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專業溝通能力培養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了解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檢驗溝通能力現狀并分析其原因,從而提出相應對策及構建培育模式。方法設計主題調研問卷,對350名臨床專業在校生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結果經常與檢驗專業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臨床專業學生僅占9.5%,而從來沒有與檢驗專業學生進行過溝通交流的臨床專業學生高達52.4%。結論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普遍缺乏與檢驗專業學生的溝通,這與學校培育模式的欠缺存在一定的關系。為此,學校應從提高重視度、改善溝通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成立臨床與檢驗合作的導師組制度等方面努力,以加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培育。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檢驗溝通能力;培育模式
檢驗技術的提高要求臨床醫師在精通自己專業知識之余,還要掌握一定的與檢驗醫師及患者溝通交流的技巧。然而,由于大部分醫學院校只注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導致臨床醫師在工作中無法與檢驗醫師建立良好的溝通,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易引發醫患矛盾[1]。建立增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有助于促進臨床和檢驗兩個科室在未來職業生涯的相互協作,從而提高臨床醫師的診治水平和減少醫患矛盾[2-3]。文章以右江民族醫學院為例,通過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臨床醫學人才培育模式。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從右江民族醫學院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隨機抽取35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經查閱相關資料和預調查后,自行設計了《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與檢驗溝通認知調查問卷》。問卷包括:臨床專業本科生的基本信息、臨床專業本科生的檢驗溝通意識和檢驗溝通現狀、影響臨床專業本科生溝通意識的因素和有效提高臨床專業本科生溝通能力的途徑等方面問題。采用現場問卷調查和網絡問卷調查兩種形式,進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即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各年級人數與學校總人數的比例,確定從不同年級中抽取樣本的數量,然后按照隨機原則從各年級抽取樣本)。
1.3數據處理
采用Excel工作表對數據進行統計,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統計描述,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
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17份,有效回收率90.6%。其中,男生153份(48.3%)、女生164份(51.7%),大一84份(26.5%)、大二85份(26.8%)、大三78份(24.6%)、大四66份(20.8%)。
2.2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檢驗溝通意識和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87.7%的臨床專業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有必要與檢驗專業學生進行溝通,僅有12.3%的臨床專業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溝通。同時,調查發現60.6%的臨床專業學生認為自己缺乏與檢驗專業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
2.3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檢驗溝通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經常及偶爾與檢驗專業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臨床專業學生分別僅占9.5%和38.2%,而從來沒有與檢驗專業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臨床專業學生占52.4%。不同性別比較的Z=-2.759,P=0.0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不同年級比較的χ2=6.571,P=0.08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與女生相比,男生與檢驗專業溝通的現狀較為樂觀。
2.4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的因素
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相關的檢驗溝通學課程(27.9%),缺乏與檢驗學生溝通的有效途徑(26.2%),學校不重視培養臨床專業學生的檢驗溝通能力(19.8%),溝通學課程的授課方式缺乏吸引性(18.8%)以及溝通學課程的授課方式缺乏吸引力(7.40%)。此外,根據右江民族醫學院2016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臨床醫學專業涉及溝通學的課程較少,且存在教學模式陳舊、教學內容落后等問題。調查發現,在溝通學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傳統學習方式占53.3%,而課堂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僅占23.3%。并且89.3%的溝通學內容為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僅有30.0%的內容涉及與檢驗專業人員的溝通。
2.5增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
調查結果顯示:87.7%的學生認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有必要到檢驗科見習或實習,81.1%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愿意通過參加培訓課程等提高自身的檢驗溝通能力。大部分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愿意通過開展學習經驗交流會(41.3%)、共同參與科研項目(36.3%)、實行跨專業教育(20.8%)等途徑提高自身的檢驗溝通能力。此外,9.5%的學生認為臨床學生與檢驗學生的課程不同,不適合進行跨專業教育,38.2%的學生認為選擇部分理論和實踐課程進行跨專業教育,有利于促進兩專業間的交流和進步,有52.4%的學生認為跨專業教育雖有促進作用但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3討論與建議
目前,各醫學院校越來越重視培養臨床專業學生與患者進行溝通的能力,而加強臨床專業學生與檢驗專業人員溝通的能力仍未引起各高校的重視[4-5]。文章通過調查右江民族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檢驗溝通現狀,并借鑒其他高校臨床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提出建立增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培育模式,以期達到拋磚引玉之效果[6]。
3.1提高對培養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重視度
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缺乏的現狀與學校在培養過程中不夠重視存在一定的關系。針對這種情況,醫學院校可采取由上至下的宣傳教育,一方面在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中定期開展檢驗溝通知識講座,邀請附屬醫院的臨床醫師現場演講,向學生強調臨床醫師在工作中與檢驗醫師進行良好溝通的重要性。明確臨床醫師在檢驗項目的選擇、檢驗樣本的采集和送檢、檢驗結果的解釋和應用等方面與檢驗醫師有效溝通才能提高診療水平和減少醫患矛盾,鼓勵臨床專業學生本科階段加強檢驗溝通能力,使溝通意識更加深入人心[7]。另一方面,可在帶教教師的牽引下,以檢驗專業學生學習小組對臨床專業學生班級的形式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會,讓兩個專業的學生相互交流各自專業的學習心得。當然,這種經驗交流不應僅僅局限于口頭交流,還應包括更多的實踐互動。例如:安排臨床專業學生參觀檢驗實驗室,了解一般的檢驗程序、檢驗標本難易程度及過程中注意事項等,從而增加臨床專業學生對檢驗專業學生的理解和尊重[8]。
3.2改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3.2.1提高溝通學課程的地位
將部分溝通學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增加課時和學分,改考查方式為考試,并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對學生課程掌握情況的要求。
3.2.2改善溝通學課程的授課模式
轉變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傳統學習方式,采取課堂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模擬醫院的工作情景,提供病例讓臨床專業學生就需要開具的檢驗項目和采取檢驗標本需注意的事項與患者進行溝通,以及在檢驗結果的解釋過程中與檢驗醫師進行溝通,提高臨床專業學生學習檢驗溝通技巧的興趣。
3.2.3增加溝通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高校在注重培養臨床專業學生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的同時,也需加強臨床專業學生的檢驗溝通意識,培養臨床專業學生與檢驗專業人員溝通的能力,尤其是當檢驗結果與臨床病情不符時,臨床醫師該如何與檢驗醫師進行有效溝通,包括與檢驗醫師溝通時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技巧、溝通的時機和場合等[9]。
3.3根據實際需要自行編寫教材
針對醫學教材內容滯后的現象,可由檢驗醫師根據臨床實際需要自行編寫授課教材,向臨床學生展示新開展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及意義。檢驗醫師可收集一些常規的和特異的檢驗項目化驗單編進教材,結合病史與病情進行診斷分析[10]。尤其是對于檢驗結果與臨床表現差別較大的情況,教材應引導臨床專業學生從多角度出發對檢驗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采取理性和謙遜的態度與檢驗醫師一起探討,而不是首先懷疑檢驗結果的不正確。
3.4安排臨床專業學生到檢驗科實習或見習
安排臨床專業學生到醫院的檢驗科見習或實習,以臨床實際問題為導向,強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深入理解,了解檢驗醫學最新發展動態,熟悉檢驗項目的臨床應用及意義等,避免在將來的工作中出現混淆檢測項目的現象。同時,了解檢驗項目的開展和檢驗醫師的日常工作內容,增加與檢驗專業人員的接觸與交流,學習檢驗醫師與臨床醫師的溝通技巧,可借鑒卡爾加里—劍橋指南對臨床專業學生進行溝通技能培訓和評估,將為臨床專業學生將來與檢驗醫師以及患者的良好溝通奠定基礎[11]。
3.5成立由臨床專業學生和檢驗專業學生組成的導師組
右江民族醫學院于2002年7月在全院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12]。但目前導師組多吸納同個專業的學生,不利于不同專業學生間的溝通交流[13]。有意識地建立由臨床專業學生與檢驗專業學生共同組成的導師組,引導兩專業的學生共同完成醫學研究,并通過一起討論臨床案例、選擇檢驗項目、采集標本、分析檢驗結果、查閱相關文獻以及交流學習心得,從而實行跨專業教育,加強臨床專業學生的檢驗溝通能力,有助于消除臨床專業學生對檢驗專業學生的偏見,增強兩專業的溝通與理解。同時,臨床專業學生可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檢驗專業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14]。這將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有望成為臨床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突破點。建立增強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檢驗溝通能力的培育模式是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保證醫療質量,提高臨床醫師的診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應是探索更有益于發展全方位醫學人才的培育模式,將檢驗、影像、預防、藥學等不同專業的學生納入培育計劃之中,促進不同學生群體的溝通交流,為未來臨床醫師與各科醫師的無障礙溝通奠定堅實的合作基礎[15]。
參考文獻
[1]張平,張艷.加強檢驗科與臨床溝通的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9):1336-1338
[2]馮曉敏.加強檢驗與臨床的合作促進檢驗質量的提高[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7):881-882
[3]田莉莉,戚小紅.要重視和加強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6):667-668
[4]龐曉霞,溫建強,楊海菊,等.醫學院校醫學檢驗專業大學生對檢驗與臨床溝通認知度調查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2):295-297
[5]龐曉霞,陳興鴻,溫建強,等.臨床與檢驗專業在校生溝通認知差異性調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5(5):118-119
[6]周虹,陳正紅.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海南醫學院為例[J].海南醫學,2012,23(20):128-131
[7]王道珍,鄒揚,邱乙哲,等.醫學生醫療溝通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28(5):541-544
[8]李莉.淺談檢驗科室與臨床科室的相互協助對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J].中國醫藥指南,2014(24):385
[9]韓英,張超,何宵,等.情境模擬醫療糾紛在臨床技能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27(5):583-585
[10]郝冬翠.強化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溝通提升醫療質量[J].中國醫藥指南,2015,19(13):296-297
[11]吳曦,陳劍春,劉建民.卡爾加里—劍橋指南在醫患溝通技能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3,27(2):218-221
[12]劉桂芬,覃麗燕.本科生導師制—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有效探索[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6(6):1086-1088
[13]張華綱,宋紅松,樊東升.對八年制醫學生實習階段實行導師制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20(5):586-589
[14]程筱雯.臨床醫學和檢驗醫學本科跨專業教育新模式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6(15):156-157
[15]毛華杰,王曉春.建立全方位培養模式提升醫學研究生綜合素質[J].西北醫學教育,2014(4):675-677
作者:陳桂靈 覃海媚 黃炎東 付君茹 李金米 石鳳 韋葉生 王春芳 韋貴將 王俊利 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 臨床醫學院 研究生學院 基礎醫學院 檢驗學院 附屬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