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關鍵作用,是城鎮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懊利愔袊币辉~在黨的報告及相關文件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述中高頻率出現,給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美麗鄉村建設帶來了勃勃生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鄉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旗幟指引下逐漸實現美麗與富強。因此,農業類高職院校也應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鞏固我國農業的基礎性地位。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1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際意義
1.1順應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
從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到如今第二個百年目標的相繼提出,任務最繁重和實施最困難的都是農村。農業作為經濟搖籃開始的地方,為中國的經濟運行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社會需求變化和經濟結構模式改革,傳統的小農經濟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農民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也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下,農業類高職院校要把人才培養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通過造就更多復合型鄉村人才、完善質量保障機制、加強個性化指導等途徑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并培育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鄉融合進程,最終達到構筑美麗鄉村的時代要求,實現國家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1.2解決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的矛盾
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教育肩負著為國家與社會培養農業人才、研究農業科學、創新并推廣農業技術等重要任務,而且相關調查表明,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的招生數量在逐年上升。農業類高職院校是我國農業科技的依托與農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在培養農業科技與管理人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矛盾也正得到解決,例如:一方面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批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加入;另一方面,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學生不愿意去農村工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同時提出人才強國的戰略,這給人才培養帶來了更多可塑性。同時,國家對農業類高職院校采取的經濟與政策手段也為人才培養“錦上添花”。
1.3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農民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是連接鄉村和城市的一條重要紐帶,如果沒有農村經濟、人才的輸入,城鎮的生產生活也會面臨困難。因此,當地政府作為主導者的身份,應與時俱進,在招聘人才方面加大激勵政策的引導力度,凝聚社會力量,推動城鄉的統籌發展,引導有文化、懂知識、會管理的新型創新人才加入農村基層管理,如以大學生和研究生為代表的“村官”。同時,由于近年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涌入,當地政府要利用自身的經濟和政治職能,對城市戶籍制度進行實際性調整,讓更多大學生在城市生活中體驗到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2目前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2.1學校定位模糊,培養目標錯位
所謂學校定位,主要指學校根據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學?,F有條件,確定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培養層次、學校類型的決策過程。隨著我國綜合類院校的教師隊伍不斷擴大,農業類的高職院校也逐漸朝著綜合類院校的教育方向發展,各個高校之間出現攀比之風,例如:師范類學校趨向科研型;農業類的高職院校的人才目標趨向學術型與理論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錯位等。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造成農業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其他院校類同,不能培養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學校定位模糊、培養目標錯位也難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求,從而導致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下不去、留不住”。
2.2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科研實力較弱
綜合類院校相比于農業類院校,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科研隊伍,都體現出巨大的優越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因為農業類院校的教師隊伍普遍存在教師數量不足、生師比過高的現象;第二,對于科研的認識程度與重視度不夠到位、師資隊伍比例不夠協調、科研投入資金不夠充足等問題導致教學科研水平薄弱;第三,現在的教師隊伍大多朝著年輕化、低職稱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農業類院校存在著兩極分化現象,大多數院校以90后、95后為主,少部分以德高望重的教授為主。因此,青年教師作為農業類院校的教師主力軍,工作經驗與專業技能不足,農業實踐工作難以勝任,甚至還理不出研究路線;有的教師實踐教學能力薄弱、表達能力弱等,對于科學研究工作邏輯推理能力不強,缺乏獲取有力證據的能力;有的教師學術道德失范,經常為完成上級規定的科研任務、評職稱等,對科研工作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有的教師對上課缺乏責任心與熱情,沒有以提高課程的實效性作為教學首要目的,再加上農業類院校比較注重農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在客觀上也會影響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3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具體策略
3.1準確學校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為了提高農業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首先應堅持辦學傳統,發揚辦學特色。辦學傳統與辦學特色是一所學校的良好口碑與特色優勢的顯著體現。因此,首先,農業類高職院校應適當培養適應當地農業發展需求的綜合性人才,并通過制定針對性的激勵政策引導當地大學生積極投身于農業建設之中。其次,農業類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與培養機制也應與當地農業經濟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在對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產業結構、人才規劃等方面進行仔細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最后,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類高職院校應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培養需求制定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為當地農村培養一批敢于創新、銳意進取、追求進步的復合型鄉村人才。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未來的勞動力市場也逐漸重視求職者的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等方面綜合素質。因此,農業類高職類院校應定位準確,確定培養目標,在綜合考慮本校的資源條件、基礎設施、特色優勢等基礎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與任務,增強學習的目的性與計劃性。
3.2打造一支高素質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養效果效率
相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類院校的教師在職業水平上還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滯后、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為了使農業類院校的教師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事業的需要,提升教師的素質與職業能力成為高職類院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它不僅能夠為院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還能將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銜接。在農業類院校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的過程中,要以提高職業能力為導向,采用各式各樣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改革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水平與職業能力,進而提升整個隊伍的水平與實力。同時,為了提升農業類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業務能力,農業類高職院校應通過多種渠道爭取更多農業學術交流與研究的經費投入,在職稱評定、科研等方面為本校的專業教師提供更多機會,讓農業類高職院校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最終實現提高農業基礎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課程實效性的教學目的。學校的相關部門及領導也應本著全心全意為教師服務的原則,在農業類高職院教師的教學與生活保障等方面做好本職工作,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使得農業類高職院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基礎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教學之中,鼓勵與引導教師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與榮譽感,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高職類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貢獻更多力量。
4結語
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類高職院校應將人才培養計劃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通過多種途徑為我國農業經濟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隊伍。各個地區的農業類高職院校應嚴格按照“四個全面”的要求,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策略提升農業人才培養的專業性與有效性,進而提高整個人才建設團隊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充分發揮我國農業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在農業人才能力培養上實現自身價值,最終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青陽.農業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湖南省為例[J].鄉村科技,2020(17):12-14.
[2]張海培,宋璐.農業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J].山東畜牧獸醫,2019,40(12):80-82.
[3]陳建中,胡建芳,肖寧月.農業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索與實踐:以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2):42-46.
[4]陳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農業創客“雙創”教育的思考與建議[J].教育科學論壇,2018(36):56-60.
[5]劉曉瑞.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業高職院校的功能研究[J].科教導刊,2018(12):3-4.
[6]顧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高職院校的機遇與發展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20):35-36.
作者:劉芬 肖建平 屈成 單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