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素養與地理教學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更加重視青少年教育,而教學實踐與社會發展步調的不協同,導致教育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道德修養。針對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注重功利性分數而忽略學生品德素質的問題,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將人文素養更好的融入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去。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人文素養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即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容易偏重于應試教育而忽略素質教育,一些課程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人文科學道德修養的培養,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魯迅先生說:“人立,而后凡事舉。”人文素養影響著一個人未來發展空間的大小,因此,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該時期尤為重要。那么究竟何為“人文素養”?“人文”一詞,最早出現于《易經》,其中寫到“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是指人所創造的文化,而現在提到的人文素養則包含了藝術、科學、道德以及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種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人文素養蘊含于高中語文教材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師深度挖掘,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建立起人文精神的橋梁,本文將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極作用和方法路徑兩個方面來展開。
一.高中語文教學注重人文素養養成的意義
1.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明確規定:對于高中語文學科,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而語文學科素養提出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的培養要求。語文學科是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民族精神,在高中階段,通過語文學習,不僅能培養他們熱愛中華文明的深厚情感,還能促進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2.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
修養及品格情操從古至今,崇高的思想道德和高尚的品格情操是我國文人墨客的畢生追求,孟子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種巨大的思想和人格力量支撐著后世的能人志士,面對各種困窘境遇,他們依然能堅持正義,表現出一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高傲風骨。到了我們今天這個新的時代,同樣重視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要求提高我國人民思想道德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高中語文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累積人文主義情懷,陶冶道德情操。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以一種灑脫、自然、超逸的精神訴說人生哲學,作者為了保持高尚的人格情操而甘愿體味田間生活的勞苦,能夠啟發學生對生命和人生的不斷反思,除此之外,韓愈的《師說》反映了尊師重道的傳統思想,不恥下問,李密的《陳情表》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這些課文都能夠讓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獲得精神道德修養上提升。
3.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廣闊胸懷
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國家公民對自己國家認同感歸屬感的直接體現,個人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古人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種個人的家國情懷往往是推動整個國家前進的關鍵,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中的責任精神,通過深刻感悟來培養責任意識,辛棄疾《永遇樂》全篇豪邁悲壯,情感雄渾激昂,懷古傷今,多句用典,感嘆壯志難酬,蘊含作者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班固《蘇武傳》蘇武壯年出使匈奴,須發盡白而還,十九年忍辱負重,面對各種威逼利誘,始終不忘自己的祖國,即使“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也誓死不從。如此赤子之心,能極大的感染學生。通過這些語文課堂教學,能自然而然的向學生傳遞一種“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4.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慎思明辨,篤行致遠的學習習慣
真理需要不斷經受實踐的檢驗,當前,學生要能夠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謹慎思考,明辨是非,堅持自己的觀點,汲取各方信息的同時要學會“審問之、慎思之。”,思辨而篤行,古有“君子固本”,今有“實干興邦”,用行動來踐行自己的觀點,方能成就大業。荀子《勸學》全文以“學不可以已”為論點,系統化的從意義、作用、態度等方面條理明晰的進行了論證,結構清晰,說理性極強,有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自身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同時,文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強調了反省思辨的重要性;蘇軾《赤壁賦》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來闡明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感悟,這種問答其實是一種概括、鮮明、準確的自我論辯,要求要簡潔且有說服力,此文為思辨思維提供了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高中語文教學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路徑
1.運用“三讀”閱讀法,深入文章,體悟情感價值
無論是學習課堂教材還是一般的課外閱讀,學生都可以通過“三讀”閱讀法來探究文章,所謂三讀即要求學生先“初讀”,理解文章大意,對全文有了粗略的理解,能夠用自己的語言,簡潔明了的復述出主要內容,其次再“細讀”,揣摩重點語句,分析文章所運用的寫作手法,探究其所表達的深層含義,最后“精讀”,回味經典語句,結合情境與作者調換身份,感悟其表達的情感,培養共情能力。這樣一來,對于文章所要傳達的情感價值就有了系統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初讀”可知這是一篇作者游玩醉翁亭美景的一篇山水游記,描寫了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隨后“細讀”,整理文言文基礎知識,分析重點字詞,翻譯語段,這一階段我們會發現了這篇文章作者用了大量的虛詞,可見作者在自然風光中心境十分悠閑,最后“精讀”,結合作者的生平背景,領悟到其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被貶的難言苦衷。文中作者自號為“醉翁”,提到經常出游,加上“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其是借自然山水之樂來排譴貶謫生活之苦,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學生通過這樣一種系統性的閱讀方式,就能很清楚的領會到其中的情感價值。
2.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多層面,多方法的課中活動
鼓勵教師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課堂,余映潮在語文閱讀教學設計30字訣中曾提出過:“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的觀點,教師要發揮創新意識,創設情境,讓整個課堂具有生動的靈魂,除了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教師還可以在課中開展讀寫結合、有感情誦讀、探求感悟等活動來豐富教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鴻門宴》中,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歷史人物,進行對話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盡量貼近課文的情節,注意還原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把握文章中各種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再如戴望舒的《雨巷》,課程開始前借助多媒體放一首悠揚婉轉的音樂,展示幾副正在落雨的古樸小巷的圖片,讓學生腦海中直接浮現出丁香姑娘的身影,感受作者內心揮之不去的淡淡憂愁。
3.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建立課堂小組,讓學生相互交流合作,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主分工解決問題,使“自主合作”成為一種學習習慣。除此之外,還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和諧的師生關系往往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應關心每一個學生,指導學生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故都的秋》的學習時,提出一個主問題抓住故都秋的特點,然后再分小組讓學生尋找之后的幾段描寫了哪些秋聲、秋色,再讓每個小組討論這些描寫又是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如此一來,學生以合作分工的形式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模式使得人人都參與進來,激發了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興趣,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素養的培養,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了其思辨思維的發展。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這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因此,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完善語文課堂教學,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豐富學生課中活動,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春雨.淺談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6(12):40-40.
[2]孟令丹.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9):29-30.
[3]陳菊玲.教師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11(6):62-62.
作者:王余 胡曉 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