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及人才培養方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智能汽車已經成為未來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且高校逐漸與企業合作,建立智能汽車人才培養模式。但是現階段,校企合作深度以及人才培養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為智能汽車領域輸送更多的人才。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詳細闡述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1引言
隨著汽車產業的發展以及轉型升級,汽車產業已經逐漸向著智能汽車的方向發展,且需要更多的優質人才來滿足智能汽車行業的發展需求[1]。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逐漸與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實現對專業人才的培養。然而現階段,我國高校在智能汽車領域的人才培養中,依然延續著傳統汽車行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智能汽車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基于此,探究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價值。
2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養方式構建的重要性智能汽車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并且構建人才培養方式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對于學生而言,通過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更好的提升人才的素養,使其在就業時具有更強的競爭能力[2]。其次,對于學校的發展而言,通過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可以提升學校的競爭力,且提升整體就業率水平。最后,對于智能汽車專業的發展而言,可以吸納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從而促進智能汽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3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
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中,尚且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智能汽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
智能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中,要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而現階段,校企合作模式中對于智能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并不完善[3]。首先,對于課程體系的設計并不健全,目前設計了自動駕駛制動、遙感以及機器學習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是在具體的課程設計中,依然主要以教育部設計的課程體系為主,缺乏與現階段智能汽車發展的適應性。其次,在實踐課程的設計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學校在智能汽車專業課程的設計中,多是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以及智能汽車的發展模式來設計課程,但是并未結合智能汽車企業的實際情況,致使課程的實踐設計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不符。
3.2智能汽車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不健全
智能汽車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對于教師隊伍的建設并不完善。目前,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的規定,入職教師隊伍,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以及工作經驗,然而智能汽車屬于新興的領域,導致較多的教師無法滿足該要求,因而對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影響[4]。同時,學校并未引進企業的教師,致使學生在企業無法接受對應性的教育。其次,學校以及企業課程分工不明確。在課程教學中,學校教師往往會教導理論與實踐知識,而企業教師在教導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同樣穿插這理論知識,容易出現知識點的重疊,浪費教學資源。
3.3校企合作科研基地不完善
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中,需要打造產學研合作的科研基地,以此來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然而目前智能汽車領域的科研合作中,卻并未構建產學研合作的教育基地[5]。首先,缺乏對產學研教育基地的建設,學校雖然建設了對應的科研基地,但是主要以學校的融資和項目的打造為主,與企業的結合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影響了學生的教學效果。其次,學校在科研設備的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學校由于教育經費有限,在設備的選擇中,多以老舊的設備為主,與現階段的智能汽車運營狀況并不相符。同時與企業合作時,同樣未能引進核實的設備,影響了智能汽車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提升。
3.4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不健全
智能汽車教學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致使整體的教學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首先,學校為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相對有限。目前企業為了滿足與學校的合作需求,通常僅僅為臨畢業的學生提供了實習的崗位,而對于目前在讀的其他年級學生,卻并未提供針對性的實習崗位,致使學生僅僅能夠在最后一學年進入企業實習,不利于實現理論和實踐能力的融合。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工學交替模式,無法實現對縫銜接,進而影響了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
4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及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建議
智能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需要從培訓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角度出發加以優化,主要建議如下:
4.1建立符合智能汽車專業的課程體系
智能汽車專業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需要建立專業化的課程體系,以此來滿足智能化汽車領域的發展需求。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課程模式。包括單片機、電控、自動駕駛制動、自動駕駛感知技術等。同時在具體課程的規劃方面,要建立人工智能編程、機器學習、智能汽車定位、輔助駕駛以及汽車測試等多方面的課程體系,全面滿足智能汽車領域的應用需求。其次,建立與校企合作的實踐化課程體系。在構建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后,需要與企業展開戰略合作,建立實踐化的課本教材。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聘請校外企業的專家,共同參與課程的定制,在課后實踐以及課本案例的設計方面,多選擇企業的實踐案例,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起來,打造完善的課程體系。
4.2建立校企雙師型教育模式
智能汽車專業合作模式中,目前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基于此,需要建立雙師型的教育隊伍,打造完善的教育體系。首先,建立校企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可以構建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的雙師教學資源,這樣可以實現對智能汽車專業學生的全程學習模式覆蓋,進而可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其次,要明確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的職能分工,防止出現教學內容的重疊。學校教師主要負責理論和實踐案例的教學,而企業教師則負責實踐能力的培訓,且多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展開教學。這樣在無縫銜接教育的基礎上,可以顯著的提升教育水平。
4.3校企合作建立研究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中,要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以此來加強對智能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首先,需要建立專業化的產學研基地。針對智能汽車專業,共同設立實驗室,負責對重點項目的研發。包括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遙感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等研發。在教學中,由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帶領學生完成項目的方式,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其次,要建立科研設備的開發模式。在研究基地建設完后,要根據實際主題,設定多元化的研發模式,將總線開發、智能鑰匙、網關控制以及遙感操作等專項的設備納入到設備開發體系,形成基地、設備和人才的共同開發教育模式。
4.4建立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智能汽車專項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擺脫以往的實習教學模式,采用現階段的工學交替教學模式,以此來完善人才的培養體系。首先,企業為學校智能汽車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要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崗位,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定期的到企業進行實習。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工學交替實習模式。在課程設計中,要求學生在每學年上半年參與學校的理論課程教學,在下學期參與企業的實踐學習。通過不斷的理論和實踐交替鞏固,必然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水平。
5結論
智能汽車是現階段汽車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且人才輸出時確保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智能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雖然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但是在合作深度方面依然有待進一步優化。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智能汽車專業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主要觀點如下:針對課程設計,建立符合智能汽車專業發展的課程體系;針對師資隊伍建設問題,要建立校企雙師型教育模式;針對校企合作模式,要建立研究基地;針對人才培養模式,要建立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為智能汽車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化提供可行性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敬霓,江善念,俞浩,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07):197-198.
[2]顏偉華.國際視野下高職院校汽車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內燃機與配件,2019(16):225-226.
[3]陳銳.高職汽車專業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南方農機,2019(15)::44-47.
[4]李然,姚艷南,黃曉延,等.汽車產業變革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9,017(004):28-32.
[5]葉文海.基于AYEC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戰型”汽車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0(4):64-66.
作者:趙波 單位: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