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化學類中文期刊吸引優質稿源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化學是我國的優勢學科,在國際上具有優異表現。文章以我國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為研究對象,除了了解其基本出版情況,還深入剖析它們在吸引優質稿源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究發現,化學類中文期刊在網絡出版、策劃出版專題方面表現突出,但仍然需要在青年人才培養、論文呈現方式、多渠道傳播等方面加強建設,并加快化學期刊集群化,促使優秀論文回流,推進我國化學學科發展,以建設期刊強國。
[關鍵詞]化學;中文科技期刊;優質稿源;策略
近些年,受“SCI至上”“以刊評文”等不良影響,我國優秀的科研成果嚴重外流。目前,我國大部分英文科技期刊通過與國外出版機構合作,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但在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我們要創辦高水平英文期刊,探索“造船出海”的模式,以防止我國科技核心技術外流、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減少科研經費流失、保護國家科技信息[1]。《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的數據表明,2019年接受年檢的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429種,占總數的89.33%[2]。因此,要推動科技期刊的繁榮發展,就要全力加強中文科技期刊建設[3],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而且是深謀遠慮的百年大計[4]。化學是我國的傳統、優勢學科,我國化學學科科研成果數量和總被引頻次的國際占比逐年增大[5]。在SCI收錄的18種中文科技期刊中,化學類中文期刊占9種,這說明我國化學學科的發展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優勢。但我國化學類中文期刊的數量較少,國際影響力不大,與我國化學學科的發展水平不匹配,不能滿足化學學科科研人員發表論文的需要,導致大量優秀的化學類論文成果嚴重外流。本文從期刊出版時效、學術引領能力和出版服務等方面分析化學類中文期刊在吸引優質稿源方面所做的工作,就發現的問題給出建議,以促進我國化學類中文期刊與化學學科的共同發展。
一、化學類中文期刊出版情況
文章以《202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收錄的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為研究對象,其中月刊23種,雙月刊10種(出版情況見表1)。2017—2020年,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的年均載文總量為7567篇,各期刊的年均載文量基本保持穩定。在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中,與中國知網簽約“網絡首發出版”的期刊有25種;通過各期刊官網可免費全文下載的期刊有25種;用圖文摘要展示論文核心內容的期刊有16種;對前沿性科研成果進行亮點點評的期刊有6種;使用封面文章的期刊有18種。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的編委會平均由72人組成,其中17種期刊設立了青年編委會;15種化學類中文期刊進行了專題出版策劃,22種期刊使用了微信公眾號進行增強出版。
二、化學類中文期刊吸引優質稿源的策略分析
我國化學類中文期刊無論是在內容生產方面,還是在內容呈現方面都有著突出的表現,其通過采取多種積極有效的方式來吸引優質稿源,從而促使我國優秀科研成果回流。尤其是9種被SCI收錄的化學類中文期刊,它們運用國際化出版流程和先進經營方式,以吸引優質稿源。文章從期刊的出版周期、編委會建設、專題策劃、增強出版以及集群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吸引優質稿源的策略,以提升化學類中文期刊的競爭力。
(一)縮短出版周期,保護論文首發權
有研究表明,出版周期對作者投稿行為的影響比期刊的影響因子還要大[6]。我國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的周期較長,嚴重影響了作者的投稿積極性。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的年均載文量為229篇,整體載文量偏少。我國化學類中文期刊應在保證稿源質量和數量的前提下,通過縮短刊期來加快科研成果傳播速度,以吸引科研工作者將優秀的科研成果首發在我國期刊上。在紙質期刊出版周期受限的情況下,網絡出版形式可以解決出版時效的問題。在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中,25種化學類中文期刊與中國知網簽約“網絡首發出版”,《質譜學報》實現單篇論文在3個月左右即可網絡首發出版,《電化學》在官網上設置了“最新錄用”欄目,論文一經錄用,即可在線發表。可見,化學類中文科技期刊應優化編輯出版流程,采用先進的出版形式,縮短論文發表時滯,提高科研成果發布效率,保護創新性科研成果首發權。
(二)加強編委會建設,拓展優質稿源
編委會是保障期刊學術質量的重要組織。編委在拓展期刊稿源、保障學術質量、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7]。在化學類中文期刊中,SCI期刊和非SCI期刊的編委會人數呈現兩極分化,SCI期刊編委會的人數明顯高于非SCI期刊的。因此,化學類中文期刊應擴大編委會人數,以覆蓋更全的學科領域,優化編委會的組成結構;更為重要的是,要調動編委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編委在期刊發展中的作用,鼓勵編委帶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化學類中文期刊可以通過組建青年編委會,給青年編委創造展示自己及團隊的機會。編輯部也可以邀請青年編委在學術會議上介紹期刊,利用自媒體發布與期刊有關的信息。這既是對青年編委科研工作的肯定,又對期刊宣傳起到積極作用。
(三)突出期刊特色,提升學術引領力
通過邀請各領域專家擔任客座主編,策劃學科前沿方向的專欄、專刊,以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期刊出版行業的普遍做法。我國化學類中文期刊在2017—2020年共出版了152個專題,其中專欄28個,專刊124個,策劃專題的數量逐年增加。科技期刊應突出優勢領域,做精專業內容,辦好特色欄目,向“專、精、新、特”發展[8]。而化學類中文期刊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特殊紀念日、特定群體來進行選題策劃,提升核心競爭力,努力提高內容原創性,加強選題策劃和組稿能力[9]。例如,《高分子學報》推出了“虛擬專輯”,通過在官網上集中展示近年來發表的某一領域論文,更好地突出了期刊特色,吸引該領域的學者閱讀。又如,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Nature設置了由資深專家對某一領域近期發表的開創性論文進行評述的“highlights(亮點)”欄目,起到非常好的“吸睛”作用。而我國僅有6種化學類中文期刊設置“highlights”類欄目。可見,化學類中文期刊設置“爭鳴”“點評”類欄目,可以活躍辦刊氣氛,促進思維創新,給期刊帶來更好的聲譽和更高的關注,對吸引優質稿源具有積極作用。
(四)注重增強出版,提高論文顯示度
科技期刊封面文章是學術與藝術的結合,融合前沿核心科研成果“言值”與視覺藝術“顏值”的封面是展示科研成果的一種形式[10]。我國有近半數的化學類中文期刊對封面進行了設計,其中《有機化學》在封面設計中加入了中國元素,在傳播科研成果的同時,更好地體現文化自信和辦刊特色。被選為封面文章的論文作者及網絡媒體也愿意推廣封面文章,從而使期刊獲得更高曝光率。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8]指出:“鼓勵中文學術期刊提供論文英文長摘要。”使用英文撰寫的論文易被檢索及引用。因此,化學類中文期刊應采取圖表題中英文對照、英文長摘要等形式,從而提高論文在國外數據庫的顯示度,吸引高質量論文。自2015年起,我國科技期刊陸續開通微信公眾號,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據統計,在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中,66.7%的化學類中文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但各期刊的整體推文次數較少,63.6%的期刊月均推文次數少于5次。其微信推送內容主要以本刊發表的論文為主,還包括編輯部新聞、會議通知、行業資訊等。化學類中文期刊微信公眾號不應僅發布與期刊緊密相關的內容,還要注重消息推送的多樣性[11],其活躍的微信公眾號可以服務作者,可以給粉絲留下積極向上的印象,從而增加用戶活躍度和黏性。
(五)建立化學期刊集群,促使優秀論文回流
為了實現高效快速的發展,化學類中文期刊應在政策引導下采用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實現資源整合,通過重組實現集群化運作[12]。在研究的33種化學類中文期刊中,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的期刊就有12種,中國化學會發揮著組織全國化學工作者學術交流,加強與國外化學研究機構聯系的作用,具有牽頭建立化學類中文期刊集群的能力。目前,中國化學會正在籌備此項工作,相信在其引領下,化學類中文期刊能躋身世界一流期刊行列,促使化學類原創性、重大突破性成果首發在我國科技期刊上。
三、結論
我國科技期刊除了要堅持“內容為王”,還要加強出版、傳播、服務等方面內容建設,借鑒世界一流期刊的辦刊經驗和國際知名出版機構的經營方式,努力提升期刊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扭轉我國優秀科研成果外流的局面。同時,化學類中文期刊應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抓住發展機遇,積極改革創新,與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共同發展,構建學科結構設置合理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體系,以建設期刊強國。
作者:沈瑩 王迎真 駱淑莉 單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