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課程游戲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明晰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課程游戲化之間的關系,有效發揮游戲化教學對傳統運動技能學習創新應用,滿足現代體育教學改革的需求。該文通過相關文獻和案例分析并解讀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相互關系。該文認為:體育教學的基礎是運動技能的學習,體育課程游戲化是促進運動技能學習的輔助性手段,二者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共濟關系。運動技能的學習仍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而游戲化教學是實現該目標的有效方式。體育課程中加入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改善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的乏味性、空洞性,增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情,同時對提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運動技能學習;體育課程;游戲化;關系
自1949年以來,中國學校體育共歷經8次改革。改革內容包含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等[1]。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強調了青少年是民族和國家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的強壯體質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強大與國家的繁榮富強。近年來,有國內學者研究發現,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和人們生活方式所發生的轉變,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卻呈現出連年下滑的情況[2]。教育部最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提出要淡化“競技運動”的教學模式,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運動興趣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并新增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而基于核心素養構建體育課程內容的價值訴求包括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強調課程內容的銜接性與結構化[3]。體育是一門以技能為基礎的課程,學生學習的結果主要體現在學生身體素質、技能和運動行為的變化上。在探討學生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體系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學內容中培育核心素養的功能價值、創新設計課程實施中培育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和合理選擇學習評價中核心素養要素的內容方法[4]。
1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課程游戲化的主次關系
1.1運動技能學習的基礎性作用
體育:Sport,最早源于法語desport,意為休閑;在英語中,最早對于Sport的定義是指一種娛樂;在體育史研究中,將狩獵、游戲等以身體為媒介進行的活動作為體育的起源。早期體育作為一種軍事訓練手段被廣泛應用,在和平年代,體育的身體娛樂功能才逐漸地被活泛。但是作為人的肢體承載和參與的人類行為,身體活動確實是體育最重要的本質屬性[5]。20世紀前期,美國學者威廉姆斯提出“體育是用大肌肉活動為方式的教育”,這一觀點風靡當時,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第一,體育是一種教育手段;第二,體育是以大肌肉活動為主導的身體活動。除此之外,體育也被認為是一種贏得勝利的活動和塑造健壯體格的身體運動[6]。按教育學理論來理解,體育課程包含有體育學科教學,也包含課外體育活動。體育教學以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為目的,是完成體育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而課外活動主要以發展學生體育愛好,培養體育興趣為目的。熟練掌握一種或多種運動技能,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可以促進身體素質的變化和心理發展,體質和心理發展也能反作用技能的掌握。要養成運動習慣,運動技能是必具外因,因為若是連基礎的熟練的運動技能都不會,要養成運動習慣則是一句空話。其次,運動需求是重要內因,具備了一定運動技能,人們可以通過它參與體育活動,也可以不參與,因此運動技能是外在因素,只有產生運動內需之后,人們才能將掌握的運動技能運用在實踐中。從心理學理論來分析,需要分為直接需要、間接需要;內外部需要和高低層需要等,學生的年齡越低,就越趨于運動的低層需要、直接需要和外部需要,即通常表現的玩的需要、直接感官需要和相互交往的需要等。身體感知能力在體育活動中會被充分調動,運動項目,運動強度、節奏的不同對學生的生理心理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體育運動過程中可以消耗學生聚積的心理負能量,阻斷消極心理,為消極情緒提供一個合理化的宣泄口,從而使障礙消除,達到心理平衡[7]。為了充分發揮運動技能學習的基礎性作用,需要一定的游戲設置來豐富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興趣。
1.2體育課程游戲化的輔助性作用
體育學界探討體育的起源及本質問題重要理論是游戲說。歸納與演繹席勒的游戲美學,將游戲美作為一種形式感和生命感充盈的經驗美,而這種經驗美顯示:觀看體育比賽或進行體育運動的游戲沖動,實質上是一種感性和理性沖動混雜的審美體驗。這種審美體驗的不斷積淀構成熱愛某項體育運動所必須擁有的審美經驗,這是潛藏在席勒游戲沖動中,促使體育與游戲關系相互轉化的審美內核[8]。體育課程的游戲化被作為培養學生良好體育興趣,自覺參與體育運動,樹立終身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使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滿足身心發展的需要。體育游戲已經在體育學科教學中被廣泛應用,但在運動技術學習中,為了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使體育課堂充滿了活力,大都是采用提高學生練習興趣的游戲,但并不是所有的課堂游戲都是有實效的。例如,缺少運動技術游戲化的游戲、缺乏運動技術本身原有樂趣的培養、缺少積極情感的培養以及偏離學習目標的學習。[12]當前體育課程游戲設置環節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為了游戲而游戲,過度追求游戲化形式而輕游戲化內涵,使得體育課程設置過度娛樂化,忽視了動作技能目標的培養。新課改中提倡的淡化“競技運動”的教學模式并非指“忽視”競技運動,更遑論運動技能學習。相對于以往單一的、重復的、生硬的運動技能學習而言,新課改之后要更加注重學生身心發育的階段性差異,在不同階段輔之以循序漸進的體育課程安排,使體育課程學習具有結構性和銜接性。以傳統田徑運動為例,傳統田徑運動幾乎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體育教學的基礎,未來會改革田徑運動教學的組織形式、評價方式,并注重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田徑教學的銜接,使田徑運動教學朝著休閑化、游戲化和健康化的方向發展[9]。
2體育課程游戲化與運動技能學習的共濟關系
體育課程游戲化與運動技能學習應是共濟關系。運用邏輯分析等方法,從“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成”理念和體育游戲本質特點兩個維度,歸納體育游戲的五個創編原則:(1)活動形式應遵循體能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原則;(2)方法規則應遵循競技性與安全性相結合原則;(3)名稱表述應遵循生動性與直觀性相結合原則;(4)內容表述應遵循簡潔性與全面性相結合原則;(5)創編成果應遵循實踐性與理論性相結合原則。其中前兩個原則依據體育游戲本質特點的視角,后三個原則是基于一線教師的教學經驗,依據“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成”理念的視角[11]。良好的體能訓練是強壯體質、充沛精力的保障,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在體育教學中,要給學生的身體以不斷的鍛煉,使他的身體強壯而健康,讓他成為有體力的人,進而成為理性的人。通常一節課要有5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練習方法和手段應多樣化、趣味性。每節課應有多種體能練習,并注重補償性練習,但不應把課上成單純的體能課。以身體練習和比賽活動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有助于體能練習的開展[12]。在進行體力活動的過程中,青少年之間會產生大量的語言接觸以及非語言接觸,這是其形成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13]。除了傳統體能訓練方式,包括田徑“跑圈”練耐力、仰臥起坐練腹部力量、平板支撐練身體核心力量、俯臥撐練上肢力量等單一、枯燥的體能練習方式外,要積極尋找、創造充滿趣味性的體能練習方式,例如HIIT(高強度間隙性訓練),包括網絡上一些科學有趣的體能練習視頻,都是有效的體育教學方式[14]。寓教于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效果與學習興趣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
3結論
學校對運動技能課程的開設從量變向質變發展,在體育教育實踐基礎上,根據自身特色選擇課程設計,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提高運動技能教學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課程游戲化并不是矛盾的主客體,而是相輔相成、互為影響的共濟關系,在關注學生的運動習慣培養時需要掌握運功技能來支撐,在設置游戲化教學中,要注重游戲內容與體育教學內容相契合,能有效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發展學生運動能力,在豐富運動技能學習形式的基礎上,注重游戲設置的質量和科學性,幫助青少年改善體質健康,樹立健全的終身體育意識。
作者:方海東 付兵 李振飛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