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踐思考 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各地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2017—2019年,永州市通過實施“農業園區升級戰役”,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還存在體制機制不夠順暢、園區主體投融資難、土地和人才支撐乏力、園區創建水平不高、園區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建立工作推動體系、健全多元投融資機制、多模式解決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加強園區人才隊伍建設、推動農業園區提質升級等推動永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現狀;問題;建議;永州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指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或優勢特色產業,發揮規模種養優勢,進行“生產+加工+科技+營銷”全產業鏈開發,實現綠色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由一級政府(部門)批準設立的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農業農村部門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從2017年開始連續4a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都對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這項工作作出了系列的部署,明確要求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帶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現有關于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文獻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一方面主要關注農業產業園的規劃建設,該類研究認為農業產業園的成功必須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張曉慧[1]認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式,要注重從產業系統、空間系統和景觀系統復合的視角對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規劃設計,才能有助于實現城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進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趙燕[2]指出農業產業園的規劃設計應該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園的定位與功能,并且要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重點改造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推動農業從數量向質量效益轉變,開拓市場,并增產增收,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主要關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模式。王麗娟等[3]歸納出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有合作社主體型園區、園區發展公司主體型園區和企業集聚主體型園區這3種模式,并且指出不同的發展模式有不同的績效。張攀華[4]總結出現代農業有7種常見的盈利模式,分別為高效農業生產型、農產品加工型、科技研發型、流通服務型、高端農產品定制型、品牌農業型和休閑創意型多功能盈利模式。湖南省永州市將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發展提高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實施“農業園區升級戰役”,為加快補齊全面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的短板、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基礎。筆者從永州市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工作實踐出發,就市縣級如何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進行了初步探討。
1永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發展現狀
2006年11月,永州市第一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始建設,園區規劃總面積9.87萬hm2,園區核心區設在冷水灘區伊塘鎮,示范區為周邊嵐角山、上嶺橋、竹山橋、郵亭圩、接履橋、菱角塘等6個鎮,2008年3月被批準為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2010年被科技部批準為第三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011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湖南省唯一承擔了2類示范項目的國家級園區。2014年,湖南省啟動實施了“兩個‘百千萬’工程”(“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百片千園萬名”科技興農工程),決定培育扶持100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永州市抓住機遇,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組織農業、林業和財政部門按照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與申報標準,對全市11個縣區、2個管理區、1個經開區的農業產業園進行創建指導,到2016年永州市共認定省級以上農業園區46個,其中湖南省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11個(優質稻類4個、蔬菜類2個、茶葉類2個、油茶類3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26個(糧食類1個、蔬菜類5個、水果類6個、茶葉類2個、中藥材類2個、畜禽類6個、水產類2個、休閑農業類2個)、湖南省現代林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9個(花卉苗木類1個、林產加工類2個、木本中藥材類2個、經濟林類1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類1個、林下經濟類1個、森林旅游類1個)。2017—2019年,永州市大力實施農業三個“百千萬”工程(“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百片千園萬名”科技興農工程、“百城千鎮萬村”新農村建設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品牌強農、特色強農、質量強農、產業融合強農、科技強農、開放強農行動)。201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納入了全市“六大戰役”之一的“園區升級戰役”中實施,出臺了全市“農業園區升級”三年(2017—2019年)行動計劃,組建了專門班子,制定了年度工作實施意見及考核辦法,要求每個縣區每年確定一個基礎條件好的農業園區作為重點進行全面提質升級,每年新創建一個333.3hm2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招商引進一個5000萬元以上的農業項目,啟動市級、縣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和認定。通過開展規劃布局升級、產業發展升級、基礎設施升級、經營主體升級、管理服務升級等5大行動,促進了農業園區建設升級、提質、增效,農業園區建設加速發展。冷水灘現代林業產業園、新田林產工業示范園成功升級為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冷水灘區道地藥材和江永縣香芋產業集聚區創建為“湖南省現代農業產業集聚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祁陽縣現代農業示范園獲評2017年度湖南省農業科技園區。全市新增認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23個(糧食類1個、蔬菜類5個、水果類4個、茶葉類3個、中藥材類1個、畜禽類6個、水產類1個、休閑農業類2個)、湖南省現代林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8個(油茶類3個、林產加工類1個、木本中藥材類1個、楠竹類1個、林下經濟類2個)。2017年起,永州市還啟動和推進了市級、縣(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創建和認定,市農業部門聯合林業、畜牧水產、財政部門出臺了《永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市級示范園認定管理辦法》,明確了申報程序、認定標準和獎勵辦法。3a來,共創建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市級示范園49個(糧油類1個、蔬菜類7個、水果類12個、茶葉類4個、中藥材類3個、畜禽水產類16個、休閑農業類6個)、現代林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范園15個(油茶類4個、花卉苗木類1個、林產加工類3個、木本中藥材類2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利用類1個、森林旅游類4個),累計帶動創建縣(區)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262個,實現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鄉鎮全覆蓋。
2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1體制機制不夠順暢
2.1.1沒有專門管理機構永州市農業園區除永州農科園和江永縣桃川洞名特優新產品開發區設立了專門的管理委員會外,其余均沒有設立固定的專門機構和職能部門來從事農業園區的管理工作,均由企業或新型經營主體自行管理,建而不管的現象較為突出。
2.1.2園區工作難以協調農業園區建設牽涉到農業農村、財政、林業、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市場監管、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和單位,建設過程中部門間協調難,項目審批環節過多,辦結時限過長。承擔園區建設管理的農業農村、林業、科技等部門缺乏一個由政府統一授權的管理與協調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園區工作的開展。
2.1.3后續管理有待加強部分政府部門人員認為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企業主體要爭取的產業項目類短期工作,存在“要點支持項目就完了、應付應付過關就行了、把任務推給企業就完事”的思想,對園區后續管理缺位。有個別農業園區主體在園區籌建階段,為爭取政府財政獎補,建設積極性很高,待有關部門認定后幾乎沒有后續行動,尤其當園區主體資金鏈斷裂后,園區就成了爛尾工程。
2.2園區主體投融資難
2.2.1財政投入有限近年來,中央、省財政支持農業園區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并出臺了一系列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獎扶政策,認定為國家級和省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都安排了獎補資金,但市縣區財政沒有專門引導資金,涉農資金整合投入園區建設的力度不夠,不能滿足農業園區發展需要。
2.2.2融資貸款困難園區創建主體以弱小和弱勢的農業企業或農業合作社為主,經濟實力不強,農業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普遍面臨前期投資較大、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農業園區土地多為流轉土地,土地經營權目前還不能抵押貸款,即使有可供貸款作抵押的資產,縣區一級也沒有評估資質的中間組織,導至園區建設融資困難。
2.2.3項目投入有限省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園項目數量有限,且申報門檻和產業類別要求較嚴,市縣級農業園區缺乏項目和獎補資金支持,如永州市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獎補政策只覆蓋兩區兩管理區內范圍,縣區的各項獎補大多停留在對“一縣一特”產業規模的獎補,未能上升到園區建設和帶動發展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園區創建主體的積極性。
2.3土地和人才支撐乏力
2.3.1土地流轉不易園區建設主體在土地流轉時要與大量農戶打交道,做思想工作,協調矛盾,耗費時間和精力,而鄉(鎮)、村協調服務不夠,造成土地流轉難。規模化生產對集中連片土地要求較高,資源稀缺,土地租金也水漲船高,加大了園區建設成本。
2.3.2建設用地審批難園區很難得到建設用地指標,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也難以滿足實際需要,且報批手續繁瑣、周期長。2.3.3園區用工難農業園區季節性用工較多,且勞動環境差、強度大,加之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多,導致部分園區用工難。
2.3.4專業人才缺乏農業園區普遍反映缺乏企業管理、農業科技研發和農產品營銷方面的專業人才。大中專院校專業人才入園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在園區定居工作的意愿不強,專業技術人才“引不進、留不住”。
2.4園區創建水平不高
由于園區規劃滯后,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與園區發展規劃沒有進行有效銜接,配套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少,現有園區多以種養業為主,農產品加工、物流服務等都未配套完善,園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較低。永州市農業園區雖然數量較多,但普遍園區規模不大,達到省級及國家級現代產業園創建和申報條件要求的不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還未實現零的突破。2.5園區基礎設施薄弱由于農業產業園分布較廣且在田間地頭和山嶺,盡管園區面積較大,但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投資大,園區主體因融資限制,基礎設施配套大多薄弱,特別是交通條件不便的山區產業園基礎設施更差,嚴重制約了園區的達標和升級。市直管的永州農科園在跑項爭資融資方面只能依靠園區所在地縣區組織申報,水、電、路、訊、排污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相對滯后,制約了招商引資和項目落地,限制了園區進一步發展。
3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3.1建立工作推動體系
3.1.1提高思想認識要充分認識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重要性,持續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農業示范的引領作用,梯次推進、分級負責開展縣、市、省、國家四級產業園建設工作,制定出臺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實施方案,立足現有農業園區發展規模和產業布局,以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園區培育創建為重點,抓好擴容提質升級,努力使園區成為優勢特色產業的集聚區、鄉村產業興旺的引領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區、產業扶貧的帶動區。
3.1.2建立工作體系要將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幫助園區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將農業園區工作納入黨委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興產業工作組的職責范圍,并做好服務保障,成立農業園區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總調度及日常工作。將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納入全市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年度考核重要內容,實行定期、不定期專項督促抽查,年終進行考評。
3.1.3強化政策服務各級政府要做好規劃引領、機制創新、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務等工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里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出臺本地農業產業及農業園區發展的扶持政策,農業項目向農業產業園區傾斜。要借鑒經開區和工業園的建設經驗,賦予現代農業產業園同等享受用地、用電、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保險、科技人才、財政支持等優惠政策。
3.2健全多元投融資機制
3.2.1加大資金整合力度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建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先建后補。
3.2.2組建農建投資公司縣區農業建設投資管理公司可作為主要經營管理和戰略投資管理機構,負責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工作,探索為園區內的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提供抵押擔保、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有效途徑,加強信貸支持,解決園區建設融資難問題。
3.2.3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要像建工業園一樣統籌規劃生產設施,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鼓勵社會資本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地方財政將對基礎建設完成好的給予一定的獎補資金。鼓勵各類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進入園區投資建設。
3.2.4引導農戶入股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勞動等生產要素入股參與園區建設,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共享受益。
3.2.5財政適當獎補園區創建申報認定標準要因地制宜,省、市、縣(區)三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數量控制要適宜,市、縣(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要制定獎補政策,對達到創建標準并予以認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給予扶持。
3.3多模式解決農業園區用地問題
3.3.1完善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合作、訂單農業等方式參與農業園區建設,讓園區所在地的村級集體組織、農民分享園區建設成果。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土地有序流轉,鼓勵村組自愿囤積成片土地,整體對外“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對自愿要求土地整體流轉的村組,政府優先進行水、電、路“三通”基礎設施建設。
3.3.2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現有的縣、鎮(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的作用,及時收集、土地流轉信息,為經營主體做好土地流轉服務。
3.3.3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意見,促進土地向農業園區新型經營主體集中。落實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優先協調解決農業園區二、三產業建設用地指標。
3.4加強園區人才隊伍建設
3.4.1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教育部門參照免費師范生培養使用辦法,培育一大批農口專業技術人才。政府及涉農部門要為園區與各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搭橋聯系,結對幫扶,對園區內符合條件的管理、科研、營銷等專業技術人才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以本縣在外讀書的大學畢業生為重點對象,盡快招聘一批“進得來、留得住”的年輕人才。
3.4.2發揮農技人員的作用建立農技干部結對幫扶制度,按照園區需要提供種養技術、檢驗檢測、“三品一標”認證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結合各種技能培訓,積極搭建服務平臺,發揮“田間學校”功能,開展各類農民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民技術骨干。
3.4.3加大對現有人才的培養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等項目對園區內創業的主體進行培訓,輸送他們到有關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學習,為園區的發展培訓固定人才。
3.5推動農業園區提質升級
3.5.1抓主導產業,提升優勢產業質量突出本地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科學確定和發展園區主導支柱產業,以規模種養基地為依托,做到生產基地相對集中連片,突出一業主導、一園一品。
3.5.2抓基礎設施,完善園區全產業鏈做到水、電、路、訊設施完善暢通,主干道硬化綠化美化,機耕道和渠系合理配套,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完整,農產品加工、儲藏、檢測和物流裝備齊全,生活管理區實現景觀化,整潔優美。做強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園區產業基地,形成對二三產業的有效支撐。發展全產業鏈,推動園區經濟由“賣原料”向“賣加工品”“賣風景”“賣服務”轉變。
3.5.3抓園區裝備,推進標準化生產努力提升園區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完善農業生產設施及倉儲物流、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服務等設備條件,以科技支撐實現信息化、標準化。全面落實農產品全程質量監管措施,建立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規范),實行標準化生產,建成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園區產品實行“身份證”管理、“一品一碼”賦碼標識、“三品一標”全覆蓋。
3.5.4抓綠色生產,推進園區品牌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率先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建立質量追溯管理系統,努力把農業園區建成“農產品安全放心園”“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示范園”。推進園區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商標注冊,每個園區至少申請使用一個農業公用品牌,鼓勵各農業園區主體使用市(縣)級農業公用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積極通過各類媒體和市場化動作推介園區品牌。
3.5.5抓主體培育,促可持續發展依托園區主體來建設和運營產業園,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合作、訂單農業等合作方式完善利益聯結分享機制,吸引多元主體參與農業園建設,促進土地向園區主體流轉,安排當地農民特別是貧困人口就業,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科學制定農業產業園區監測評價辦法,加強園區建設監測評價和考核監督,規范園區運行。加強招商引資,發展規模農產品加工。推進與農業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和農業技術業務類培訓,使產業園區成為農村創新創業和實用人才培養的基地。
參考文獻:
[1]張曉慧.現代農業產業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2]趙燕.生態視野下的農業產業園景觀規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3]王麗娟,王樹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運行模式與績效關系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1):117-120.
[4]張攀華.我國農業園區盈利模式及發展空間分析[J].市場研究,2019(2):57-59.
作者:8202;謝建華 單位:永州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