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面對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日顯緊迫。以“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為出發和皈依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回應其“人文”特性,直面組織倫理和個體倫理建設的不足,在關懷倫理的視域之下,構建思政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路徑,以關懷文化建設來營造氛圍,以培養元勝任力為基礎,以提升共情能力為主要手段。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職業道德;關懷倫理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在高校德育陣地、宣傳思想戰線和組織建設體系中發揮的積極有效作用,并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寄予厚望和重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對廣大人民群眾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領、教化作用,其職業道德尤為關鍵,職業道德建設益顯緊迫。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要求
(一)高校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
思政工作者要懂得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原理,樹立起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要敢擔當能擔當、會作為善作為,不能消極怠工,不作為、慢作為;要致力于將思想工作和理論工作積極轉化為實踐的推動力和影響力,同時嚴守底線,廉潔奉公。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特殊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自覺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使命,完成“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用優秀作品鼓舞人”的主要職責。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體都是人,意味著思想政治工作“面向人、成就人、示范人”,這就決定了人們在思考和確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時,不能忽略它的“人文”特性。確保工作有位,始終把握“為誰培養人”的正確政治站位;堅持工作得法,秉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原則,真正回歸育人本質;強化工作用情,做到個人成長,也是尊重人、理解人、感化人的教育共生共融。
二、高校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現狀與問題
(一)組織倫理建設乏力
第一,高冷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組織、宣傳或人事等部門負責,其管理職能大于教育職能,因此更多是以敬而遠之來對待管理者,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者無形中因為所謂的身份地位和面子疏離了群眾,較難接地氣。第二,邊緣化。部分高校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視度不高,缺乏對思政工作科學客觀的評價考核,出現了不認同、不接受的現象,導致思政工作者覺得不被看到、不被尊重,對自身的存在價值和未來發展出現了懷疑,甚至否定。
(二)個體倫理建設不足
第一,勝任力缺失。勝任力是能力和表現,是一個持續的、發展的過程。從最低水平開始,隨著新的發展和要求出現,以及工作領域的成長和變化,思政工作者從最初獲得基本勝任力,到保持、更新并逐漸增強勝任力。遺憾的是,部分政工干部并非思政等相關專業出身,加之缺少專項學習的意識和機會,面對多種新理念的迅速普及,輿情媒介的迭代更新,多元關系的密切交織,理論、觀念、手段都跟不上、看不透、講不清、插不上手,無力無奈的感覺倍增,呈現出勝任力缺失的狀態。第二,工作倦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倦怠可以看作是在教育管理學生過程中,因面臨特殊的工作要求、復雜的工作任務,富有成效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意識下降、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產生的一種極端反應。他們會陷入一種道德不自由的境地,遭遇道德綁架卻可能終于道德缺失。
三、關懷倫理對于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啟示
(一)關懷倫理的基本理念
在西方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下,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于1982年在《不同的聲音》一書中描述了道德發展的“關懷”路線,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在吉利根的啟發下對關懷倫理學進行了系統構建。首先,諾丁斯界定了核心概念“關懷”,關懷意味著負有保護或維持某人或某事的責任,幫助他人成長和實現他自己[1],使他幸福。其次,諾丁斯劃分了關懷的類型,包括自然關懷和倫理關懷,其中倫理關懷要以自然關懷為基礎。再次,諾丁斯分析了關懷的性質,即平等互惠的關系。
(二)關懷倫理的價值
學者將以“正義、公正、公平”為主題的倫理思想稱為正義倫理,將以“仁慈、仁愛、關懷”為主題的倫理思想稱為關懷倫理。正義倫理的出發點是單獨的個體和人類的理性[1],而關懷倫理的出發點是處于具體關系和聯系中的人以及人類的情感。因此可以說沒有正義倫理,這個世界便是一個界限不清、無秩序的世界;沒有關懷倫理,這個世界便是一個缺乏溫情、冷冰冰的世界[2]。
四、關懷倫理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的實踐路徑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應該有一個相對完善的步驟和系統來保證其順利實施,實際上就是從氛圍營造、基礎建構和手段通達三方面入手,且三者之間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態勢。
(一)營造氛圍——關懷文化建設
報告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對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關懷顯現的重要載體,二者所追求的都是在關注個體的合理需要和拓展個體發展空間的基礎上,致力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以關懷文化建設為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的創設營造了氛圍。關懷文化建設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以人為本、關懷思想在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中熠熠生輝,同時,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和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也對國家關懷文化建設產生了諸多啟示和助益。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則是“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其中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理解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關心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3]。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傳家寶,一代代思政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愛在教育中的前提性、根本性地位。
(二)打牢基礎——元勝任力培養
部分學者認同元勝任力是一種更基礎、更核心的能力,高于勝任力。將元勝任力定義為評估和培養個體勝任力的能力,在不同職業當中體現,是在任務需求具體勝任力前應具備的素質[4]。換句話說,這是對個體能力的覺察和反思。因此,人們認為元勝任力的培養是職業道德建設的基礎。一方面元勝任力可以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者永遠不失觀察者和學習者的心態,在面對新態勢、新問題時,始終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分析力,潛心學習,發現不足,最大限度地釋放工作潛能;另一方面元勝任力可以使思政工作者成為一個研究者和開拓者,把工作當研究對象,在工作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凝練經驗和規律,拓新方法和思路。元勝任力培養的過程與職業道德建設過程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共同維持思政工作者對自身能力、道德、狀態的自省、自覺和自信。
(三)強化手段——共情能力提升
共情作為一種極其敏感的道德情緒能力,在道德心理學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共情也可以被稱為“同理心”“將心比心”,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講求的是“感同身受”。它是個體社交和情感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助人者和育人者的核心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重要的情感因素。共情能力良好往往會表現出正面的道德表現,如果不能實現共情滿足或出現共情疲勞,那么作為共情的陰暗面則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教育工作者。多數現有的研究表明,后天因素(如家庭、文化、同伴等)對共情能力發展有著顯著影響。共情能力的提升可從共情教育、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團體沙盤游戲、微表情識別和情緒命名訓練方面進行。
五、結語
思想政治工作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工作,因此,思政工作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唯有不斷提升自己的元勝任力和共情能力,以愛育德、以情感輔助理性、以人格影響人格,秉持關懷倫理的基本理念,才能不斷增強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聰.內爾·諾丁斯關懷倫理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6.
[2]沈曉陽.關懷與正義:慈善倫理意蘊的現代重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84-89.
[3]高長峰.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應對策略[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1):80-82.
[4]李翠,倪淵.基于元勝任力的企業管理人才測評模型及實證研究[J].中國勞動,2015(18):83-86.
作者:項麗娜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