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民族高校美術教育模式探索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堅持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以“民族生態與地域資源”為兩大元素,結合“以競賽促教學、以競賽促學習、以競賽促實訓”(簡稱“1+2+3”模式)的美術教育模式,是在遵循我國高校美術教學規律的前提下,探究在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接軌國內學術前沿、提升民族美術教育水平。培養專業水平高,注重美術實踐,立足西北少數民族美術資源的“綜合型、應用型、開放型、創新型”美術人才。實現為西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儲備具有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綜合型美術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文化自信;民族美育;民族生態;教學實踐
民族高校是培養美術人才的寶庫,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智力高地與人才高地,探索民族高校美術教育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模式,對培育新時代優秀美術人才,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四十多年來堅持“以人為本、助人成功”的辦學理念,遵循高校藝術教育規律,堅持教學、科研和藝術創作并重的原則。美術學院秉承學校“綜合型、應用型、開放型、創新型”的辦學定位,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總結出在“堅持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的前提下,以“民族生態與地域資源”為兩大元素,結合“以競賽促教學、以競賽促學習、以競賽促實訓”的教學方式,形成三位一體、相互依托、有機聯系的高校美術教育模式(簡稱1+2+3模式)。探索在西北民族地區,通過突出“資源優勢”,傳承民族美術,凸顯地域特色,提升整體辦學水平,完成和國內美術前沿的接軌與美術育人實效的目標要求。
一、美術學院教育教學的“資源優勢”
西北民族大學是一所坐落于西北民族地區的部委直屬本科院校,在獲取先進、優質美術教學資源上具有先天的優勢。學校雖然地處甘肅,由于經濟、歷史、地域等原因,相較于發達地區,曾長期處于交通不發達、較為封閉的狀態,但是域內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多種民族文化,諸如服飾、建筑、歌舞、民俗等都別具一格,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極為豐富,生態資源保存完好,作為高校開展美術教育工作,相較于其他高校,具有取之不盡的創作資源,可以在美術作品的創作題材、形式內容、表現方法、藝術特色等方面得以良好的延伸與深化,在學院教學模式與實踐應用方面充分體現,從而在眾多高校美術教育模式中凸顯“資源優勢”,形成“特色”美育模式。
二、“1+2+3”教學模式體系的含義
“1+2+3”模式,可以概括為“一個前提”加“兩大元素”加“三促”的民族高校美術育人模式。就實現培養出“綜合型、應用型、開放型、創新型”人才為最終目標而言,“一個前提”是基礎,“兩大元素”是支撐,“三促”是方式。“一個前提”強調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定位與美術基礎的夯實;“兩大元素”凸顯地域特征與民族特色的表現;“三促”強調緊抓競賽與美術實踐的相互結合。“1+2+3”模式中的“1”是指給學生樹立堅持文化自信、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培養學生夯實美術基礎、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精神;“2”指的是指導學生在美術創作和實踐過程中依托和融入甘肅的“民族生態”和“地域資源”兩大元素,凸顯美術作品的內涵與特色;“3”指的是“三促”。“堅持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首先強調的就是“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就是要讓學生夯實專業基礎,具備優良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熟練的技法,練就扎實的本領;在美術創作中以甘肅的“民族生態”和“地域資源”兩大元素為支撐,是響應的號召,引導學生深入基層實踐,“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凝練出創作的素材,創作優秀的美術作品,讓美術創作“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讓學生認識理解“離開了祖國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賞”的美術創作“都會陷入越走越窄的狹小天地”,從而引導他們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1]“三促”的目的是提升教學質量與專業定位,推動教學、科研、實踐等環節的深化與創新,檢驗培養實效。培養學生的“作品”意識,從而提高作業水平;樹立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學生精研美術創作的各個階段;提升學生特色意識、經濟意識、服務意識等,使美術作品充分與市場接軌。“1+2+3”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不但綜合地提升了辦學水準,也遵循了美術教育的客觀規律。
三、“1+2+3”美術教育模式的探究與深化
美術學院對于美術教育涉及的民族生態、地域特色、資源狀況、人才儲備等“資源優勢”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同樣,對于“1+2+3”美術教育模式的探究與深化也是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實踐過程。1.“1+2+3”美術教育模式的提出與構建2014年以來,學院油畫專業的老師們以參與并指導的方式帶領學生參加了大量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各種美展與競賽,創作的高水準作品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六十余項,美術學院對這種教學實踐方式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全院上下都認為這種瞄準高水準比賽,帶動學生作品創作水平提升的方式,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能力,提升了辦學的水平,具備推廣的現實意義。初步建議專業教師課堂教學應提高教學標準,嚴格要求學生,鼓勵師生參加高水準比賽以提升學院整體辦學水平。在總結油畫專業師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的各種美展與競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7年學院首次提出了“以競賽促教學”的教學思路。2018年學院結合自身的特色、特長等方面提出了“以競賽促教學、以競賽促學習、以競賽促實訓”的教學思路,完善并明確了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美術實踐等的要求與目標,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最終形成“三促”教學模式,開始全面指導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實踐教學、科研創新等工作。2.“一個前提”加強了學風與學術的建設“堅持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是“1+2+3”教學模式的前提,讓學生認識到學好美術的原因、目標以及方法,明確什么是美術創作的動力與源泉。創作優秀作品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與理論基礎,必須全身心投入學習。學生主動性因此大為提高,學習氣氛濃郁,師生課外加班練習成為常態,充分顯示了“堅持文化自信、夯實專業基礎”實施以來的顯著效果。“兩大元素”提升了學科建設水平,深化了學術支撐,學院通過多年的探索與突破,把甘肅的“民族生態”和“地域資源”兩大元素大量融入民族美術教育,使甘肅的民族特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得以凸顯。學院為更好地依托甘肅的民族特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優勢”,使“非遺”進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體驗民族藝術瑰寶,獲得創作素材的重要手段;配套建設唐卡、雕塑、陶藝、模型、版畫、漆畫等實訓室,并在省內開拓了十余個繪畫實訓實踐基地,以提升學生對民族素材的加工、創新能力。學院著力于將“民族生態”和“地域資源”融入美術創作,使學科建設有了特色;“非遺”的實訓室的建設,使學科建設有了強有力支撐,能夠更進一步獲得項目和資金的支持,2020年繪畫專業被列為省級重點學科。基于前期“非遺”實訓室、省級“非遺”培訓基地和國家級“非遺”平臺建設成功,西北民族大學順利申請成為18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進行研修和普及培訓試點院校之一。3.“三促”提升了教學水平,優化了團隊建設“三促”模式的出發點就是美術教學不僅能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能融入民族原生態的優秀元素。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激勵教師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對新時代新事物給予了更多關注,使美術創作不再是“象牙塔”中與世事無關的個人的靈感突現和單純技法的磨礪。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比賽中獲得成果,就必須不斷提高認知水平,不斷學新,持續創新。教師職業生涯的不間斷學習,帶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更好地實踐、完善“三促”模式,學院根據不同專業需求,成立名師工作室,并由名師以老帶新,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完善師資梯隊,使教師培養、后備人才的儲備得以落實。根據“三促”目標要求,確立了以國畫、油畫名師為帶頭人的美術學教學團隊、民族民間工藝名師為帶頭人的少數民族藝術教學團隊及理論教學團隊,完成“三促”導師團隊建設。通過“三促”教學模式的推進,大量師生的作品入選省級、國家級的賽事并獲獎,學院也因此打造了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
四、結語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系統總結了“九個堅持”,深刻地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2]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探究、總結、深化的“1+2+3”美術教育模式,是對“九個堅持”在高校美術教育層面的系統詮釋,由思考如何在不發達的民族地區培養能夠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探索和深化“1+2+3”美術教育模式,是“育人為本”的具體化嘗試,是堅持文化自信,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是培養專業能力強,注重藝術實踐,立足西北少數民族美術資源的應用型美術人才,實現為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輸送高素質、高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型美術人才的目標與時代重任。
作者:劉棟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