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共享經濟+農業模式下農業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農產品的需求增加,現代農業新業態對農業資源提出了新需求。信息不對稱致使優質農產品供需脫節,大量分散的農業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針對這種現象,共享農業勢必成為一種新興的發展模式。在分析了共享經濟的基本概念后,引申出對共享農業的簡單理解,簡要分析了荊州農業發展的可能共享模式。發掘荊州共享農業存在的主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政策建議。
關鍵詞:共享經濟;農業;共享農業
1荊州共享農業的表現形式
1.1農地的共享
土地共享主要是指農民將土地的相關信息發送到規范的網絡共享平臺。一是供需雙方根據各自的實際需求直接進行磋商,從而使得土地使用權得到高效流轉。二是平臺對土地進行使用權的收購,平臺再將使用權轉讓給其他消費者,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土地進行收購使用。這種土地共享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整合閑置土地,加快土地流轉和集約化、規模化,讓供需雙方達到共贏。
1.2農產品的共享
農產品共享與農村物流共享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農村購物數量和質量都在提升,農村的物流也呈現井噴式發展。這就為農產品共享提供了條件,在確保農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將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預售,消費者不僅僅局限于產品消費,更可全程參與、管理農產品生產全過程,最后依托農村物流將產品送入消費者手中;消費者也可以親身體驗農產品收獲過程,體驗農村文化和飲食,帶給消費者另一番體驗。這種模式:一來為農產品生產者增加了銷量;二來為消費者增加了滿足感,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1.3生產工具的共享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土地分散化嚴重,小農戶生產占主體,小規模生產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農業生產工具的現代化難度較大。小農戶購買現代農業機械成本巨大。農業機械的使用成本和維護成本也高,而且農業機械使用率較低,當機械閑置下來就是一種巨大浪費,這就為農業生產工具共享提供了發展空間。利用現達的信息網絡,對于閑置的生產工具進行信息共享,對供需雙方進行匹配,實現農業生產工具共享,避免資源浪費,提高工具的使用效率,節省農民生產成本。
1.4農技的共享
當下,知識的共享隨著信息化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農業科學技術業發展迅速,但是農業科技的推廣難度不小,當農戶遇到一些種養或者生產性問題,又或是農業生產工具的操作問題,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交流平臺進行咨詢,政府也可以整合行業專家進行答疑,回答農民遇到的各種問題。類似于以前的農業熱線,現在具有更多的咨詢渠道,信息發展也更加完善,農業科學技術的共享更加便捷,降低了農民生產成本,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間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1.5勞動力的共享
我國一直是廉價勞動力大國,但是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穩步上升,社會條件不斷進步,城鄉距離的進一步拉大,農村的廉價勞動力現象將一去不復返。而且很多農業生產仍然是勞動密集型,勞動力是農業生產工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目前勞動力缺失、勞動比例失衡現象嚴重。目前仍以小農生產為主的方式嚴重限制了勞動力流動,通過共享平臺,可以做到家庭勞動力的有效利用,解決勞動比例失衡,農民可以根據自身的時間來調整務農、務工的工作時長,充分利用生產力。
2荊州共享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現有政策法規很難適應共享農業新興發展業態
共享經濟的發展是依托互聯網存在的,互聯網經濟不同于實體經濟,它的跨地域、跨行業的特點明顯,由此帶來的是現有政策法規很難與共享農業發展相匹配。一是互聯網平臺企業和責任人的法律地位和責任界定模糊不清,易造成行業混亂;二是平臺的行業劃分、雇傭關系,平臺稅收等難以明確規定。互聯網的發展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此帶來的行業混亂和責任不明,給政策法規的制定帶來了巨大挑戰,不可避免就會出現一些政策法規觸及不到的地方,從而為共享平臺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2農業共享平臺數據獲取困難
共享農業的發展動力仍然是大量的共享數據。農業作為相對弱質的產業,隨著氣候變化較為明顯,尤其要注重實踐性和科學性。因此,農業共享的平臺數據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事實上,很多重要數據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平臺公布的數據的可靠性有待商榷,也有待實踐來檢驗。對于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來說,對數據的甄別能力弱;對平臺來說,數據整理和維護也是需要劇的成本。由此可見,數據的共享面臨著重重困難。
2.3共享農業監管和信用體系亟待健全
共享農業是信息化發展與農業生產的結合產物,是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業態,新生事物必然在行業發展的規范性方面有所欠缺,以及出現一些行業監管問題。新興行業魚龍混雜,市場準入條件不夠完善,難以規范和監督市場參與者的各種行為。而且,誰來作為監管者仍然難以確定,最終政府不得不出面,無形增加了監管的隱成本。制定一套適用的監管機制需要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另外,新興行業的崛起,帶來的又一個問題是行業信用體系的建立,互聯網平臺的信息量巨大,如何甄別這些信息得到有用信息,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4缺乏共享農業發展的保障機制
共享農業是一個新生兒,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很成熟的體制機制,尤其是保障機制。不同于傳統的行業,發展了這么多年,各種機制已經趨成熟,而共享農業首先在地域上不受限制,其次是在行業上不受限制,以農業為基礎,融合了加工業、物流業、服務業、餐飲業等多個行業。因此,相比于傳統行業,在行業管理、行業發展保障、勞動關系等各方面都要及時進行調整,以維護該行業的健康發展,而這些機制體制的建立時間比起行業崛起速度慢了很多。
3荊州共享農業發展的建議
3.1政府創新管理方式,規范法律法規
共享農業發展模式下,平臺企業、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都會大幅度增加,需要政府更加開放的治理環境。敢于放權,讓農民與企業、市場之間走得更近,使得市場中的利益體相互促進和監督,形成良性循環。但同時,也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行業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建設,明確企業責任,劃定責任界限,明確共享農業法律界限,規范共享農業市場化發展,避免市場混亂。
3.2建設共享農業協會,共享農業信息
類似農業合作社,建立共享農業行業協會,一方面企業之間可以互相溝通,交換市場信息,能及時應對市場的瞬息萬變,企業之間的聯合有利于降低企業之間競爭成本,共同維護共享信息的整合,信息搜集范圍和完整性也能得到有效加強,進而有利于市場均衡發展,更加明確共享農業發展的規劃。另一方面,農民可以從行業協會得到更為全面和可靠的信息,形成雙向互補共贏,實現共享農業健康發展。
3.3加強信用體系建設
信息的準確性直接決定了共享農業發展的進程和方向,信用體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加強互聯網平臺與信息搜集整理部門的信息對接,規范信息管理,嚴格審核平臺消費者資格,達到降低交易成本和風險的目的。一是打破信息交換壁壘,消除信息不對稱,加強消費者、企業平臺、政府部門有效信息的流動。二是政府等公共部門的相關信用數據在合理化處理后對平臺和消費者公開,以便于對共享農業參與者身份的審核,并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3.4完善共享農業保障機制
共享農業的發展是一個不同于以往的新興農業發展模式,對于農民來說依舊是一個新鮮的概念。為此,作為頂層設計者,政府的作用不言而喻,要從思想上認同共享農業發展模式,轉變觀念,加強對共享農業的扶持力度,在行業規范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共享農業保障機制。在這個信息時代里,勇于接受新的事物,尤其是“三農問題”愈發被關注,更要大膽創新,尋找農業發展新的突破口。
參考文獻
[1]亞歷克斯•斯特凡尼,等.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重新定義商業的未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3):32-36.
[3]共享經濟發展報告課題組,張新紅,高太山,等.認識共享經濟:內涵特征、驅動力、影響力、認識誤區與發展趨勢[J].電子政務,2016,(4).
作者:王寧 單位:長江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