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從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三個方面探究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核心素養;自主探究
一、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
歷史是客觀世界運動和發展的過程。由于歷史的發展是以時間的運動變化為主線,因此學生必須在腦海中有一條明確的時間線,要對每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要有敏感的時間觀念。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將影視資料、圖片資料(包括與歷史相關的圖畫、相片、地圖)、模型、雕塑等放在年代尺、歷史大事年表上,通過歷史視頻資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教師還可以利用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實物演示法、圖畫再現法、音樂渲染法等把歷史中的人和事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能進一步把握、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例如,教師給學生講授“偉大的歷史轉折”這部分內容時,要求學生主要把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歷史意義,明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和意義。想要更好地完成上述問題的學習,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手段,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將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時間線及會議內容進行梳理,并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比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其他會議,從而得出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這一結論[1]。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想要了解的學習內容進行探究。基于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考慮根據當堂課的教學內容,給學生設置一個探究問題,讓學生就這一探究問題提前查閱資料,整理相應的歷史知識,不懂的地方及時向教師尋求幫助,解決問題。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熟悉課堂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進行“南方經濟的發展”這一部分的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了解南北方的覆蓋范圍,以及南北差異化形成的原因。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夠對我國南方社會需要、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提升了學生整體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自主探究,學生能夠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知識,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作為課堂的領導者,帶領學生進行學習。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做學生的引導者而不是領導者。基于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再一味地講解知識點,可以考慮引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在提出教學內容后,將學生簡單地分組,再讓學生根據課堂主題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只需及時解決學生在討論中遇到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的思索方向即可,將課堂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例如,在進行“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讀課文,思考巴黎公社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上述問題。通過思考問題讓小組學生選派代表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就學生發言內容的不足進行補充和糾正,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自己薄弱的環節,也能讓學生自主探究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效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及歷史學科敏感度。通過探究歷史,提升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從而促進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2]。教師要盡可能地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對更深層次的知識和內容進行探索。總之,歷史學科的邏輯性較強,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情況為前提,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邱小鳳.立足素養培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2017(20):47.
[2]李瓊,佟馨.基于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黑龍江教育:中學版,2018(1):62-63.
作者:蔡奕群 單位:福建省石獅市永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