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發展引領青年創新創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黨的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鐵路總公司唯一直屬設計集團,知識密集型高新科技企業,要勇挑重擔,既服務高速鐵路技術進步,又為我們工程產業提供發展機遇。企業的發展,需要創新驅動,創新最需要青年。青年最具活力,最具有創新意識。企業團組織開展的青年創新創效活動,是廣大團員青年充分展示個人才能,在企業生產建設和經濟發展中做出貢獻的有效途徑。如何引領青年,圍繞企業發展,積極參與創新,是團組織長期以來一直重點研究和工作的方向。近五年來,我公司青年員工參與創新創效活動5700余人次,榮獲青年科技成果2900多項、科技獎成果350項,轉化生產力120項。
一、新時期新問題:接地氣”不足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五小”活動開始,團組織一直借力“五小”活動組織引領青年參與創新研究。那個時候,企業里的青年,實操能力足,總結提煉能力差,搞了很多的研究和創新,不能很好地形成理論化或可持續化的成果,“五小”活動提供了舞臺,鼓勵青年發明、創新和創造,效果不錯。當時在企業中,形成了青年之間比業務、比發明、比創造的氛圍,通過活動總結出了一些先進的技術成果,同時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人才,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五小”活動在團員青年中具有很高的“人氣”。到了新時期,碰到了新問題: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近些年鐵路建設特別是高鐵建設迅猛發展,對新技術、新工法的需要越來越高,員工知識層次和結構也越來越高,特別是近十年來,新加入企業的青年員工,基本都是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在踏上工作崗位之前,已經在學校具備了一定的科研總結能力,讓這些青年總結出幾篇科研論文或發明成果,不是難事。但研究和創新的成果,與企業發展聯系不夠,“接地氣”不足,不能聯系或服務企業在手的具體項目,特別是創新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嚴重不足,成為擺在案頭上的成果,應用不到實際工作中去,團組織收集上來的論文數量越來越多,但是質量高的成果越來越少,能應用到實際項目上的研究成果不多。此外,好的研究成果沒能產生“共振”,在團員青年中沒能共享,這些都對活動的持續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團組織新探索:活動分兩個層面
作為一家鐵路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針對鐵路勘察設計中的新知識、新理論,引導團員青年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針對鐵路技術攻關中的關鍵和難題,引導團員青年勤于鉆研、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形成敢為人先的風氣;針對當前鐵路勘察設計中面臨的急難險重任務,引導團員青年沖鋒在前、奮勇拼搏、勇挑重擔,形成甘于奉獻的風氣。以上是團組織一直精心耕耘的重點領域。為此,我們把青年科技創新活動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青年科技論文活動,二是青年科技獎活動。中國鐵設青年科技創新活動,自1986年“五小”論文活動開始,已持續開展20余年,是共青團工作一項品牌活動。凡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團員青年個人、團員青年集體或以團員青年為主的團隊(團員青年人員所占比例不低于60%)均可參加,凡在企業營業范圍各業務板塊內的生產經營管理、科研創新、質量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等各個環節中采用的先進技術、或在原項目的基礎上進行革新、改造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或采取新的工作手段方法而降低了成本、或在生產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程序設計或編制,以及承擔的“QC”項目研究成果等都屬于青年科技論文成果范疇,優先考慮對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有突出貢獻,或切實解決企業承擔的生產項目和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或通過技術創新大幅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和質量的科技成果。上報的論文成果應按照技術論文寫作格式進行編排,且必須用中文撰寫,若用英文或其它語種撰寫的論文,需同時提供中文稿。個人在校期間完成的研究成果及撰寫的論文不得作為青年科技論文成果上報。原則上同一年度、同一專業領域,每人只能申報1篇最高水平的論文成果。本著突出創新的原則,按照論文成果的科學技術含量、技術難度、實際取得的效益及對企業承擔項目的實際作用,青年科技論文成果分為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活動按照基層團支部成果征集、優秀成果內部評選、集團公司終審三個環節,形成逐級上報,逐一審核的嚴謹機制。近幾年還充分利用了新媒體手段,效果良好。基層團支部征集環節:可以借助團組織矩陣,營造氛圍,各單位內部初評時,內部進行成果交流活動,主要技術負責人要對成果進行嚴格把關,并給予指導和幫助。論文作者要根據時收集到的意見和建議,對論文成果進行修改和完善,團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團員青年觀摩學習。在營造了氛圍的同時,既保證成果的數量,又通過技術負責人的把關環節控制了成果的質量,近五年,每年的成果征集都在200余個。特別是針對優秀成果內部評選環節:按照論文作者成果展示、現場交流答疑和專家評委點評三部分進行組織,并要求基層團組織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團員青年現場觀摩學習。讓創新青年從“幕后”到“臺前”,打破只見成果不見作者的傳統模式,讓作者將創新成果生動地講給廣大團員青年,并能與評委互動交流,在豐富活動形式、提高關注度的同時,以期達到借鑒學習、互通有無、共同提高的目的。企業終審環節:發揮企業科技專家和智庫作用,對各基層單位推選的優秀成果進行把關、指導,提升層次和質量,擴大影響力。最終評選出的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對標全國鐵路青年科技創新獎的評選要求,注重從創新成果的真實性、創新性、嚴謹性、完整性和實用性進行綜合考量,通過青年科技獎活動,對成果進行再深化、再研究、再創新。形成拳頭成果,推介到更高的創新平臺。當前,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發揮顯著。品牌活動成為抓手,團組織通過活動,搭建了平臺,發揮了作用,凝聚了青年,既圍繞企業中心工作,又服務了青年成長成才需求,達到了良性循環。
作者:吳夢芹 單位:中國鐵路設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