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入學始高職新生的角色即產生了深刻變化,對其今后有著重大影響。以人為本、優化育人環境,規范體系、建立長效機制,促進校家企聯動、運用積極資源,加強師生交流、發揮朋輩作用等,是高職院校改進新生入學教育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高職;入學教育;策略
入學教育是高職院校引導和幫助新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較好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重要環節,對新生大學生涯及人生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職業教育深入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背景下,思考高職院校加強新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探討其改進創新的策略和方法,對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完善以人為本的高職教育體系,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高職院校改進新生入學教育的必要性
社會發展的多元化思想道德觀念,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及剛剛入學的新生,給新生角色適應和高職入學教育帶來嚴峻挑戰。傳統教育思想理念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人們的手腳,使以人為本的高職學生素質教育不易順利推行。高職院校師資力量、文化氛圍等自身條件有限,使其入學教育存在諸多問題。這是當前高職新生入學教育急需改進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生入學后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職入學教育的不足,因此高職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凸顯。
(一)教育主體本身的需求
高職院校新生存在著個人目標不明確、自我認識不清晰、思想信念模糊、生源結構多樣化及身心半成熟矛盾等特點,體現在新生學習、生活和心理的適應不良甚至導致學業中斷。相當部分新生進入高職后,感到迷茫無措和興趣不高,對大學學習生活缺少足夠動力及明確目標。面對校內外形勢、專業、職業等與自身相關情況時,新生較多思考認識不足、思想信念淡薄。面臨因入學后角色轉換帶來的種種狀況,新生往往沒有端正態度,沒有合理思考和有效定位,缺少順利完成學業和發展自我的信心和方法。身心成熟與半成熟的矛盾,往往使新生更加手足無措。中職高職銜接帶來生源結構多樣化,使高職新生個性特征復雜化。高職新生本身的特點、問題及影響,迫切要求高職院校加強和優化新生入學教育。
(二)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意義
優化新生入學教育,是高職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現實需要。新生入學教育是指高校為新生提供的、旨在引導新生較好完成角色轉換及較好適應大學生涯的一系列課程、活動和服務的總和。高職入學是新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思維能力、心理人格、理想信念等產生深刻轉變的時期,因此更是高職引導新生較好適應角色轉換、幫助其明確職業定位和自我發展、開啟學生管理良好開端的必要環節和重大契機。新生可塑性強,接受素質教育的愿望迫切、成效顯著。規范入學教育、加強對新生的指導,能使新生逐漸去除對職業教育的“有色眼鏡”、正視轉型期間的特點和問題、實現自我角色認同、激發學習生活動力、促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從而為填補新生中學階段素質教育空缺、健全學生人格素養、完善校風學風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三)高職入學教育存在問題
對高職教育“以人為本”體會不深,或對入學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高職院校對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視不夠。入學教育不納入學校的統一規劃,“臨陣磨槍”現象普遍,缺少考評督導措施,未形成長效機制。具體實施者不規范,或工作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有的僅僅是“老生帶新生”甚至誤導出事,教育效果極其有限。一些入學教育內容參差不齊、實用性差、創新不多,局限于校紀校規、安全文明而忽視對新生心理調適、生涯規劃等的深入指導。無統一規范的教材,有的沒有專業化的教育大綱或不按大綱進行。入學教育定位不明、形式單調,教育中未考慮高職教育的獨特性,往往體現于報告會、集體學習或參觀而吸引力有限,其專業性、靈活性、針對性有待加強。入學教育周期短,一般限于一兩天時間或幾場報告會,缺乏對入學教育的觀念更新和深入推行。
二、高職院校改進新生入學教育的策略
(一)轉換理念,以人為本
學校一些管理者應深入領會當今高職教育的內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入學教育在新生適應大學生涯、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及培養高質量人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學校層面高度重視,在機制和資源上加大投入,尊重新生主體地位、體現對其人文關懷,為新生入學教育的改進創新提供可靠保障。
(二)建立完善入學教育長效機制
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是提升高職新生入學教育整體水平的關鍵所在。確立學校層面乃至行業層面的,包含目標模式、師資力量、內容教材、方法途徑、課時周期、考評激勵等在內的,一整套新生入學教育的綱領性、指導性、長效性機制并嚴格施行。長效機制要明確入學教育的目標水平,增強新生自我調適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界定具體實施者的職責和行為,體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全員育人;提煉優化內容教材,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和人文關懷;規范教育方式方法,激發新生學習生活興趣;加強考評督導激勵,深化入學教育成效。高職應靈活有效調動校內外優質資源,運用課堂內外、公寓社團、實訓實踐、新媒體平臺等潛移默化開展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新生進行教育、培訓、咨詢、指導和幫扶,科學合理地引導新生較好適應大學生涯。
(三)暢通師生交流渠道,發揮朋輩作用
融洽的師生交流、有效的朋輩幫帶,是新生適應大學生涯的基本前提。高職教職工要以誠摯態度、服務精神及以人為本理念,主動與新生尤其是困難學生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習生活興趣,建立良好師生關系,使其接受高職人文關懷、獲得可靠求助途徑。重視“老生帶新生”的朋輩效應,發揮學生骨干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的積極性和優勢,運用學生黨團組織、社團學生會、黨員掛帶新生班、助班帶班、新老生交流會等形式,主動走進新生軍訓場、課堂內外、宿舍運動場等,傾聽新生心聲、答疑解惑幫困。學校要多層次拓展師生交流的渠道,自新生入學前即開始,通過發放錄取通知書、主動電話聯系、創建交流QQ群和微信號等新媒體平臺、新生接待一條龍服務、入學典禮、師生座談會見面會、輔導員走訪新生宿舍、心理健康宣傳、校領導接待日等多種途徑,拉近新生與學校的距離,使新生許多疑惑困難、心理問題都迎刃而解。
(四)優化育人環境,打造校園育人軟實力
完善基礎設施,拓展育人載體,打造校園文化,形成風格獨特的育人環境。不斷完善校園教學、實訓、生活、課外活動、綠化、道路等硬件條件,讓新生在功能齊全的環境中時刻感受到關心、教育和激勵。將思想道德修養、專業技能培養、人文素養教育、高職特色教育、職業素質訓練等科學合理地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使新生體會到知識和技能的價值從而逐漸成為自覺行為。樹立以人為本、“三全”育人觀念,形成全校齊抓共管、言傳身教、良性互動的學生管理服務機制,將立德樹人潛移默化到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新生在規則明晰、管理科學、服務優質、人文濃厚的氛圍中感受關懷,啟發和引導新生進行自我調節、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促進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科技文化藝術節等,舉行主題鮮明的宣傳教育活動,打造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活動品牌,讓新生在喜聞樂見的活動中體驗關懷、接受教育。
(五)加強“校—家”聯動,運用社會資源
家庭對學生的影響重大,學校在新生入學教育中應加強“校—家”聯動。一是盡快建立新生尤其是困難新生家庭信息庫,掌握新生家庭基本情況,對單親、離異、孤殘、貧困或突發事故的新生進行重點關注、引導和幫扶,緩解此類新生的后顧之憂、使其能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二是通過打電話、發短信、郵寄錄取通知書或家庭報告書、新生接待時與家長座談、QQ等新媒體平臺等方式,主動與新生家庭聯系、交流,以增強校家雙方的彼此了解、取得家庭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親情互動形成合力、促進新生在新環境的融合。在入學教育中,高職要充分運用校外實訓基地、優秀校友、就業創業典型等社會資源,加深對新生的專業行業、就業創業、職業素養和理想信念等教育,增強入學教育的靈活性和感染力。與校外相關科研院所、能人名企、公益組織等聯合舉辦活動,提升新生入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姍.高職院校新生入學教育研究[D].湖南大學,2011(12):12-13.
[2]涂如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支持系統構建的思考[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97.
[3]李文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視域下的育人環境建設與管理方式創新[J].高校輔導員,2014(5):58.
作者:方韶珍 單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