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磘族民歌審美藝術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中華民族音樂審美標準為主線,以瑤族傳統文化為背景,發掘和探究瑤族民歌的美學、社會價值和文化內涵”0[1]瑤族民歌歷史悠久,特色鮮明,它深深植根在我國傳統的美學領域中。因此,瑤族民歌表現出來的美學藝術不僅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還有著傳統的美學思想,在風格、韻律、唱詞等方面呈現出獨特的審美方式,它既有對瑤族族源的探究,也有對勞動和生活場景的描摹,還有對遷徙歷程的傷感流露。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瑤族民歌的音樂文化。筆者對瑤族民歌的審美藝術作一個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瑤族民歌:音樂:審美藝術
引言
瑤族民歌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來自于瑤人遷徙的生活經歷和瑤人的生產、生活中。瑤族人民非常喜歡唱歌,并且擅于歌唱,常以這種歌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生活和愛情的歡快和悲哀。因此,在長期的生產、勞動、民間藝術活動中,他們創造了許許多多豐富多彩、風格獨特的民歌,民歌的內容、題材涉及到民族歷史、生產知識、社會禮儀,家庭倫理等,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同時,在創作的過程中糅合了敘事和抒情、綜合運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來突出藝術的一種想象力,并在詩歌與唱詞的交融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方式,表達了瑤族人民特有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造詣。
一、瑤族民歌的陽剛、婉約之美
瑤族民歌五彩斑斕,既有氣勢鎊礴的陽剛美,又有自然柔美的婉約美,曲目豐富且多姿多彩。陽剛處盡顯氣勢的力量,婉約處滿是柔情的溫暖。無論是哪種風格,都可以給人不一樣的美感享受,都能讓人領略到多重風格帶來多重的審美感受。從審美的主體來看,陽剛之美顯示了最易感知和引發激情的一面,顯示了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從審美的客體來看,陽剛強調通過音樂形態的特殊性將音樂各種藝術要素組成一個新結構的運行軌跡。比如:“香哩歌”傳布在廣西大瑤山稱之為“拉珈”的瑤族民歌里,而“香哩’是歌唱者稱呼對方的方式,是瑤語的譯音”,[2]“香哩歌”的首句和末句一般都常使用“香哩”作為尾音,所以得名為香哩歌。它在不同場合,“香哩”有不用含義。如:對朋友伙伴們唱,“香哩”即是朋友、伙伴等含義;對情人愛人唱,“香哩”即是阿妹、阿哥、情妹、情哥的含義。若某一首歌較長較久,為了增添感情的豐富,防止過于單調,歌中還會常夾用與“香哩”意義相同的稱呼語,例如“人噯”、“歲雅”、“堂巴”、“堂值”等等。“香哩歌”的句子長短不定,每首歌的行數也都不相等。意思表達完歌唱也終止,與自由詩非常相同。也不講宄押韻,但是很注重對偶和排比。“香哩歌”分為唱調、呼喊調這兩種方式。唱調輕柔委婉,呼喊調相比就是非常激昂豪放。唱調內容都較為廣泛,可以述說苦情,也可用為情事愛情,或者歌唱生活和勞動等:喊調則是以情愛和詼諧趣味為主要內容。“香哩歌”語言質樸,比喻形象生動,富含著山間地區的風味和瑤族獨有特色。又例如:《喇格哩》這一類平地瑤民歌,常都為二聲部(多聲部)民歌。其曲調為二句論,第一句為二十二聲的調式,第二句常都為二十聲的調式,表現出風格含蓄、悠揚。它在旋律1735中表現較多的變換,強調反復輪唱,顯得質樸、柔美,婉轉動人,音調悲慟連綿。在旋律中的最高音為1(多),最低音為3(咪),并以3(咪)音起頭,5(索)音結尾。它的音域較窄,常常都是在五度和六度之間,最寬的為八度^音階是1357,屬四部合聲音列五度調內。它的和聲音程是以三、四度為主,有時也會出現大二度結合。在演唱中常常會出現長時值的大二、大三度音程,然后高低起伏,旋環回轉到同一度音。演唱形式中:《喇格哩》有對唱、重唱或合唱,以及同聲二重唱。演唱人員的配置大都需要二男、二女以上,如果是合唱,最少要10人以上,演唱時聲音必須同時起同時收,即聲音和諧,拖音統一,音量大小一致,致使《喇格哩》整個曲調悠揚、綿長、委婉而具有彈性,讓人有一種情深、舒服、悅耳動聽、耐人尋味的感覺。它在歌詞里頻繁使用襯詞、襯句。特別是“喇格哩”與“呵哩”等這些字詞,幾乎每句都襯,而且,句句長襯。顯得整首歌曲抑揚頓挫,婉轉悠揚,美不勝收,有一種婉約之美,這就是它在中國瑤族的民歌中的獨特之處。又如平地瑤《斗牛歌》,氣量恢弘,富有氣勢:“像風,你撲我撲;像浪,你咬我咬;像電,你迅猛我也迅猛;像光,你閃耀我也閃耀。撲過來撲過去,咬住春光也咬住歡笑。”[3]歌曲一開始就直入人心,曲調振奮人心,歌詞震撼靈魂,讓人熱血沸騰。富有一種陽剛之美。
二、瑤族民歌的韻律和諧、自然之美
韻律的和諧美主要是指多聲部的民歌,瑤族多聲部民歌就充滿了和諧之美,尤其是瑤民歌中的“盤王大歌”,被稱為“自然與和諧的典范”。盤王大歌的特點是“眾低獨高”,即由一人唱高音其他人唱低音,因此必得由三人或三人以上進行演唱。雖然聲調不一致,但在演唱時演唱者都會分工合作,把民歌演繹得美輪美奐。最重要的地方,顯現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的部分,在這一部分里,要運用到長音方式組成的連續音。為突顯高音部的旋律,會在低音部的基礎上運用向上的支聲方式來進行變化演唱,一個人的變化演唱較為自由,且旋律容易變得清晰。[4]但是,很多人變化演唱的歌曲就有一定的難度,而越有難度的歌曲,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唱出來的和諧就不同凡響。此外還有平地瑤民歌《挖地歌》也是一首和諧的多聲部民歌。演唱中有高音部和低音部,演唱時歌者的音質、唱法和音色上都高度統一聲部進出、銜接自然,而且音準極強,能從全局出發來協調聲音,所以整首民歌都顯得非常和諧統一。最初的瑤族民歌是在田間地頭勞作時產生的,一開始人們用自己的聲音模仿自然的聲音,如鳥鳴、竹林、流水等等。發展至今,人們不僅用自己發聲模仿自然的聲音,還用樂器來模仿自然的聲音,從而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崇拜和熱愛。瑤族民歌也是如此,在歌曲里融進了大量的自然元素,因而聽起來都有一種和自然非常接近的感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如廣西富川平地瑤民歌《蝴蝶歌》的靈感就是來自于大自然,里面不僅有模擬飛舞、跳動的聲音,還有風吹茶.樹林的聲音,從而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這是一首真正的天籟之音,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間,置身于瑤寨的春雨風景中。例如廣西富川平地瑤民歌《蝴蝶歌》中的《山上茶花朵朵開》、《流水歡歌迎客來》,演唱者也能夠把花開、流水、風吹樹葉的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原汁原味讓人聽起來心曠神怡。不僅如此,不少民間歌手同樣能模仿自然界的聲音,如廣西瑤族歌唱家盤繼紅、廣西瑤族歌手陳春燕、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廣西賽區選拔賽瑤族歌后蒙麗君,她們同樣能夠模仿自然界的聲音來唱出美妙的歌聲,久居都市的人們,聽到這樣的演唱都紛紛表示像聽到了“天籟之音”。無論是和諧美還是韻律美,在瑤族民歌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這不是偶然,而是因為音樂家對瑤族民歌發展傳承和刻苦創新,以及對自然的細心觀察。而且瑤族民歌都是根植在瑤族人民的基礎上,所以瑤族歌唱家、歌手在演唱時,都會站在聽眾的角度上著想,表現得如此的自然,因此,瑤族民歌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三、瑤族民歌的唱詞聲韻、意境之美
歌詞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旋律再優美,如果歌詞寫得不好也不是一首好的歌曲。好的歌詞應該是自然而流暢、簡潔而簡明、明白而深刻的。瑤族民歌的歌詞,除了內容好,最主要的是有聲韻美,即主要表現在語言的押韻和聲調上。瑤族民歌的歌詞講宄押韻,從而使歌詞充滿節奏感,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好背好記,就像順水泛舟一樣,流暢無阻,聽起來也悅耳動聽,而且整首歌的歌詞也顯得精致。如:平地瑤民歌中的《農事歌》唱道:“正月春雷轟轟響,二月犁耙耕地忙,三月耙田撒谷種,四月芒種插禾秧,五月追肥耘田間,六月撒灰滅蟲忙,七月初見禾胎旺,八月得見禾花揚,九月禾熟垌垌黃,十月剪禾谷滿倉,十一月開倉送官糧,十二月舂米糯糍香”。[5]整首歌曲的韻味豐富,雖然無伴奏,但讀起來也充滿了音樂美。另外,還有《植樹歌》、《花生歌》、《砍柴》、《摘茶葉》、《養牛歌》等等。這類歌曲主要是在生產勞動時而唱,把生產知識融于歌里,交流勞動感情和生產經驗,表現了艱辛困苦的平地瑤勞動和對生活美好的追求憧憬。聲韻美的另一個表現是聲調。瑤族民歌的歌詞作者比較注重平聲和仄聲的交替運用,使歌曲的聲調呈現一種跳躍的感覺。例如平地瑤民歌《蝴蝶歌》:“山上茶花朵朵開,蝴蝶飛攏來。慈雌蝴蝶前面走,雄的蝴蝶跟后不分開。”讀起來有一種跳躍感,唱起來也流暢明爽。意境在我國作為傳統的美學思想,它是作者的主官情感和客觀互融而成的一種藝術思想,意境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特別是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而瑤族民歌的歌詞也繼承了傳統的美學思想,許多歌詞都朗朗上口,而且富有詩意的意境。瑤族民歌的歌詞以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物擬人、或托物言志,總之都富有一種詩的意境,不僅讓人的聽覺得到享受,這些優美的意境還使人們的思想得到升華,性情得到陶冶。如在平地瑤民歌《流水歡歌迎客來》,整首歌詞意境優美,充滿詩意,讓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間,歌詞一開始就寫到:“蠟燭結蕊燈結彩,百花爭春朵朵開,疊疊青山對笑臉,流水歡歌迎客來。”[5]聽見這歌詞,再加上優美的旋律,瞬間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就展現在眼前,它運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表達對客人的熱烈歡迎。更讓人感覺歌詞里的每一樣景物都是有生命的,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氣息。在當今的社會,瑤族民歌已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成為瑤族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同時,瑤族民歌也發揮著自身的審美娛樂作用和教育啟迪作用,瑤族人們在其中發現了美、創造了美、發展了美。瑤族民歌演唱風格多樣、演唱韻律順暢、演唱歌詞富有形象,因而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同時其獨特的地方韻味也向人們展示了瑤族人的審美習性和審美追求。
結語:
瑤族這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作了許許多多的瑤族民歌,富有非常獨特的個性。瑤族民歌來自于瑤族的勞動生產實踐,具有樸素的生態美學成分,它將詩歌和唱詞融合為一體,結合抒情與敘事,形成了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無疑是一種美學創造,也是我國難得的一份原生態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劉以光,論歌詞的審美特征[J].廈門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2]麥瓊,藝術歌曲的概念和美學特征探討[J].爭鳴,42—44頁;
[3]王文俐,音樂藝術及其審美的美學特征[J].解放軍藝術學院院報,2003年第4期;
[4]宋巨瑤,論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J].青海師專學報,2C07年第7卷第4期。
[5]《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瑤族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下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5.5.
作者:黃薇薇 單位:賀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