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對策思路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解決“三農”問題理論的提出,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農業產業的發展及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提升。農業產業作為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和我國糧食產量的主要來源,被我國定為第一產業,其衰落和興旺關乎著每一位國民的命運,因此農業是發展中的重中之重,農業產業的創新也成為農業發展中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農業產業;創新發展;農業經濟
本文章主要從農業產業發展背景闡述創新發展的來源,再根據農業創新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最后就深化農業創新提出對策建議。
一、發展背景
(一)鄉村振興戰略
我國傳統的農業產業模式是小農經濟,主要特點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發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上是自己使用或者繳納賦稅,其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封閉性。因此小農經濟的封閉性和分散性,使商品經濟無法大范圍運轉,且與第二三產業不能更好地融合發展,形成了發展不均勻、銜接不順暢等情況。為了使鄉村農業振興,產業發展,國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主要特點是從產業規劃入手,針對原有產業運行中發展不平衡,農業經濟交流不暢通等問題,通過改變創新產業模式的策略,來推動鄉村農業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富裕”,在此背景下,它作為一項理念倡導,吸引了更多優秀的人才投入到鄉村振興、為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奉獻力量。由此推動著農業產業經濟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由于其能促進農業產業生產的綜合能力,為鄉村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提供保障,能延續鄉村農業產業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業產業創新發展的背景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立足“三農”發展
所謂“三農”指的是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也是基于這三類,即要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解決農村經濟的穩定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然而重中之重是立足于“三農”問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斷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民需求的發展也以不同的方式多樣性地呈現,而“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短板和不足。過去,我們過于注重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農村產業經濟的建構,導致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均衡等情況,未能使我國的農業朝品牌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進行。直到“三農”問題的提出,人們才能將注意力轉向農村經濟、將力量用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同時,只有實現農業產業的興旺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為了使農村經濟在短時間內發展起來,黨、國家、人民都肩負著巨大的責任和使命,因此必須優先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才能完成這一項偉大的使命任務,最終立足“三農”發展,為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方向和目標。
(三)確立明確目標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意思是當糧倉充足了,百姓的糧食充裕了,國民就能知曉各種行為規范和道理,百姓衣食無憂了便懂得了榮辱觀和禮儀。因此,推動農業產業興旺更是提高社會文化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國家為實現社會文明這一目標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目標——推動農業產業創新。對農業產業的經濟發展不再局限于傳統農業的發展,而是在原有的產業結構基礎上改變農產業生產鏈,同時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引用創新型人才選手,實現農業產業的創新升級,從不同渠道、不同方面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的經濟發展。
二、創新發展下的初步收獲
2021年是農業產業經濟飛速發展的一年,也是農業產業結構創新大規模普及的一年,更是碩果累累的一年。在農業產業創新條件下,不僅提高了農產量生產效益還加快了生產效率以及生產質量。即使對于創新農業而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會加大,但總的來說,糧食安全和糧食產量會更有保障。
(一)專家指導的農種茶效益提高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三農專家成功創新茶葉產品,開發了高端紅茶系列,由此雷鋒鄉的茶產業迅速發展,茶葉種植面積達1.6萬余畝,擁有了“人均一畝茶”的稱號.
(二)早稻保苗的創意提出
江西省豐城市榮塘鎮馬口村的水稻農田常存在著病蟲害現象,特別是在雨水豐盈的季節,阻礙了水稻的正常生長,針對這一情況,市農技中心的技術人員對水稻植株一一觀察,檢查病蟲,分析病蟲的各類,最后研究得知,之所以出現這類現象是因為村民在水稻栽培的前期忽略了稻苗的蟲害問題,等到后期再除害已經為時已晚,因此,技術人員提高了“早稻保苗”的創新意見,使這類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
(三)蠶桑產業的創新運用
得益于盛產肥沃桑葉的自然條件,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進化鎮將蠶桑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和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經濟的產業,通過創新產業模式——“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建構。其中還實現桑葉功能的多元化開發,例如,用桑葉飼養生豬,將豬養得毛色發亮,使豬肉價格高出市場價4元;將桑條修剪后制作菌棒進行出售,一舉三得。其中還搭建小蠶共育室、戶建養蠶工廠,將蠶桑產業大規模朝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全鎮桑園面積達90000余畝,年養蠶量高達300多張,產值達到了2700萬元。
(四)直播旱地油菜技術的完善
我國生產油菜的優勢產地在湖北省宜昌市,從前湖北一帶的油菜地主要以水田種植為主,搭配在水稻田里一起種植,很少進行旱地油菜花的種植。但實際上研究發現,旱地生產油菜比水田生產油菜得到的產量更多,且還可以采用旱地播種的新型技術,減輕了村民人工播種的負擔。以旱地種植油茶為主,采用無人機播撒種子的技術,采用機械進行收獲,從而實現了油茶的大面積普及種植及更加高效的生產。
三、農業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即使農業產業創新發展使農作物生產率持續保持增長,種子競爭力呈上升趨勢,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對產業創新扶持力度不夠
農業產業是一項投資較大、周期較長的工程,且在運營過程中,融資較難。而有時存在未從資金上健全連續的投入機制,導致工商資本沒有更多地調動到農業產業中,再加上農業產業周期較長,資金回籠時間長,導致無人愿意主動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的結構創新。
(二)未建立影響大的品牌行業
雖然我國通過小麥、玉米、油茶等農作物產業結構的創新,提高了產量,取得了一定成績,也隨著規模的擴大打造了一些品牌,如東姚洪河小米、太行菊等等,但這些農產品品牌都是區域性品牌,只是在當地有知名度,而外地卻很少知道,很難進一步擴大規模效應。
(三)新型經營企業帶動能力不足
由于新型經營企業大多剛剛產生,經驗和發展都不成熟,存在著“起步晚、規模小、資金力量不足”等問題。例如新創建的林州市農業企業,就存在著規模較小、裝備不齊全,設備質量不高等情況。由于剛剛起步,效益也得不到良好的體現,農民之間的合作發展機制也不夠完善,科技的投入力量也不足,再加上,農業生產鏈條延伸不夠,農產品市場對接不強,抗風險能力不大等問題消磨了生產動力。人們一開始沒有看到很好的效益收入,就會畏懼挑戰和困難,然而新型經營企業不能很好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帶領大家一同想辦法渡過難關。
四、解決對策
(一)擴大農業品牌知名度
首先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觀察適合大規模發展的農產品種類,要依據當地的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提倡大規模農業產業創新。要對生產的農產品的優勢和特色深入了解、深入挖掘。對于推廣模式,要發揮現有的渠道平臺優勢,如紅旗渠集團。要保證農產品的健康質量,能夠有申報“三品一標”的認證,打造系列化產品。通過參加各種國內外博覽會,將打造的產品品牌進行宣傳和推廣,從內到外,使人們都能知曉。一旦農業品牌被打造,且品牌的知名度提高,那么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創新模式、創新理念也隨之得到眾多人民的認可,由此增加了創新模式的普及度,使越來越多的企業相互之間都能取長補短,共同加快農業產業的經濟發展。
(二)推動農業企業的快速發展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對于運營過程中融資困難的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同時農業企業也要切實發揮創新能力,努力克服在運營初期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依據創新模式,企業要完善“黨建+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機制,與各企業進行經濟合作,完善產業鏈條,增強與市場之間的銜接,從而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的市場效應。在生產初期階段,企業需要不斷嘗試新的創新,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營方式,不斷吸取教訓,不斷向其他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學習,提高農產品的轉化能力,融合產品經濟,帶動農戶實現共贏。
五、深化創新對策
(一)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
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矛盾體現在人們從實現溫飽到共建美好的變化,因而農業的品種也開始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這對農業產業的生產標準、生產種類、生產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國在農業產業創新方面應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提倡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從以前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推動企業生產出人民所需的有效農產品;要優化產業結構,堅持質量導向,因地制宜打造農產品品牌,培養造就一系列在創業創新中有國際水平且能發揮主動創造性的科技人才。鼓勵他們為滿足人民多樣化農業需求創新不同品牌的農產品,不僅滿足了人民的消費需求,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共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至今為止,小農經濟又稱“一家一戶”經濟,仍是我國主要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占據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這類農業生產結構的經營模式規模較小,且不集中、分散性和不確定性特點突出,使得農業的農地之間不能形成流轉,再加上農民自己種的糧食基本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多余的繳納賦稅,其市場切入口也不大,導致農業經濟不能流通,與二、三產業也不能較好地進行商品交流。不僅不利于增加農業產業的生產量、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還增大了農業生產的投入成本,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擴大農業經營的規模,發展種植大戶,建立農業生產合作,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三)重視和提高科學技術
加大科技在農業生產方面貢獻,要大量將成本和資金投入到農業產業的科技建設中,加大農業科研人才的培養。因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更主要是通過農業生產機械化,要將科技創新更多運用在機械設計方面,使得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構建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完善,避免效率低下、產量不穩定的情況,使農業生產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四)推動農業產業的發展融合
農業產業要與二、三產業相互融合,最終實現經濟結構一體化,使規模統一,經濟交流繁榮。為此應當從多方入手,讓各行各業融入農業產業。如滿足消費者個性化農業需求的休閑農業和電商農業,可以側重這兩方面新模式的農業結構發展,再通過互聯網打造品牌,與傳統農業結構相結合,最后再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實現經濟統一、規模統一的創新。
(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農民一直以來是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業也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培養農民的農業發展能力不僅能夠提高農民個人的收入,還能促進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農民作為農業產業生產發展的主要生產力,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農民實現豐收的前提,倘若農民能了解一部分簡單的農業生產技術、發現農業生產的規律特點,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那么農民對新型產業創新模式就能更好地運用和實施。因此可以為農民開展新型創新模式下的科學技術培訓,對其傳輸創新理念和農業生產創新下的新模式、新方法,還可以帶領他們進行實踐教學,將我國農業創新發展的后備力量朝著更加科學、專業的方向引領。
六、結語
農業創新是農業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環節,值得我們對其產生的背景由來、出現的問題與解決措施深入進行探索研究。通過農業產業創新,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經濟得以提升,體現著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作者:冷雪蕊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