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本科教育轉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幾年時間過去了,不少高校為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轉型做出很多努力。該文指出,在轉型的過程中,高校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在教育觀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三個方面做出應有的轉變,才能讓應用型本科教育真正得以落實,從而獲得其應有的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教育;教育觀念;教學方式;評價體系
時代在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我國國力的強大也越發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國家建設。目前,大學生的數量日益增多,同時,2019、2020兩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人數也連創新高。隨著本科生數量的增加,國家在本科教育上也有了更大的投入。教育的質量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并引發大家的關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面臨的問題更加突出。入學的門檻變低了,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差,學生的整體水平也是參差不齊。這些都對本科教學的質量帶來極大的考驗,對高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很大的挑戰[1]。筆者在一所三本學校任教多年,對上述問題也是深有感觸。和很多老師一樣,筆者深深感到目前的本科教育越發吃力。我們到底該怎么應對未來的本科教育呢?在向“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指針是不是都應該向重點高校看齊呢?辦學思路是不是應該有所變化?時代呼喚人才,但如何才能把起點相對較低的大學生打造成人才?如果還是按照老路走,也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2]。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類型,目的是為了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那么,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實現需要我們做些什么?結合多年的教學經歷,筆者認為要實現轉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轉變。
1教育觀念的轉變
什么是教育?從人文角度講,教育是對人格的教育。從應試角度講,教育是分數的教育。而從應用型角度講,教育是對實操能力的教育。面對層次相對較低的學生,如果還是一味以所謂的“高大上”或“高精尖”為培養目標,恐怕是事倍功半的。而且,按照這樣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多大程度上能夠被社會所接受呢?這里所說的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是說學校和老師,還包括家長乃至整個社會。不可否認,“大學生”三個字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但是,進入大學還是有很高的淘汰率。高考之后,只有約50%的學生才能成為本科生,其他升學的學生可能只能選擇專科、高職。目前,中國的職業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也越來越強調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而職業教育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應用型”三個字的體現,它更強調的是學生的實操能力與動手能力。一些學生及家長對職業教育還是存在一定的偏見,總覺得還是本科生的社會地位要更高一些。其實不然,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高學歷的“精英”,更需要技能型人才。未來的中國需要大批懂得專業技術的人才,他們的實操能力、動手能力卻長期被我們的教育所忽略。重“技術”,并不意味著要輕“文化”,二者是可以并存的。只是說,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對于層次相對較低的學生來說,教育的重心可能更應該放在實用技術的培養上。同時,再對學生輔之以文化類課程的學習。當然,課程思政現在也是一個熱點。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把人文、思政類課程和學生的專業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好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要實現“兩手都要抓”,就需要教師多動腦、多想辦法。只懂技術,沒有人文素養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走不遠的。而如果只有人文素養,缺乏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那么這樣的“人文素養”在某種意義上不能算真正的人文素養。從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看,從教育的廣度上講,應該多培養具備一定人文素養的應用型人才。
2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學方式的轉變,對于教師來講,主要是教學方法的轉變。比如說,“翻轉課堂”把更多的學習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其實就是“應用型”的一個體現。課堂應該有更多的互動、學生的參與,而不是只有老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只是一個聆聽的角色。方式的轉變就要求老師對教學有更多的設計,要盡可能地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課堂內外要多一些實踐的內容。現在,尤其在一些培養學生實操技能的課堂上,越來越多地能看到翻轉課堂的影子。翻轉課堂提高了學生的自覺性與能動性,讓他們能更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與融入度,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中學生相比,大學生包括高職、專科的學生,他們的心智更加成熟,他們有更多的潛能等待被挖掘,而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以前的“填鴨式”教學中。大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大學并不是一個可以輕輕松松就能獲得文憑的地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各種各樣的挑戰。對于那些起點較低的大學生,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順利畢業,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越來越多的教學系統、軟件也走進了課堂。這些軟件的運用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的實操能力加強了,興趣也被更多地激發出來,教學的質量自然就提高了。筆者所在學校的部分課程也引入了相應的教學系統,比如“大學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支付與結算”等課程。這些系統和軟件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未來,我校的商務英語專業和很多學校一樣,會開設跨境電商方向。跨境電商也是時下就業的一個熱點。它的就業起點相對較低,但還是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電子商務知識,具備基本的業務能力。有配套的教學軟件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固然很有幫助,但是這些系統或軟件往往價格昂貴,不是所有的學校都具備這樣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彌補這個短板。比如,傳統課堂上可以多采用一些情景模擬,多引入一些案例,多讓行業人士進入課堂,多讓學生去電商企業參觀、實訓。教學方式的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學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應該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擴招的情況下,做到“寬進嚴出”,一定不能放松教育的底線。社會也應該給予應用型的學校和專業更多關注,給予私立大學及高職院校更多關注,而不是只把資金和熱點集中在“985”“雙一流”等高校,從而加劇教育資源分配和發展的不平衡。
3評價體系的轉變
很多人覺得,證書或者分數就是一個學生專業能力的最好體現。筆者目前是外語系教師,就以語言的學習為例來探討一下。語言能力的體現,除了證書以外,學生實際具備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其實更加重要。那么,在學生的考試分數確實很難提高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沒有出路了呢?目前,很多專業都有被社會認可的各種證書,這些證書無疑是就業的敲門磚。而學生在學校的考試成績,也是學生水平的一個直接體現。一方面,學生順利通過考試、拿到相應的資格證書是我們都愿意看到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為此付出努力。另一方面,即使學生在考試成績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老師也不能忽略了對他實操能力、業務能力的培養。從職場的角度講,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要,尤其是對于一些更需要學生具備一定技能的職位。但我們不能一味地遷就學生,不能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好、水平不夠就大大降低課程考核的標準。強調應用型并不是要否認分數的重要,也不是為了學生能順利畢業而想出來的權宜之計。教育是有底線的,沒有了這個底線,就談不上教育。這里所說的應用型,只是相對于原有的模式,更多強調學生在實踐、動手方面的能力。評價體系的改變,這里主要是指在評價學生的表現時,把學生的平時表現、實操能力更多地納入課程學習的評價。比如形成性評價體系,它讓學生的成績更多地體現在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和表現中。占據更大比重的是學生的平時成績,而不是期末考試的分數。這種體系更能體現學生在整個學期的課程學習中的表現,也更加全面和客觀。形成性評價讓學生更能意識到平時積累的重要性。像以前那樣考前臨時抱佛腳,“大考大耍、小考小耍”的心態恐怕很難獲得一個滿意的結果。當然,形成性評價體系只是諸多評價體系中的一種。如何更科學、更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從而讓他們真正掌握一項技能、具備某種能力,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自從國家提出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以來,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方式上都做出了調整,有的學校甚至進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不同高校在學生層次、辦學條件、硬件設施等方面的情況不盡相同。到底怎么改革,改革多少,都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面對應用型本科教育,各個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個定位。既要避免袖手旁觀,也不能“一窩蜂”地全盤朝應用型改革。在決定改革之后,除了以上講的三個主要轉變之外,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還會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改變,還有更多的實際困難需要克服。怎么落實,仍然需要反復論證、不斷探究。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是相對的,其內涵也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不斷地深化和豐富。總之,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未來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們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鄭晉鳴,韓靈麗.應用型大學如何辦好[EB/OL].(2014-09-19)
[2]萬事知.中國教育報評論員:抓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EB/OL].(2014-05-05)
作者:胡荀 單位: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