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校企業管理教育革新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根據培養目標,指導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企業管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方法應以培養目標為前提,高職教育不是本科的壓縮餅干,必須能夠面對現實,在教學內容上有所選擇、有所突出,跟普通本科院校實行差別教學,專業理論知識是必須的,但對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理論知識只需“夠用”;應該以應用能力為主線,以雙證書為框架,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企業管理課程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企業管理的活動規律,能靈活地運用有關原理方法和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提高自身的實際能力。這就要求在企業管理課程內容安排上要注重以應用為主,選擇適當的內容,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相關理論,并把重點放在如何用這些原理解決實際問題上。現代高職教育不僅要教授理論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企業管理的教學中,用“授人以魚不及授人以漁”的理念來引導教學改革。在教學活動中,著重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分析實際問題,得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并把這些方法與步驟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實現上來,讓學生在實踐中自己去摸索這些細節和體會不同細節間的差別,更能讓其掌握知識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企業管理學的教學工作應該結合企業及其他非盈利組織對畢業生知識與才能的終極需求特點,以及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特點,來設計和組織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應徹底拋棄以傳道解惑為本的傳統教學理念,注重方法教育、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樹立一種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學習品質的現代教學理念。在《企業管理》教學過程中由過去注重講授具體管理策略與措施,轉向培養學生分析企業管理環境、制定企業管理戰略規劃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工作不僅要告訴學生具體的理論與方法,更要告訴學生這種理論與方法是如何形成、如何應用、如何在變化了的管理環境中去對理論與方法進行創新和發展。
二、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
我國企業管理課程體系框架不很成熟,教材多為“引進”而來,教學內容較為陳舊,缺乏前瞻性,且現實與實務脫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企業管理的內容不斷豐富,企業管理學的理論更加豐滿。因此,如何改革職業院校企業管理學的教學內容體系,使之能更好地為企業服務,更好地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就成了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要實現教學手段的創新。要求教師及時掌握管理市場的新特點、新變化、新發展,了解管理職業的新要求,及時研究并運用新理論,改革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的零距離貼近。教師在教學中應將最新的管理觀念、管理實踐經驗以及管理研究的新成果編寫成補充教材或講義,使管理教學緊密聯系實踐。同時,要協調好交叉課程的教學內容,避免重復教學。另外,教師還要為擴大學生知識面創造條件,布置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生網上閱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已很難適應當今社會的教育。而多媒體教學的手段是現代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采用多媒體軟件教學,充分發揮多媒體知識容量大、直觀性強的優勢。在企業管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三、轉變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我國的高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的中心主要放在教師的“講”上,而忽視了學生主動的“學”,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必然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這種現象顯然是不適應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要求的。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方法創新。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將多種學習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自我為主的知識吸收、消化和創新;使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輔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溝通、交流補充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使教學變成師生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可采取課堂講授法、課堂分組討論法、課堂辯論法、學生自學法、企業管理調查活動等多種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對于學生容易理解的內容,可預先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思考,上課時先讓學生講解自己的體會和分析結論,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向教師提問、假設和陳述,組織好課堂小組討論,提倡富有理想和健康人文精神的爭辯,對學生提出的具有創意性的問題及時指導。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運用案例教學法,精選案例,圍繞特定案例講授;也可將選編好的案例發給學生閱讀,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允許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甚至展開爭辯。教師不輕易否定學生意見,對正確獨到之處要充分肯定,對模糊錯誤認識要加以糾正,引導學生走向案例分析的既定目標。這時的案例綜合性較強,帶有啟發性和決策性。此外,案例教學法也可引入競爭機制,對有爭議的企業管理問題可采用辯論形式。使學生在辯論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提高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
四、加強實踐性教學,培養綜合能力
高職學生要想適應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僅掌握一項或幾項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具備包括跨崗位和跨行業的學習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獨立生存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在內的綜合能力。企業管理課程在進行課堂教學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創造條件進行情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強化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消化已經學習和掌握的書本知識。在實踐性教學中,學生必然會遇到新的情況和問題,這些情況的處理和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學生學到新的知識、甚至是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實踐性教學是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企業管理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考察,或者在課堂進行案例分析討論,也可在課堂開展模擬演示訓練,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業務能力。教師要靈活運用實踐性教學形式,促進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做到“會講會做”。同時,要爭取院校加大實踐性教學投資力度和規模,建立管理實習基地和不同形式的校企聯合體,并加強校際間管理教育的溝通與合作。
五、改革考評方式,實現考核創新
在傳統的管理教學中,企業管理課程的考試形式基本上是按照傳統的考試方式進行的,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考核,然而企業管理課程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是這門課程的基本要求。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考核方式顯然不能適應這個要求。企業管理課程的考試要體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考評要點考核學生的技能,因此,要實現多種考評方式并存的考核機制。應對考試進行改革,主要是取消原來所進行的傳統的以理論為重點的閉卷形式的期末考試,以體現考評的經常性、全員性、靈活性、客觀性。企業管理課的綜合分數不僅僅只是考試成績,還應包括課堂提問、案例分析、作業、實習成績等。同時,如果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社會調查、推銷商品成績較突出的,可以給管理課程適當加分。在確定考核標準時,要重實效而不重形式,使學生在考核中盡量發揮創造性及其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個性的發展,在保證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問題可以有不同答案,評分體現學生的創造能力,并激發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個性。總之,企業管理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對于提高教學質量,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管理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