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作為農作物和農耕文化的最早發源地,及世界前排的農業大國,近年來的農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的融合,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逐步落實,新時代形式的變化,讓世界都注意起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這也讓我國農業發展遇到了新問題——環境保護。
為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應當重視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改進農業的產業結構,使其能夠適應現代的發展速率。本文探尋生態農業的具體含義,及其存在的必要性,進而得出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1生態農業的具體含義
以不破壞當地自然資源為原則,使用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充分利用生產中所得到的每一分資源,將生產原料利用率最大化發揮到極致,提高農業垃圾的再循環率,使農業能夠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同時,提高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將其融入生態農業的發展中,保護環境降低環境污染。我國作為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在生態農業中還需要收集多年來農民種地的經驗、從古代流傳至今的耕種方法,篩選出其中優秀的生產方式,并運用在農業生產上,完善現代種植方式的不足之處,令生產方式更符合生態規律。生態農業還包括嚴格處理農業污染問題,采用實地調查、走訪等方式令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或個人自主自覺地進行合法合規的生產,如在防治蟲害時,所使用的農藥需要滿足國家實行的《農藥安全使用標準》,采用綜合防治的方法,降低環境污染,維護生態環境。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農業的生產力也需要不斷地增高。因此,為了實現農業生產力的有效增長,我們需要在農業生產技術上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創新出更符合生態規律且能夠提高生產力的科技產物,淘汰從前污染較高,效率也低的生產方式。
2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在新時代農業由傳統向現代化的轉變中,農業機械化生產越來越普遍,生態環境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水土流失、塑料污染、地形、植被等資源被破壞等,并且由于我國農業發展時過于注重地形、氣候等原因,不注重土地的應用,從而導致了我國有大量土地資源處于空閑階段,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嚴重阻礙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同時對在當地環境生活的人們帶來了威脅、為未來的產業發展留下了資源缺短的隱患。為了讓農業與環境能夠得到協調發展,生態農業依據生態學內容作為新的農業生產模式被提了出來,在理想狀態下,生態農業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源,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使農業的生產力不斷提高,最后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在探索新的農業資源的使用方式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人們在生態農業中重新注意起往常不會在意的農業資源的,并將其進行了高效的利用。通過使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發掘從未被使用過的農業資源的,并對其應用方式進行創新與改進,讓各地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上升了,也對培養本地品牌有了新思路。當人們發現農業生產的新方式時,不僅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農民的積極性也隨之上升,令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速度進一步加快,也更加明確新農村建設的道路所在。這些情況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經濟的收入以及生產效益,促進農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
3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3.1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
在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區域交通等條件的影響下,我國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程度差異較大。但我國地大物博,每一個地方的水土都養出了獨特的優點,只需要認真挖掘并善加利用便可以使本地產物與其他地區產物去分開來,為了讓每一個地方的農業都能實現有效的發展,當地政府應當將本地的優勢區間總結出來,然后根據社會需要合理地調整本地農業生產結構,再將當地的優勢產品與服務做成本土特色農業品牌,發揮出地域獨特文化的作用,增強本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些舉措將能夠顯著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出了打造當地獨特品牌以外,政府需要對農產品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查,具體落實農產品在人民中的需求狀況,預測未來發展,從而制定有效的推廣方案。還可以按照現代人不愿意多麻煩的特點,將培養、增值、銷售等方式相結合推行,讓人們在購買產品或服務中感受到方便,以及農業生產者對消費者的尊重。在現代,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最大的差別在于其生產方式的多種多樣,以及理念中的環保性。生態農業使整個農業產業結構逐漸完整,也讓農業生產技術在日復一日的驗證不斷精進完善,逐漸形成符合生態規律的樣子,在保護環境的道路上發揮更大的作用。3.2促進投資融資體系構成生態農業的發展處于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這一點讓資金的來源對它充滿了吸引力。為了讓農業生產參與人員及其經濟發展者能夠通過吸引外來資金,促使生態農業全方面的發展,政府需要為其提供一個更加平穩方便的發展平臺。但我國在生態農業上并沒有重視其投融資體系的形成,造成了體系不完善,出現大量漏洞的狀況。對此,為了保障投融資雙方金錢來源去向的公開透明、政府必須完善生態農業的投融資體系。可以通過政策的實施,政府逐漸完善投、融資體系,讓農業生產可以在更為全面的方向進行發展,尋找更多提高經濟的方法。但為了維護市場秩序,保護農業生產者,就要以制定的相關政策為行動準則,讓政府投入應有的引導以及幫助,讓生態農業能夠實現正向的發展,并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促使我國農業能夠快速發展、健康發展。我國的農業經濟投融資體系的逐步完善也讓農業經濟的發展途徑隨之增加,農村人民依山傍水,通過農業經濟將自己身邊的生態環境利用起來,再由政策支持、外來資金流入,進而提高了農村人民的經濟水平,讓人民的日子逐漸變得美滿起來。讓人們手上可支配的現金增多后,便會乘著生態農業的東風,將自己的資金投入進生態農業發展中,形成良好循環,令農業經濟變得更加發達。而在政策的支持下,農業經濟的投融資體系也變得完善,令農業內部所擁有的資金處于穩定狀態,為農業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3協調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目的在于更加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業產業中資源的利用率。目前的農業生產中,產生了大量生產廢物,其中大部分生產廢物的狀況仍屬于可繼續利用的狀態,且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著過量使用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情況。為解決這類問題,政府對農業生產者推廣了滴灌、噴灌的節水灌溉設施,該種設施用極少量的水完成了以前灌溉方式的同樣效果,在提高用水效率上有顯著效果。這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的良好協調發展打下了充實的基礎,并提高了農業生產中對資源的利用率。水資源的節約,提高了自然資源在生產中利用效率,介紹了生產廢物的形成,為未來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還進一步推動了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的良好循環的形成。除此之外,生態農業還促成了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由各地政府引導與幫助,使當地能夠形成具有農業特色的旅游景區,利用生態農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吸引游客體會各地優美的風景,進而由旅游業帶動我國農業其他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社會節奏逐漸加快的現實中,部分人民處于城市中生活,看慣了高樓大夏,向往起鄉村生活的輕松愜意、以及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生態經濟的思想便在于讓人們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為了滿足人民想要體驗農家生活的要求,農業生產者可以依據自家產物進行小農型旅游景點建設。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資金向農村流動,還可以為農業生產品、農村地區帶來人氣,進而改變農村經濟,促進我國生態農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3.4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
我國農產品在進行生產時,往往會因為農藥超標等因素導致質量不佳。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讓生產者們濫用農藥、不及時處理污染水等問題在明文規定下得到抑制,此舉不僅可以增加農產品產量,還可以讓農業生產的環境變得更加健康自然,從而使農產品的質量也隨之提高。當農產品的質量上升時,也提升了它在市場的面對其他同類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政府可以抓住這一點,將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質量提高,打造健康營養的中國食品,通過新形勢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以及對身體健康的愛護,讓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足夠的競爭力,進而促進國內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了讓食品質量滿足國外市場的要求,在農業生產時,應當研究外國的生產方式、結合其優秀的農業經驗、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再通過對中國本地實際情況的考慮,改進現存的生態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增加出口貨物的質量水平。當然,除了出口銷售,爭奪國際市場,在國內,農產品的銷售也需跟緊時代發展,借助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網絡平臺上對農產品進行銷售,不僅可以節約農產品銷售的成本,還可以利用網絡的傳播度打造當地的農產品品牌,使地區農產品得到良好的聲譽,并以此來吸引之后的消費者,如此循環,最終使得農業生產經濟得到了充足的發展機會,不僅使農民的經濟收益增加,還提升了他們的生活水平。綜上所述,生態農業對現代農業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維護生態環境恢復或發展的同時,讓國家的農業經濟得到了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生態農業時,可以從提高科技水平與優化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入手,協調人與環境的生存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結合,提高農業生產中資源的利用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進而實現促進全國的經濟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仍然不能停下探索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的結合發展策略,不斷創新、篩選合適方案,最后運行在實際生產中,讓農業的發展策略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薛征,馮瑞,汪芳.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17):215.
[2]李亞麗.淺析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家參謀,2020(19):44+46.
[3]邵士鐸.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營銷(下旬刊),2020(05):33-34.
[4]馬品超.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影響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26):248.
[5]于長勝,張洪宇,趙蓉麗,等.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20):248.
作者:劉燕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小營街道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