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狀及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秦安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今后進一步推動全縣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思路與重點工作。
關鍵題:現代農業;體系建設;現狀;對策
1發展現狀
1.1農村第一產業發展情況
2018年底,秦安縣農作物播種面積7.53萬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38萬hm2,糧食總產量21.22萬t。經濟作物播種面積0.82萬hm2,總產量1.27萬t,其中,油料0.72萬hm2,產量1.02萬t;中藥材0.1萬hm2,產量0.25萬t。林果總面積達到6.06萬hm2,產量80.44萬t,產值33.08億元。蔬菜總面積0.78萬hm2,總產達到23.58萬t,產值7.61億元。大牲畜存欄4.47萬頭,豬存欄13.73萬頭(其中:能繁殖的母豬1.34萬頭),羊存欄3.8萬只,雞存欄87.46萬只。
1.2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2018年,全縣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了44家,較2017年底23家凈增21家。企業銷售總收入149229.5萬元,較2017年銷售總收入91076.16萬元增長63.85%,直接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272家,通過各種方式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083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079家,累計帶動農戶8.62萬戶,助農增收戶均450元。新建果蔬保鮮庫16處,涉及貧困村16個,全縣果蔬保鮮庫總數達72座,新增貯藏能力18536t,總貯藏能力24.27萬t。
1.3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先后建立果品專業市場15個,發展果品營銷經紀人3000人,從業人數14320人,帶動農戶3.39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516戶),帶動了基地建設,推動了產業發展。秦安蘋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先后進入區域公用品牌100強,全縣注冊農產品商標20多個,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17個鄉(鎮)電商服務站,初步形成了產、貯、運、銷為一體的果品產業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林果持續、健康、高效發展。
1.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
把科技措施的應用與農路建設、果椒基地建設、集雨節灌等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在全縣土地規模流轉集中區域修建了產業路,解決了灌溉水源,配套了灌溉設施,提高了基地生產能力。積極開展標準化果園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推廣密植樹形、科學施肥、果園種草覆草、病蟲害綜合防控等一批先進實用的技術成果。積極開展標準化果園建設,林果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0.83萬hm2,建立鄉村廢舊農膜回收點31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了78.2%,果品測土配肥施肥技術應用面積5.01萬hm2,有機肥利用率達到33.2%以上,化肥利用率達到32.4%;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1%,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10.2%
2存在的問題
2.1綜合發展水平還需不斷提高
秦安縣農業用地質量不高,耕地有機質含量低,并長期受干旱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區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老化嚴重,防災減災能力弱;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現代農業發展的配套機制尚不健全,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對外開放度不高,農民科技文化素養較低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2.2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全縣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僅有花椒加工企業1家,中藥材飲片加工企業1家,粉條加工企業1家,蘋果濃縮汁加工企業1家。大宗農產品中,糧食、飼草、蔬菜、肉類、蛋奶類都沒有深加工企業。肉類、蛋奶主要是腌制加工且由經營戶和農戶自行加工,飼草加工主要是養殖戶自行青貯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一直徘徊不前,增值幅度不高。
2.3加工企業技術含量較低
調查顯示,全縣60%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缺乏人才和技術,仍用“家族式”“作坊式”等生產管理方式,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營理念滯后,特別是農產品初加工人才、技術奇缺,大部分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和研發人員,產品科技含量低,缺少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2.4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
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較多問題。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部分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同時,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農村真正采取訂單收購、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3發展思路及工作重點
3.1規范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大力規范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開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農業社會化等服務,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原料生產基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揮產業融合主體作用。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創辦農業企業。
3.2扶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引進
扶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引進和設備更新,利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減少農產品在加工中的損失。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充分結合,促進農產品加工技術進步升級,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既減少了產后損失,又使農民得到實惠。
3.3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發展
通過政策、資金的杠桿作用,從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稅收優惠、費用優價、用地優待、配套服務、原料補貼等方面支持,引導鼓勵企業開發高質量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全面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4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把基礎設施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冷鏈倉儲與物流配送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加快培育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物流企業和營銷大戶,積極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外出展銷、外向出口和農超對接,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網絡。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綠色景觀、農事體驗等現代服務業,推動農村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全方位促進農民增收。
3.5進一步完善科技支撐體系
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吸引農業科研院所和技術人員以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參與建設,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業就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成果轉化率。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組建專家服務團,開展常態化、長期化、全程式跟蹤服務,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中連片建設種養業生產加工示范基地,提高主導產業集中度,增加農民收入。
作者:南昌 單位:甘肅省秦安縣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