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育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
在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興趣和靈感。教師應營造較為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地思考、討論以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與社會需要相關的內容。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思維,而創(chuàng)新的思想需要靈感。教師在引導學生尋找靈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與學生互相交流,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成為學生的朋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chuàng)建美好課堂的首要條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不只是教師教授學生知識,師生也可以互換角色。如,在繪畫課中,學生和教師相互交流、學習,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樹立學習美術的自信。不僅如此,在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思考,不左右他們的創(chuàng)作想法。部分教師上課時不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要求學生按照要求作畫,這樣創(chuàng)作就變成臨摹,部分學生逐漸喪失想象能力,便會覺得美術課枯燥無味。部分教師單純注重技能水平的提升,不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容易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作靈感多源于生活,生活的美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高校美術教師應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美術與生活的點點滴滴相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美術積累生活知識。創(chuàng)作時,教師讓學生合作交流,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其他學生分享,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將好的想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學生還可以互相點評對方的作品,教師從多角度剖析學生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創(chuàng)作風格,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總之,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在美術學習中體現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處于“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的。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美術活動,如,收集生活中的廢品,利用廢品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舉辦一場“環(huán)保時裝秀”,讓學生利用廢舊報紙、塑料桌布、塑料杯子等制作一件美麗的時裝。學生穿上它走秀,能夠把自己的設計靈感與大家交流分享,在制作中收獲快樂。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
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開闊學生的眼界。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追求創(chuàng)新,忽視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學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往往會不盡人意,更會挫傷學生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喪失學習美術的信心。在信息技術發(fā)達的21世紀,人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做到“足不出戶看世界”,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為美術教學拓寬思路,讓學生愛上美術,培養(yǎng)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進而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播放世界級名勝古跡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宏偉的建筑,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瑰麗藝術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多媒體除了播放視頻、展示圖片外,還可以展現立體的三維物體,讓學生更加輕松地理解各種美術技巧。教師利用多媒體建模,可以把原先學生看不到的部分通過透視還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使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更加逼真。繪畫分為很多種,如素描、厚涂、寫生等,上色工具也很多,如彩鉛、水彩、油畫棒、蠟筆、彩色筆、水筆、水粉等。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使用工具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課程進度,破壞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多媒體技術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其快捷地掌握美術技巧和理論,學習新型的美術創(chuàng)作方式,適應社會的信息化發(fā)展需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世界名畫、名跡等,舉辦藝術交流展示會,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并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從而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教師可以故宮為主要內容制作教學課件,在課件中普及相關知識,展示故宮的俯視圖,說明建筑原理,并附上相關視頻,課后讓學生講述自己的體會,討論故宮的欣賞價值和創(chuàng)作靈感等,從而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藝術,增強文化自信,提升鑒賞能力。
三、自主探索,在實踐中掌握美術技能
學習美術主要在于知識積累和技能應用。教學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美術的主要理論和藝術文化的基礎;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三是技能和技術的表現形式。美術的主要理論和藝術文化的基礎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進行教授,藝術文化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社會文化或西方抽象文化,開闊學生的眼界;生活中的經驗和技能技術則要學生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掌握美術技能,而不是一味地展示和示范。學生在課后再反復練習,以此提高美術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天分各不相同,針對同一個主題任務,教師應該分等級教學,因材施教。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但不是最終目的,教師不應把課本的要求當做最終教學目的,而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學習技能,并為己所用,才能在美術領域有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鑒賞水平,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美術技能,就會喪失自信和動力。所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制訂不同的計劃,以此促進學生掌握美術技能。在藝術品鑒賞課程中,教師不應將教學局限在欣賞上,還要讓學生實踐。如,在鑒賞各種陶器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陶藝館體驗陶器制作,讓學生通過壓坯、注漿、脫模、印坯、修坯、粘接、刻洗、素燒、上釉、刨底等步驟,了解陶器的制作過程,感受陶器的魅力,增強動手操作能力。
四、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習主動性
增強學生美術學習的主動性,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育實踐證明,課堂效率的高低與學生的參與程度緊密相關,教師應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拒絕教師“一手包辦”的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的想法。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的心理壓力很大,面對學習會感到倦怠,進而厭煩。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利用美術釋放壓力。同時,教師應利用各種渠道展現美術課程獨特的魅力,將生活的點滴與美術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教師也可舉辦美術知識講座,向學生展示美術的樂趣,讓學生了解學習美術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讓學生參與教學,逐漸消除學生對課堂的排斥心理,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之余,還能體驗到美術的樂趣。
結語
美術是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學生除了學習美術知識之外,還要掌握相關的美術技能。美術課是最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課程之一。學生擁有良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就能打破常規(guī)思維的枷鎖,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思考遇到的問題,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齊宇.論高校開展美術教育的策略及途徑.美術教育研究,2017(5).
[2]劉文生.加強美術欣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美術教育研究,2012(10).
[3]喬偉莉.高校美術教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提升.藝術科技,2018(6).
[4]唐慧.淺談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9(4).
作者:韓衛(wèi)衛(wèi) 單位:太原市文化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