是在專業設置,還是在課程設計、項目開發及教學過程中,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特點、人才需求等因素,強化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和特色項目的設計和教學。通過特色項目的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塑造繼續教育在區域各行各業的優質品牌形象,進而提高在廣大受教育者中的聲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繼續教育。
(九)認識定位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對繼續教育的認識與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對非學歷繼續教育更不重視,將其邊緣化。社會服務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繼續教育是高校面向社會、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窗口,是與社會上各行各業聯系的紐帶與橋梁,它將最新的知識、技術傳授給在職人員,提高相關學科在區域各行業中的影響力,是教師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平臺。因此對地方高校繼續教育的認識應定位到:繼續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主力軍,是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能可有可無,更不能將其邊緣化。
三、高校內部定位
(一)服務社會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發展繼續教育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平臺
地方高校發展繼續教育是學校服務社會職能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增強各類在職人員提高素質和技能的有效途徑。當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使得知識和技術的更新速度迅猛。這就給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簡單的校內學歷教育,而是連續的動態教育和終身教育。因此,地方高校應盡快建立適應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繼續教育體系,采取各種適合的方式培養各類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區域經濟發展急需的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做出積極應有的貢獻。
(二)發展繼續教育是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通過發展繼續教育,高校教師可以了解到各行業的前沿知識更新發展,以及社會的真實需要,有助于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問題,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落地,產生效益,發揮服務社會的能動性。同時,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為教師與來自一線的學員雙向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對地方高校的學科、教材、師資隊伍建設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會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也為當前處于轉型期的地方高校發展帶來更多的潛在價值,更是地方高校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作者:李軍 粱廣倫 朱國風 單位:菏澤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