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扶貧政策及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扶貧工作已開展多年,通過農業經濟增長情況可更準確地評估扶貧政策績效。經實際調查研究發現,扶貧政策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但對于農業產業結構及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而言,扶貧政策能夠發揮出的作用較少。基于此,概述了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通過構建雙重差分基準回歸模型的方式,找尋未來扶貧政策開展要點,以供參考。
近年來,我國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市名單,并將此名單作為傾斜性扶貧政策識別變量,通過構建同一地區農業經濟增長數據雙重差分模型,判斷出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內在關聯。由于扶貧政策開展水平與當地地質條件密切相關,因此需要通過細致分析地區地理特征,傾斜扶貧政策內容,確保該政策能夠在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1扶貧政策開展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迄今已累計幫助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在實施農業扶貧政策期間,主要借助開發式扶貧手段,通過進一步增強貧困地區農業生產力,鼓勵市場參與農產品及基礎設施開發,刺激經濟增長。扶貧政策可以進一步提升貧困人口收入總值,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就目前來看,鄉村振興戰略是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的重要手段。在后脫貧時代,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聯更需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注。在國務院扶貧辦正式公布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名單后,新階段傾斜性扶貧政策全面實施[1]。名單內主要涉及六盤山等11個連片特困縣市以及西藏、四川、新疆等3地州縣市。同時,在當前扶貧政策中,革命老區、民族區域、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新增部分將全面投入其中,使當地農業科技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各地區開始以特色產業提升當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為驗證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之間的關系,需要從農業生產總值、農業產業結構及農業技術效率3個方面評估扶貧政策的績效水平。判斷干濕氣候地區及少數民族文化影響區域扶貧政策的異質性,判斷扶貧政策長期實施下產生的動態效應,為后期扶貧政策及貧困長效扶持機制的建立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2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文獻綜述
2.1扶貧政策績效評價
針對扶貧政策績效評價的研究工作,主要通過以下3方面展開。第一,以研究扶貧政策對貧困地區人口總收入的影響為主。通過采用對照試驗方式,關注貧困地區與非貧困地區人口收入分組數據差異,發現在扶貧政策實施過程中,貧困地區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同時,通過對比分析貧困地區與全國農村經濟增長指標,發現在全面實施扶貧政策后,貧困地區農民總收入增長速度快于平均農民總收入增長速度[2]。第二,以研究扶貧政策對當地經濟增長的影響為主。通過收集全國各貧困縣市經濟增長數據,發現在扶貧政策下,國內貧困地區經濟得到了顯著增長。通過使用數據政策效應評估方式,發現扶貧政策對全國各貧困縣市的經濟具有正向政策效應。第三,以研究扶貧政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政策效應為主。具體來說,將農業經濟信貸、生產技術及生產設備的補貼政策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聯。根據收集到的農村貧困監測數據發現,針對貧困地區開展扶貧政策,能夠有效推動當地經濟增長。用于投入農業活動的定向投資也可以提升地區農業總產值[3]。但針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卻與農業產出增長率相互脫節,不具備顯著的正向影響。由此可見,關于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研究范圍較為狹窄,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使用更加全面有效的雙重差分法,判斷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政策效應,分析扶貧政策實施績效。
2.2扶貧政策實施現狀
在實施扶貧政策期間,需要將扶貧與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重要任務,通過引進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為扶貧開發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我國地域廣闊,不同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需要采用適宜的農業經濟增長手段,實現貧困人口增收目標。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不僅需要提升農業經濟增長速率,還需要確保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在經濟高質量增長的探索中,扶貧資金應當用在促進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與生產要素等方面。就目前來看,貧困及特困地區的農業經濟增長情況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實際生產效率與質量不高等問題。同時,由于貧困及特困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待健全,人力資本與農業技術投入量不足,經濟持續增長難度較大。造成扶貧政策績效不足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貧困地區地質條件惡劣,交通及運輸業發展難度大,水利灌溉、電力設施等基礎建設投入量較大,投資效益增長緩慢。同時,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被閑置及浪費的農業資源較多,使其難以在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出作用。第二,貧困地區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產業較為落后,實際生產期間的專業化分工不足,專業人才及專項服務企業缺失,產業缺乏市場主體扶持。當前農民依然以自我服務模式為主,農業生產服務能力被削弱,農業生產機械設備、化肥農藥等服務點較為分散、價格高,使其無法在促進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由于貧困地區人力資本投入不足,農民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認知度有待提升。同時,農業經營管理者的知識與技能不完善,沒有充分發揮出領導及管理作用。貧困地區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較小,相應的創新及創業工作無法得到專業人員扶持,導致農業經濟增長較為緩慢。現階段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我國扶貧政策實施的重要對象,各類脫貧攻堅政策被引入連片特困地區內。中央和地方政府基于稅收、金融、投資等政策改革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特困地區農業產業優化。其中,稅收方面,國家加大了針對特困地區一次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對特困地區的農業資產投資項目、進口設備及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給予了大幅度稅收優惠;金融方面,將金融服務與特困地區鄉鎮基層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全面發展小額農業貸款及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密切合作的金融產品,增強金融服務行業對特困地區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投資方面,國家加大了特困地區投資傾斜力度,借助更加系統的財政資金扶持工作,加快轉化特困地區農業技術及扶貧成果。
3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研究
以山東省為例,通過分析某地區扶貧政策開展的績效,判斷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之間的關系。據實際統計計算,山東省共有20個深度貧困縣。依照貧困縣區內人口分布,對產業類型、農業經濟模式逐一排查落實,做到精準扶貧。
3.1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模型建立
以國家公布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名單為研究對象,用準資源試驗法識別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之間的關系,并借助雙重差分法進行驗證。設計出的雙重差分基準回歸模型中,需要涵蓋被解釋變量、扶持政策前后虛擬變量、是否進入集中連片地區名單以及是否獲得國家扶持政策傾斜性政策處理變量、交互變量的數值。其中,解釋變量是指農業生產總值,通過對地區農業生產總值及其他子產業生產總值進行平簡化處理分析發現,在實施傾斜性扶貧政策后,貧困地區與特困地區縣市的農業生產總值得到顯著提升;核心解釋變量包括貧困縣市是否獲得扶貧政策傾斜性扶持的處理變量,經過模型分析發現,當地扶貧政策處于均等化扶持階段;控制變量包括貧困地區勞動力、土地要素投入量等,需要計算出固定資產投資、農業機械動力、農業電力發展的比值,并將其作為有效投入數據。
3.2對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之間的模型分析
通過對扶貧政策與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雙重差分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發現,實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傾斜性扶貧政策,可以促進地區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在計算控制變量系數中發現,扶貧政策下的固定資產投資貢獻度較少,勞動力人數與農業經濟增長沒有顯著關聯。土地灌溉率、化肥生產率及電力生產率是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未來開展扶貧政策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現代化農業發展對象,創建高素質扶貧隊伍。
4結束語
扶貧政策開展水平可直接影響農業經濟高質量增長情況。為了從根本上發揮出扶貧政策的積極作用,需在原有基礎上引入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及設備,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針對貧困地區地質條件與水文特征,開展特色農業項目,引導農民共同參與到扶貧政策內,使針對貧困地區特質的傾斜性扶持政策與共享發展戰略能夠有序實施。
參考文獻:
[1]許漢澤.行政主導型扶貧治理研究———以武陵山區茶鄉精準扶貧實踐為例[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8.
[2]陳忠文.山區農村貧困機理及脫貧機制實證研究———一個交易成本視角[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3]劉芳.貧困地區農村金融減貧效應、運作機理與路徑選擇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朱光霞 單位:費縣果茶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