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型農業經營下社會保障的重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農耕文明國家,三農問題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農業生產的自組織形態、農業經濟的單一型結構、農民群體的松散型管理都是影響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障礙,尤其我國農業經營體系主要以家庭為單位,無法形成有效的農業產業聚合力,即便實現農業機械化,也因規模受限難以釋放最大產能。解決“三農問題”需要重構“三農生態”,重點在于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具有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特征,顯而易見,依靠傳統農業經營環境是難以自主完成體系構建的,必須通過外力介入來搭建現代農業支持機制,并從多元層次上為“三農”領域提供配套的社會保障?!吨袊F代農業支持的運行保障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一書由杜輝著寫,該書立足我國“三農”發展全局,綜合博弈論、金融學、經濟學、生態學等理論方法,對于如何運用現代農業支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環境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探索??傆[全書,向讀者呈現三方面特色。
一、結構層次清晰,全面展示現代農業支持要素
立足我國農業發展史觀察,鄉村與城鎮之間長期處于割裂狀態,二元社會結構雖然保障了“三農”要素的相對穩定,卻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孤立,大量先進的經濟理念、科學技術、管理思想等無法滲透進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改革,城鄉撕裂造成的弊端更加凸顯,尤其在工業反哺農業進程中,由于雙方經營體系不配套,極大地制約了現代農業體系的建立健全。直觀上看,工業經營體系具有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優勢,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也應向這些優勢積極靠攏,但由于我國三農底子薄弱,必須先滿足現代農業支持要素需求。本書邏輯嚴謹、總結全面,將現代農業支持要素歸納為“主體激勵”“政策協調”“績效評估”“執行監督”四個方面,實現了農民群體、農業部門、農業技術和地方政府的有機串聯,為打造現代農業支持的運行保障系統奠定堅實基礎。其中,主體激勵是核心要素,關系到財政扶持、第三方投融資、農業專項資金等分配問題,直接決定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屬性。
二、依據現實國情,建構現代農業支持理論體系
結合我國農業發展歷程來看,國家及政府大規模干預農業生產、指導農業經濟、扶持農業人口的舉措,主要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基于此,作者分析認為,由于前期我國綜合國力積弱,無力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太多現代化方案,因此較長一個時期內的“支持保障”只能滿足局部需求。改革開放至21世紀初期,農業機械化、科技化、市場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從根本上撼動傳統農業經營環境。相關投入引起的只是量變而非質變,這一階段建立起的現代農業支持機制具有“機械結合”的特性,如農業技術支持、稅費支持、財政支持等,僅滿足了“生產”而未觸及“經營”。作者據此分析,認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尚屬新鮮事物,在此環境下構建的社會保障機制,離不開現代農業支持理論體系。本書在理論研究方面依據現實國情、深入淺出的闡述,通過解讀農村勞動力遷移特點、農村社會形態構造及農業經濟運行規律,提出以“政策執行理論”和“政府執行力理論”作為基礎,奠定了政府在現代農業支持運行保障中的主體地位。
三、立足農業拐點,闡明現代農業支持發展趨勢
從數據上看,中國農業發展的拐點早已來到,農業部2010年的公告顯示,我國農業占國民經濟產出比例跌到10%以內,但農業人口(含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30%,大量勞動力被滯留農村、浪費嚴重。隨著城市化建設完成度進一步提高,農業人口向城市遷徙已成定局,如何穩定農業經濟、謀求效能提升,是擺在現代農業支持運行保障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本書從三個方面做出了發展趨勢分析:其一,農業支持方向,爭議點在于競爭力、支持力、供給力哪個優先,這需要根據實際“三農”問題及三要素相互關系辨識來確定。其二,農業支持對象,爭議點在于多元主體還是一元主體,多元主體有助于農產品及服務產業鏈的建設,一元主體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提高市場議價能力。其三,農業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管理支持等,爭議點在于管理效率至上還是政策效果主導,本書認為需要辯證統一地看待問題,在集權與分權、技術與動機、存量與增量思維中尋求一個平衡點。全書對我國現代農業支持的運行保障機制進行了全面探索,具有理論系統、方法實用、架構科學的優勢,嚴格遵循農業國情實際,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學習價值。
作者:陳俊穎 單位:河南大學民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