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技術推廣及水稻栽培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人口眾多,糧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重視農業技術推廣?;诖?,分析了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包括育苗選擇、播種準備、整地和田間管理,進而介紹了農業技術推廣,包括創新推廣機制、健全農業推廣體系,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技術;水稻栽培;推廣機制
1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1.1育苗選擇
水稻育苗需要結合水稻品種進行合理選擇,在開始水稻育苗工作前,應該對水稻種植區域的環境氣候特征進行深入研究,隨后選擇合理的栽培方案。此外,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壯苗時期,因此在該階段中可以結合農業生產新技術,對水稻壓實和平整環節進行科學處理。在水稻成長過程中,還需要增加適量的水肥,使土壤酸堿度維持在平衡狀態。將床土壓實、整平,全面控制土壤的緊實度,促進水分合理下滲,為了促進水稻根系健康成長,不能使床土太過結實,不然會出現板結問題,影響水稻生長。
1.2播種準備
在正式播種前要對水稻種子的發芽狀況進行準確測試,可以先將水稻種子放置在溫水中浸泡4h,隨后把泡好的種子放到專門準備的器具中,對發芽狀況進行定期觀察,最終成活率要超過80%。在上述工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在浸泡水稻種子前,需要實施曬種,從而提升種子中酶元素的活性,曬種時間大概是3h;第二,在選種的過程還需要利用比例配置合理的鹽水進行浸泡,水和鹽的調制比例為1∶12。同時,水溫應該保持在12℃左右,具體浸泡時間是8d,隨后把種子放在清水中進行徹底洗凈清理,使水溫時刻保持一種合適的溫度,通常保持在25℃,最后實施催芽。
1.3整地
水稻田的種植模式主要是選擇格田的形式,具體要求是保證土地的平整性。如果實施輪耕制度,需要在種植前進行翻土工作,翻土的深度大概是20cm,在翻土作業中需要使用旋轉翻土方法,促進水整地工作有序實施,實施水整地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土壤種植條件,確保泥不外露和泥漿的良好性質,并在結束水整地的相關工作后,開始施肥工作。
1.4田間管理
為了促進水稻種植朝著合理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可以從病蟲害防治和水肥兩種層面入手進行科學處理,不斷提高水稻種植技術水平,大力推廣水稻高產技術。在日常種植過程中,田間管理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任務,可以為水稻的健康成長提供基礎保障,同時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水肥處理也是田間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水稻生長階段需要定時實施灌溉和施肥,使床土的土壤始終保持平衡的配置比例,促進各種混合物均勻調制。此外,病蟲害防治也是田間管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因此需要進一步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對水稻農田生產狀況進行實時觀察,從而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水稻生長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減少水稻成長中的損失。
2農業技術推廣
2.1創新推廣機制
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入,對于各項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農民對于新型農業栽培技術沒有準確認知[1]。農民在進行耕種生產過程中,對于新型農業技術的了解程度不夠,從而導致耕種過程中的應用技術還比較落后,進而不利于推廣新技術,降低糧食產量。由于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導致農民在學習先進技術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領悟。因此需要被動接受各種農業種植技術,無法有效解決各種實際性問題。同時,想要徹底突破當下的技術瓶頸,應該創造相應的競爭環境,加強鄉鎮、縣政府農業技術交流和培訓。此外,還需要形成相應的競爭機制,促進各地資源實現有機整合,促進不同地區之間進行互相比拼,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加快農業生產技術推廣速度,對推廣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服務質量,促進各種新型農業技術有效落實,實現農民增收增產目標。
2.2健全農業推廣體系
農民對于農業生產新技術的認識不足,主要是國家扶持力度不夠導致的,宣傳渠道單一,宣傳方法落后,同時因為新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存在一定限制,缺少農業指導方面的人才,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重點打造專業化指導隊伍。如果想要提高我國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整體產量,需要進一步提高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的認識,形成良好的宣傳機制,促進該項技術進行有效推廣。同時,我國還應該不斷完善的宣傳機制,為推廣農業技術提供基礎保障,可以利用教學推廣措施鼓勵農民引入各種新技術,為其科普相關新技術。
3結語
在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的戰略后,相關農業領域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同時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逐漸轉型升級。水稻是糧食生產領域中的代表性產品,也是我國的基礎食物,為此需要對相關生產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推出高產技術,促進農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宗吉.優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江西農業,2019(6):22-23.
作者:劉澤群 徐子華 陳志蘭 饒忠平 單位: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