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由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型的過程中,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可以通過找準定位、有機融合、模式創新等手段,使高校產品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內容的結合呈現多種形式,從而培養具有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創新型人才,助力我國經濟文化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產品設計;課程思政;專業教學
產品設計的概念隨著工業化生產模式的出現而進入人們的視野,德國包豪斯學院奠定了當代設計教育的結構基礎,而現代主義工業產品設計正是當時該校最早關注的領域。產品設計專業教學涉及造型、功能、材料、工藝、消費心理等問題,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創作思維與實踐能力。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逐漸達成了共識,肯定技法訓練和思想認識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而積極的價值觀和扎實的文化功底是設計師自我提升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共同前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需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落實到每個專業方向,產品設計和制造業、文創產業關系緊密,更加需要充實“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融入思政內容是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也為廣大師生確立未來的職業目標指明了方向。
1融入課程思政的理論依據
產品設計是現代經濟和市場活動的組成部分,滿足消費需求是開發新產品的基本前提。今天的設計不僅關乎產品的外形,也被視為解決功能、創造市場、影響社會、改變行為的手段,這也使得產品設計教育所涉及的知識范圍日益擴大。另一方面,設計教育本身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模式,不僅各個國家的產品設計課程設置不盡相同,即便是在一個國家之內,地處不同區域的院校也可能各有側重,這恰恰反映出設計活動多樣化的特點,其服務對象是市場和社會,二者均會因為國家和地區的差異而顯示出不同的狀況,因此,產品設計必須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相關的教育工作同樣也應該具備這樣的特點。二戰之后建立的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提出產品設計是建立在科學技術、工業生產、社會政治三個基礎上的應用學科,首次明確了社會政治和專業建設之間的重要關聯[1]。新中國建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經濟文化發展道路,所獲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其根本原因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和規律。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同樣應該遵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建設思路,面對當今青年學生成長環境深刻變化的時代,高校中卻存在“重知識教育、輕道德引導”的情況,這也導致了部分學生只看利益,不講奉獻,文化虛無主義抬頭。放松思想教育的結果就是理想信念的缺失,只會培養出一個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讓這樣的學生走向社會是教育的失敗。具體到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如果沒有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那么社會責任感就無從談起,很難樹立高遠的目標和追求,也不可能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進行設計或是亦步亦趨地去模仿國外的流行風格,結果必然是難以獲得創意思維方面的突破,未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設計師。產品設計專業教學內容涉及工業生產、創意產品開發等前沿領域,重視社會實踐和市場調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大有可為。產品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同樣要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而展開,把目標落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上,如此才能塑造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只有具有歷史責任感的專業人士才有可能推動中國產品設計水平獲得質的提升。
2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形式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為廣大高校教師實際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巴ㄖ敝兄靥岢鲆Y合所在學科專業所屬課程類型的育人要求和特點,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具體要注重三個方面:注重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注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注重課程思政模式創新,教學內容體現思想性、前沿性與時代性,教學方法體現先進性、互動性與針對性,形成可供同類課程借鑒共享的經驗、成果和模式[2]。圍繞以上要求,產品設計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也應該針對三個方面進行實施。
2.1找準定位
高校開展產品設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相關行業提供人才,而高校所處區位條件又決定了其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與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方向相比,產品設計與產業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尤其緊密,論及學生實習、就業或創業的便利性,內陸省市均無法與珠三角地區相比,這是因為我國珠三角地區制造業高度集中,對設計研發人才需求量大,原料市場、上下游加工企業、銷售渠道、物流與貿易體系等條件完善,適合產品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工業品開發方面施展拳腳,實際上也的確每年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才前往。盡管如此,并不意味著其他地區的高校開設產品設計專業就沒有價值,關鍵還是要明確自身的區位優勢是什么,打造差異化課程體系服務于地方發展就是思政教育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3]。根據地域優勢資源在教學中強化某一細分領域的產品開發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比如突出當地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文創設計、運用少數民族或自然風光元素的旅游紀念品設計、針對地方美食或代表性特產的衍生品設計等,均屬于對地方經濟有助益的項目,也符合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主線,可以使課程思政與教學訓練自然銜接,并行不悖。
2.2有機融合
面對國家提出的新要求,很多從事多年產品設計教學的教師一時間不知如何下手,在初期摸索階段難免會面臨一些困難,最突出的問題是思政內容和專業課程結合方式生硬、刻意,過分追求形式而影響到教學效果。教育部倡導每一門專業課都包含有一定的思政內容,但并非要求每一堂課都必須強行插入,這是不科學也是不現實的。專業課的任務仍然是技能訓練和思維培養,只要方法得當,每門課程中只需要在適當的環節加入一小部分關于價值塑造的內容就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為了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容易過于表面化而流于形式,只能達到適得其反的效果。有機融合指的是將二者自然而然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接受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突兀感。例如,基礎軟件課的制圖訓練單元,有的教師會直接讓學生練習用軟件制作黨徽、黨旗,這種對已有標準的復原毫無發揮空間,不僅無法啟發學生的想象力,而且每個學生最終上交的東西都一樣,這就意味著完全可以借用別人做好的現成作業上交應付,除非緊盯全程,否則教師對其真實性難以分辨,評分依據也無從掌握。如果年復一年如此機械訓練,不僅起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還會降低專業教學質量,更合理的辦法是適當擴大題材范圍,比如讓學生選擇所在省份各地的農副產品為創作對象,以打造未來的地方特色產品宣傳素材為目標,通過對實物照片等資料的參考、歸納,用軟件繪制出全新的原創造型,能夠用于實際的印刷生產和媒體投放,具備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的潛力,雖然是虛擬訓練項目,但由于聯系了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助農增收的可能性,作業之間有對比交流的價值,因此也會更好地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3模式創新
產品設計專業課中能與課程思政聯系的教學資源和模式不止一種,除了中國紅色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五觀”、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外,還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美德等切入點,教學內容和方法完全可以參考業內最新的趨勢并用于課程更新。例如,在同質化競爭日益嚴重的今天,隨著拼接積木這一核心業務專利權的到期,丹麥的樂高集團原有市場份額不斷縮減,因此一直在積極探索創造新的個性IP,并越發重視中國這個巨大市場背后的本土化營銷策略,之前該公司長期主推在歐美認知度較高的“星球大戰”系列,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適時調整策略,在2020年5月開發出“悟空小俠”系列套裝,其設計理念更加貼合國人的文化脈絡,名著《西游記》中的人物和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孫悟空的形象給人以天然的親近感,而其堅韌不拔、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內涵也被很好地融入了該系列玩具設計,所以一經推向市場便得到了消費者的積極肯定。對類似案例的分析不僅包含專業的產品設計方法,還能啟發學生從中學到如何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中獲取創意元素,在重溫經典提煉素材的過程中自然地也加深了思想上的認識,可謂一舉多得[4]。產品設計專業的課程思政模式多種多樣,其中很多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方向的藝術設計教學中去,而且未來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3結語
產品設計是科技和藝術相結合產物,在工業化生產時代作為一種重要生產力而存在,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開展產品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不僅有理論依據,同時也更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各地高校應該根據辦學定位建立特色化的發展模式,在與市場掛鉤的實踐應用課程中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積極尋求授課模式上的創新,避免同質化和枯燥說教,如此才能緊扣學以致用的目標,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課程改革之路,從而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31.
[2]陳華棟.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14.
[3]夏俠.論新疆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與設計[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1(03):97-100.
[4]張凌浩.產品的語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214.
作者:夏俠 單位:新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