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富民下農業旅游的經濟發展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的農業旅游經濟發展迅速,實現了“旅游富民”,從80年代的萌芽期開始,發展至今,發展途徑有農家樂、農業觀光園、農事活動等,為進一步促進其發展,本文在“旅游富民”視角下探索我國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旅游富民;農業旅游;途徑
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資源為載體,以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風貌、農民勞動和生活場景、民俗特點等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動。農業旅游是將農業和旅游業結合起來,為游客提供回歸自然、觀光休閑、體驗樂趣和享用新鮮食物的旅游體驗,是農業產業的延伸和發展,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個新的途徑,為我國發展新型農業產業提供了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一、“旅游富民”視角下我國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也隨之變化,從而旅游觀念也發生轉變,人們傾向于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新需求,希冀在自然環境、開闊的原野、清新的空氣、新鮮的林果中可以感受自然、放松身心,這些旅游需求都有利于發展農業旅游。而我國的農業資源豐富,也為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農業旅游的發展
我國的農業旅游起步較晚,自80年代開始,但是在發展中,速度較快,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選擇農業旅游傾向增強,各地區也先后建立了不同特點和類型的農家樂、觀光農業園區、觀光茶果園、教育農園、森林公園、民俗觀光村、療養山莊、生態農莊、度假山莊等,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近年來,我國農業旅游高速發展,規模日漸擴大,游客人數日益增多,據中商產業研究院調查,2015年全國各類農業旅游年接待游客11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達4100億元。“十二五”時期游客接待數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從分布上看,我國農業資源以華東和華中地區最為豐富,約占到了全國的一半,其經營主體個數、年總接待量、年營業收入、資產總量、經營面積分別占全國的45.41%、46.09%、56.16%、58.93%、60.42%,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最少,分別占到全國總量的15.49%、14.16%、10%、10.67%、12.17%。農業旅游已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農業旅游經濟已經成為“旅游富民”的助推器
農業旅游經濟的發展,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與旅游業的結合,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契機,進一步提高了旅游勞動收入,實現增收,從而實現富民效應。據調查,2015年全國農業旅游營業收入突破4100億元,農民旅游從業者達630萬人,帶動550萬戶家庭的收入增加,至少已有1萬個村約300萬人通過發展農業旅游致富,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全國各地涌現出如浙江、江蘇、四川等收入超百億元的農業旅游大省。如四川省,農業旅游在其經濟收入中占據重要地位,共有各種農家樂、農業觀光園等3.1萬家,農業旅游收入、農民就業、帶動農戶、助農增收等指標規模效益全國第一,2015年接待游客3.2億人次,實現經營性收入1008億元,同比增34%,帶動1034萬農民就業,增14.8%,為農民人均增收貢獻82.1元。
二、農業旅游的途徑變遷
農業旅游的發展,最主要的經濟效益來源于游客消費,因此,在發展中,如何吸引游客成為重點,這就涉及到農業旅游的發展理念,即通過何種途徑發展農業旅游,如農家樂、農業觀光園、農業采摘園等,這些發展途徑各有特點和旅游主題,不斷吸引著大量的游客。
(一)萌芽期—以農戶為主的農家樂
這一階段發展的農業旅游主要以農家樂形式為主,是早期的發展形式,主要依托于青山秀水、鄉村風情、農村風景、五業興旺等資源展示當地的風景,為游客提供住宿、餐飲和相關活動的設備與服務的一種農業旅游途徑。這種經營方式以自然條件為依托,以家庭成員為主,規模小、經營各有特色,農民將多余的農舍改造,并提供當地的特色食物,以供游客閑暇時來這邊打牌、釣魚、品嘗農家菜,十分愜意。如四川省是“農家樂”的發源地,也是“農家樂”最發達的地方,所以“農家樂”是四川農業旅游的主要途徑,最早出現在四川郫縣的農家樂,以其返璞歸真的內容、新穎有趣的生活方式招攬了大批游客,在這里,可以采摘野果,閑坐釣魚,在竹林中喝茶,盡情享受休閑的快樂,年接受游客量達50萬人次以上,旅游年收入達2000余萬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興起期—以現代農業種植園為主的觀光農業
90年代后,農業旅游不再局限于農家樂,而是開始發展出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來,在各大城市周邊,紛紛建立農業觀光園,依托于農業種植、養殖業、加工業等,向游客展示出農業的成果,這種農業旅游發展途徑,可以讓游客在游玩中觀賞樹木、瓜果、花卉、園林建設等,在廣東的近郊,僅觀光果園就有近百個,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萬人,旅游收入近億元。如秦皇島集發農業觀光園,充分利用農業旅游資源,打造一個綜合性的農業觀光園區,通過游覽可以認識高科技農業種植、欣賞南北名貴花卉、體驗豐富多彩的瓜果采摘、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有的農業觀光園還兼具科普基地,介紹我國農耕、飼養、紡織等的歷史,游客可以借此了解農業發展歷史和農機具知識等。
(三)發展期—以農業生產過程和產業化項目為對象的農事旅游
在農業旅游發展的過程中,市場也在不斷的摸索途徑,從而適應游客的各種需求。在這種探索中,產生了以農業生產過程和產業化項目為對象的農事旅游,這種形式下游客可以完整的了解各種農業生產與制作的全過程,并根據自己喜好參與農場作業,真正感受、體驗農事。如上海的農事旅游較為發達,每年大約有200多萬人涌向郊區,通過農事旅游進行休閑。在這種途徑中,經營形式多樣,旅游活動主要包括采摘、購物和務農等形式,在這種途徑中,人們以體驗式的旅游方式感受慢節奏的生活,釋放壓力。同時游客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通過租借形式,參與到每一個農事環節,感受勞動的快樂。
三、農業旅游發展的新途徑探索
雖然農業旅游在國內遍地開花,經營成功的事例卻不是很多,有的農業旅游園區更是經營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業旅游的途徑不適合當地農業特色或目標客戶群。2016年1月27日,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我國的農業旅游經濟得到新的發展契機,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0年我國農業旅游市場規模將接近7665億元,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受益農民5000萬人。全國將建成6000個以上鄉村旅游模范村、10萬個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農家樂,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市場機會,積極探索新的途徑,促進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一)民俗觀光形式
由于受地形、氣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民俗文化千姿百態,這些民俗文化因為迥異于游客日常的生活環境,從而備受青睞,在近年的發展中,成為異軍突起的農業旅游途徑。如藏族文化、新疆文化、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蒙古文化、佛文化等,這些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對于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的地區民居根據歷史的沉淀有了自己的建筑風格,這種不同風格的建筑特色,給游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如皖南的古民居,暢游在其中,能夠感受歷史的厚重和建筑的優美;有的地區民間藝術多彩紛呈,形成一個地區的特色,各種刺繡、草編、竹編、泥人、面人等因濃郁的地方特色而備受游人青睞。如貴州的蠟染、金山的農民畫等;有的地區民俗文化各具特色,表現在各種生產生活的節律、器皿工具、禮儀服飾、飲食文化、婚戀慶典、舞蹈語言等方面,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給游人以真實、新奇、淳樸的感受。
(二)主題公園形式
農業主題公園主要依托農業自然資源為對象,以這個對象特征為基礎,通過建筑、功能區劃、劃分保護區等形式,建立綜合性主題公園,這也是農業旅游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些公園中,游客可以放松身心,盡情的親近大自然,如各種森林公園、動物保護區、花卉觀賞園、草場等。這些主題公園大力拓展了農業旅游資源的多元化功能,滿足了游客需求的最大化,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感受和旅游服務。有的主題公園可以將農業勞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科普實踐融為一體;有的主題公園可以充分展現大自然的農林風貌,著力打造農業生態景區;有的主題公園可以依托森林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以供游客觀賞。
(三)度假、療養形式
隨著人們日常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對于度假、療養等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在農業旅游經濟發展中,依托各種特色化農業種植產業的地區和療養資源,建立度假、療養為主題的旅游途徑建設,提供住宿、養生、度假、休閑、放松的旅游形式,將成為引領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拳頭產品,如鄉村主題酒店、美食節、森林氧吧、各種運動俱樂部等。有的地區可以利用當地的農業資源建立主題度假莊園,如葡萄酒莊、藍莓莊園、享老莊園、香草莊園、企業農莊和藝術莊園等,這種莊園可以結合現有的農業特點進行整體規劃,也可以通過特色化的建筑景觀設計來實現;有的地區挖掘療養、保健、養生等方面的農業資源,打造以特色療養為主的綜合體項目,如建立溫泉小鎮、溫泉山莊、中醫會所等;有的地區可以借機發展當地的美食、文化、特色運動娛樂等,如建立高爾夫俱樂部、馬術俱樂部、舉辦美食節等,讓游客真正放松的進行度假休閑活動。
參考文獻
[1]董涵.建設現代農村旅游發展的新思路[J].農業經濟.2017(01):30-31.
[2]邢志勤.我國農業旅游發展轉型升級及其運行模式優化—基于國外農業旅游發展的經驗[J].改革與戰略.2016(04):121-124.
[3]劉秀珍.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問題與對策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10):101-105.
作者:王麗霞 單位:廣州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