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的主觀思想意識不僅對其個人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從宏觀角度看也會對社會生態文明形成不同程度的沖擊。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形成的社會文明形態,其主要針對既往社會文明形態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即實現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然而,在相關矛盾未能得到徹底解決的情況下,生態文明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教育創新與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鄧純東,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版)通過對大量理論文章的整理,結合不同的專題對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政治的意義、價值、實踐路徑等加以全面性、系統性的論述,從而幫助讀者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然而,為能夠落實生態文明核心價值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內容與形式上進行創新,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強化大學生的生態認知為核心。現階段,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依然存在大量矛盾,這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思想并不沖突,早期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問題需要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滲透加以解決,從而弱化這種矛盾帶來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引導大學生對當前生態、環境、人口等相關問題形成科學認識,同時將現代生態文明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大學生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與長期性,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正確的生態觀、文明觀。以《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中《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宏闊視野審視生態文明》一篇可以看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力量,早期矛盾的存在是一種必然,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生態文明終將實現,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過生態文明理念在社會范圍內的滲透,可弱化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加速生態文明的到來。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過播放視頻紀錄片等形式,展示人類發展對生態文明的破壞,以及因此受到的懲罰,如酸雨、土地沙漠化等,使其意識到構建生態文明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其次,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應走出教室。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社會群體思想認知的高度統一為最終目標,因此,生態文明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創新傳統模式,嘗試走出教室,在社會實踐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情感。《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中《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一篇明確了生態環境的社會經濟價值屬性,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對比實踐教學的方式,游覽區域范圍內的不同景點,并由學生為所有景點進行打分,其中,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旅游景點分數必然最低,這也就意味著生態環境建設對于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性,并真正促動大學生生態文明視域下的道德感、正義感,進而對其正確思想政治認知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最后,強化高校范圍內的生態文明行為規范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校園是其生活、學習的主要環境,因此,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實踐工作應當以大學校園為主,通過規范學生生態文明行為,可促進學生養成履行生態道德義務的良好習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研究》中《以“四個全面”為指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一篇中所提到“底線思維”,即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要恪守底線,由此,在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應同樣強調“底線思維”理念,對違反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行為,不僅要進行制止,同時對行為主體采取多種處罰方式,以形成思想意識層面的警示效果。
如故意破壞校園植被、虐殺校園動物等行為,都應當納入大學校園管理規范。以最近爆出的“山東某大學學生虐貓事件”為例,其行為已經觸及到了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底線”,同時也暴露了該大學生思想政治意識層面存在的嚴重問題,學校方面其給該學生退學處分,這是對全體大學生的一次警示教育,是落實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底線思維”重要舉措。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新時期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和諧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通過理論創新與教學實踐,不斷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滲透,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觀與思想道德觀的正確養成。
作者:王嘉雨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