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醫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及現狀出發,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可能的解決途徑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為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提高提供參考。
關鍵詞: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因此,弘揚醫學人文精神成為時代所需。本文從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發展及現狀的背景出發,對我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可能的解決途徑進行分析。
一、人文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定義
人文素質包括各種人的內在品質(如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以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形式表現出來。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各種手段使人形成這些內在品質,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大學生處理人與外界及自身的關系的能力,最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
二、醫學人文教育的現狀
1.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在談論醫學人文素質現狀之前,有必要對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因為,整個社會背景必然會對醫學教育產生影響。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二戰之后,西方世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因此人文素質教育被邊緣化。正如美國學者萊恩•切尼所說,“當人文教育置身于專業化原則中的時候,它們就使自己的權威性、獨特性、目的性蕩然失盡”,“混亂、孤立、分裂、虛假……毫無意義等勾勒了大學人文學科的特征”。同樣,在中國也難逃這種宿命。其實中國古典的教育模式素來以人文素質教育見長。比如人文素質教育最重要部分包括詩、書、禮、藝、樂等為核心內容。而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中國也出現重理輕文的傾向。2.醫學人文學科的發展現狀。醫學人文學科是一大類學科群,其目的是關注醫療保健和衛生服務的價值,并探討醫學的本源。在探討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方面,出現了各種強調醫學人文學科重要性的觀點。從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到醫學目的的討論;從生命倫理學的產生到醫學跨文化研究的興起,醫學界掀起了醫學人文研究的熱潮。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各醫學院校逐漸開展對醫學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不斷開設新的醫學人文學科課程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盡管已取得一定成績,但總體上還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學科設置比較隨意。在我國醫學倫理學是硬性規定的醫學人文學科課程。其他課程包括:醫學史、醫學社會學等多為選修。多數課程缺少整體性規劃,主要根據學校或教師的興趣開設。第二、存在學科壁壘。醫學人文學科之間存在壁壘,如何打通醫學人文學科之間的壁壘仍然是個難題。第三、缺乏高素質的醫學人文學科方面的人才。由于傳統學科劃分的原因,醫學人文學科人才培養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人文學科方面的人才。第四、培養模式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受東歐國家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以專業知識為主,人文素質的培養為輔。課程設置的比例上以醫學專業知識為主,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為輔。現代高等醫學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還要具備各方面的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如何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如何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仍然是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3.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分析。人文素質教育是以人文學科為主要內容,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使人文學科中內含的價值內化為個體的品質。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是:人文素質低,文史哲知識不足。其原因有二:第一、高中階段文理分科,而醫學生主要來源于理科學生,人文素質“先天不足”。大學的課程設置,更加局限于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第二、上世紀50年代起,我國就以蘇聯醫學院校辦學模式辦學。這種過分強化專業教育的單科性辦學模式,導致了許多學生人文素養欠缺。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高校開始意識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開展了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經驗,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三、可能的解決途徑
1.人文精神的培養是貫穿整個教育過程。由于我國高中階段的教育的文理分科,而進入醫學院校的普遍是理科生,導致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普遍較差。因此,要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要從高中階段開始,而且要強調進入大學后人文素質的培養。2.課程設置上要將人文精神與醫學教育融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醫學研究和服務的是人,因此醫學教育培養的醫療工作者應該具有文、理、醫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素質。如今,醫療已不僅僅是個體疾病的治療,而是人類健康問題。因此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醫療工作者,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在培養過程中,醫學課程要融合人文精神,人文素質教育要滲透到醫學課程的教學中。把“授業”與“傳道”結合起來。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思維方法時,充分發揮科學史的作用。在醫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醫學發展史。將一些在醫學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華佗、科赫、希波克拉底等的人生經歷以及為醫學發展所做貢獻進行弘揚,以鼓勵醫學生向這些人物看齊,樹立榜樣,從而潛移默化的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素養。一些重大的醫學事件如黑死病的在人類歷史上的幾次重大事件,以及其中人類認識和打敗黑死病過程,其中在第三次黑死病流行時中國人尤其是伍連德在防疫戰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這些醫學發展歷史會極大地增加醫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鼓勵醫學生從事科學的熱情。3.確定醫學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醫學史、醫學哲學等為醫學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在確定哪些課程為醫學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時,可以參考國外成功經驗和教訓。我認為醫學史在醫學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醫學人文學科多以歷史上的醫學事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總結基礎建立起來的。此外,醫學史還為研究醫學技術的演化以及經濟、文化、哲學、宗教等與醫學之間的相互影響提供素材。4.教育理念上重塑醫學人文精神。重塑醫學人文精神就是要敬畏和尊重生命的,對情感、精神、人的價值的關注,因為醫學就是人的醫學,是人的者,因此必須尊重人的意愿和對人行善。也就是說醫學不僅是一種技術,更一種人道主義的道德實踐。然而,在醫療技術為主的當下,醫學失去了價值引導,從而缺失了醫學人文精神和價值觀念,導致傳統道德價值體系的遺失。因此,我們需要重視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從而摒棄重醫輕文的觀念,以人文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素養。5.在教育內容上著力培育醫生職業道德。職業道德的培育就是落實人文素質教育,即培養所謂的有教養的醫生。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把醫生的職業道德定義為其必需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包括:業務能力,職業道德以及獲取研究的前沿信息等能力。6.教育環境上要有良好的人文氛圍。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可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目的。具體而言,良好的校園人文氛圍包括:校園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質文化是載體,包括一切建筑實物,其獨特的物質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和價值的載體。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歷史傳統、文化和生活觀念等,是學校生命力的體現,具體包括校訓、校歌、校徽等。它能夠激發全體成員的歸屬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民主科學、嚴謹求實的制度文化,既是對辦學的規范、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又是學校獨特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呂一軍,陳迎紅,趙降英.樹立“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教育理念———再論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3,16(2):42-44.
[2]高玲,季曉君.加強和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2006,28(2):161-162.
[3]白桂峰.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6,133(4):351-352.
[4]馬存根.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理念與實踐改革[J].中國高教研究,2003,(6):31-33.
[5]葉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有效性研究[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12(2):37-39.-87-
作者:石廷玉 王園媛 涂星 單位:湖北民族學院醫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