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學方法(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借助電子白板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摘要: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正確合理地使用電子白板組合,充分發揮不同電教媒體的功能,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巧用電子白板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呢?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組合的功能,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課堂教與學的互動,從而提高了教學的品質和效益。
關鍵詞:電子白板;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是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在生物教學中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不能有隨意性。要正確合理地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充分發揮不同電教媒體的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巧用電子白板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呢?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組合的功能,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課堂教與學的互動,從而提高了教學的品質和效益。
1借助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的生物知識
通過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隨意書寫、畫圖和進行重點的批注,并且還可以引進一些有趣味性的課件,所以電子白板遠遠超過了黑板的功能,使得生物的教學過程富有趣味性,而且快捷有效。
2借助電子白板的功能,對重要的教學內容進行展示,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傳統的多媒體教學大多是由鼠標來進行控制的,所以操作方式受到了限制,借助電子白板的放大作用和遮擋作用來展示教學重點,對細節的、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放大,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筆者用白板向學生展示一株完整的綠色植物,用白板出示下列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觀察綠色植物的同時思考討論出示的問題,有時放大,有時縮小,有時遮擋,突出重點。(1)你所觀察到的植物有哪些器官?(2)它所具有的器官都完整嗎?(3)你認為完整的綠色植物應該具有哪些器官?在學生觀察回答之后,教師再次設疑:這六大器官各有什么功能?從而引導學生理解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分類依據,同時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一株植物包括六大器官,也就是說這些器官構建完整的植物體;那么器官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這時候教師再拋出一個問題:細胞是如何構成植物體的?這樣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就清晰明了地勾勒出來了。這里用白板出示的問題是有效問題,能喚起學生的高級思維活動,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互相探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同樣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在設計問題的角度、提出問題的時間和呈現問題的次序等方面不同,引起的教學效果就截然不同。
3借助電子白板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把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在生物教學中,我們要利用電子白板人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和師生之間互動的優勢,創建電子白板互動的模式,把動態信息更加清楚地展示出來,實現教與學的結合,為教師提供相對比較直接的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變得方便和快捷,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探究呼吸發生的秘密》中“胸廓容積改變對肺的影響”時,筆者用電子白板出示“胸廓容積改變”情況。然后,探究下列問題:(1)膈股收縮(下拉乳膠手套)時,胸廓上下徑增大還是減小?胸闊容積如何變化?肺容積如何變化?(2)膈肌舒張(松手回升)時,胸廓上下徑增大還是減小?胸闊容積如何變化?肺容積如何變化?接著,觀察并記錄,完成探究白板出示的表1內容。狀態胸廓上下徑胸廓容積肺容積膈肌收縮時膈肌舒張時通過電子白板出示“胸廓容積改變”情況及問題,展示探究結果,加深了對概念的直觀體驗和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積極探究的欲望,有效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并為下一步探究做好了鋪墊。
4借助電子白板可以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吸收
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電子白板本身便于識記的特點,加強學生的記憶,同時,把一些新的內容和知識點利用網絡手段及時引入教學中來,然后,對教學資源進行整理、編輯,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內容的學習,采用電子白板的探照燈的功能,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探照燈所指示的內容上。例如,在教學《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時,筆者先引導學生探究“基因、DNA和染色體之間的關系”。(1)引導學生交流,理清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2)將它們的關系用白板表示出來。讓學生用紙條(寬2cm、長10cm,模擬DNA分子)、橡皮擦(模擬蛋白質)模擬染色體的組成。班級交流相關知識點,并用圖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體驗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然后,探究“基因經生殖細胞的傳遞規律”。①白板出示活動方案:每人撕取寬均為2㎝,長分別為10㎝、6㎝、3㎝的紙條,沿著寬1cm處對折,在對折后相等長度的每張紙條做上記號(要求:同桌之間同樣長度紙條同樣位置處記號顏色相同)。記號處顏色:表示控制某種開關的基因。教師邊講邊演示。②打開其中一張對折的紙條體驗。體驗體細胞中基因、DNA和染色體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體驗一對染色體是由兩個DNA分子組成,成對的染色體上,DNA分子是成對的,基因也是成對的。再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使知識在活動中掌握。以人為例,正常人體細胞中染色體有23對,思考是如何穩定遺傳下去的?提醒學生:不是任意的一半,更不是任意的匹配成對,并指導學生小結穩定遺傳的規律。體驗基因在父傳遞過程中的傳遞規律。組內開始思考并假設,然后動手實踐,體驗科學家當時如何思考的。動手實踐得出體會:不是任意一半,更不是任何匹配成對。學生通過探究,嘗試解釋自己的猜想,然后再對比科學家的理論,去發現相同或不同。白板出示教材中“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示意圖。學生完成圖解的填寫。檢測學生是否理解了該節課的難點。這樣,針對該節課最核心的兩個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用白板突出,學生合作探究。總之,電子白板以其強大的交互性顯示出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使用電子白板電教手段輔助生物教學的方法和技巧,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才能使這一現代化教育技術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曹喜軍.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有效應用電子白板[J].中學生物學,2014(7):117-118.
[2]馬淑霞.淺談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B版,201(5):25-26.
作者:馮柏 單位:河北唐山市樂亭縣姜各莊鎮姜各莊初級中學
第二篇: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
摘要:初中生物作為初中課程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踐行素質教育,對于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起源以及生命的珍貴。就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學;滲透
現階段,初中生物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通過初中生物教學,讓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和珍貴,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的主要教學難點是如何將生命教育融于到生物教學中,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式。
一、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滲透策略
1.結合多媒體教育技術在課堂中實施教育
初中生物豐富多彩,而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板書宣講式的教學,使得學生對于生物知識的學習沒有興趣,并且初中生物課本中有許多較為抽象的問題使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教育技術的應用來實施課堂教育。多媒體教育技術是一種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的教育技術,可以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直觀化。案例1:在學習“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時,教師可以從嬰兒的誕生講起,從母體孕育開始,對于孕婦而言孕期一般為38周到40周左右,在母體懷胎的時候,一般由母體為胎兒提供營養物質。隨著孕婦孕周的增長,胎兒會擠壓母體其他臟器,大幅提高了孕婦的代謝負擔,并且分娩時孕婦要經歷劇烈的疼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解胎兒的形成過程,并且通過幻燈片的方式將胎兒的成長變化過程演示,讓學生明白生命的起源與成長過程,進而讓學生明白生命的可貴。案例2:在學習植物的分類時,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將植物的種類通過ppt或者動畫、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并且將瀕臨滅絕的植物通過視頻或者動畫的方式演示,讓學生了解目前哪些植物是珍稀物種并且瀕臨滅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對生命的意識,并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在讓學生明白造成這些植物滅絕的原因,進而提高學生的保護意識。因此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師可以把以上相關教學內容的重點放在讓學生體會生命誕生的艱辛與不易,讓學生珍惜生命。
2.在實踐中體驗生命的意義
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初中生物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中學生學到的多是理論性的知識,學生不能切身感受生命的意義,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生命的意義。教師可以組織班級進行校園植樹、栽花活動。案例3:在植樹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植樹、栽花等,教師可以將學生按組分開,一組植樹、另一組栽花,并且要求學生每隔一段時間要來給自己種植的花草進行澆水、松土、施肥等,讓學生記錄自己栽植的過程并且觀察小樹和花草的成長過程,并且記錄每一個細節問題,觀察花草的成長、開花、枯萎的整個過程,再讓學生對于這一過程進行心得體會的分享,教師通過組織這個實踐的過程讓學生自己來感受生命的經歷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對生命的全面認識,能夠切身的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因此,通過對植物生命過程的觀察、參與,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是一種有意義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該多組織這種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3.讓學生認識生命的珍貴
生物這門學科與生活的聯系非常緊密,尤其是初中生物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初中學生處于發展的初期,對于“生命”這種宏觀的話題沒有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聯系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生命的意義。初中生普遍對苦難、災難沒有明確認識,尤其是現階段的初中生多是“00后”,出身于經濟物質條件豐厚的時期,很少經歷苦難、災害等,因此對于生命的意義沒有真切的感受。案例4: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自然紀錄片、災難片等,如地震、自然災害、姜玉戰爭等相關的影片,如央視頻道的《人與自然》,通過讓學生觀看自然界中的生物生存的斗爭,進而感受生命的珍貴。或者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戰爭的紀實片,讓學生了解戰爭中人們對于生命的渴望與珍惜,從側面來引發學生對于生命的認識,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
二、總結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重要意義,在學習生物的初期階段,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掌握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實施教學內容。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教育,教師通過講解生命的起源來煥發學生對生命的意識,并且教師要抓住教育時機,在恰當的時機為學生灌輸教育思想。最終希望通過初中生物教學,讓學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參考文獻:
[1]張偉.初中生物課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05).
[2]安宇波.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途徑分析[J].文理導航,2015,(03).
[3]陳一.生命科學史在初中生物課程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2014(6).
作者:姜玉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乘風學校
第三篇:初中學生生物家庭實驗活動的思考
摘要:現階段,初中學生的生物知識基本完全來自于書本、網絡媒體等,既使農村的學生對生物的認知也是如此,生物實驗的動手能力僅僅在生物課堂上才能得到培養,鍛煉機會少。生物教學中有一部分實驗,因為實驗的進行時間長,或需要的實驗材料等情況,更適合設計為家庭實驗,但在家庭實驗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暴露了多個問題。在此,對幾年來學生的家庭實驗情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對為學生生物家庭活動和教師的實驗教學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科學素養;科學探究能力;主動參與度;趣味性;有效率
在教學中,發現初中學生的生物學知識來源比較單一:課本、電視網絡媒體等,而動手進行科學探究的機會更少,僅僅局限在生物課堂。農村學生對青蛙、蝗蟲、蝴蝶、蜜蜂,花的結構等方面的知識也表現出了認知的空白,與城市的初中學生情況相似。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老師忽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減少了學生實驗鍛煉的機會,使學生喪失了極其重要的動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機會。生物家庭實驗可以為學生開辟出一個新的科學探究陣地,為學生的能力培養創造一個家庭舞臺。在本學年,根據實驗材料的獲取情況和實驗難度,我布置了學生對菜青蟲和蠶進行觀察、飼養,以及蚯蚓的飼養和觀察,螞蟻的通訊,周圍的生物種類調查等幾項家庭生物實驗任務。這些活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實了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但在組織實施過程中,也暴露了多個問題,為以后的學生生物家庭活動提供有益的經驗和教訓。
一、家庭實驗的優勢
1.家庭生物實驗活動對學生提供了發展多方面能力的空間,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嚴謹的科學素養都有非常良好的培養作用。在這幾項實驗任務中,很多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了各方面的資源,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例如,學生在菜青蟲和蠶的養殖過程,在用品的選擇上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食物的選擇上做了多種嘗試,鍛煉了探究能力;學生通過網絡搜索、詢問、書籍查閱等方式獲取了多種信息,培養了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在長時間的觀察并進行記錄中,培養了觀察能力;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表達和交流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等。這些家庭實驗活動培養了同學們獲取信息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2.生物家庭實驗的獲取資源豐富,可以使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互聯系,過程生成性問題能夠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生物家庭實驗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自己身邊的資源,實驗器材可以使用現有的各種用品來替代。在上述實驗以及初一學生對“蚯蚓飼養和觀察”“蚯蚓對土壤有影響嗎”等家庭實驗中,少數學生飼養的生物出現了死亡或實驗現象與大多數同學實驗現象不同,或者對生物的觀察中發現了問題,在不斷發現問題和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的知識角度來分析解決中,學生拓寬了知識面,獲取了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并使知識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知識來自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還能夠培養學生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的人生經驗和不屈不饒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實驗活動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高,存在弄虛作假現象。有少部分學生在對實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抱著認真和探究的態度來完成,應付了事。例如,自己去捕捉蚯蚓,學生改為去購買,使自己缺少了觀察蚯蚓的棲息環境的觀察和思考;對蛾的飼養過程要求尋找多個蛾類的繭,一個剪開觀察,有的模擬自然情況觀察和飼養,對實驗過程進行拍照取證記錄等,一部分學生根本不去思考,更不去實踐,使該活動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有的學生沒有按要求完成整個實驗;有的不注意記錄和觀察等。有的家長看不到該活動的價值,不督促孩子完成該任務,甚至有的家長直接對孩子說:“沒有用,不用做,升學不考它。”還存在不少家長讓孩子從網上下載,進行抄襲和做假。
2.活動的趣味性不高,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有些實驗活動,學生的興趣不高,詢問學生時,大多回答:“不好玩!”“沒有意思”等。
3.活動耗時較長,學生缺乏耐心。從參與實驗的活動學生人數上來分析,學生對短時間可以完成的實驗完成度較高,需要時間較長,大約需要7~15天的實驗完成率較低。大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來完成這個任務,從而放棄。
4.缺乏有效的指導,效率較低。學生在實驗設計中出現嘗試次數多,思路較多,但比較混亂。大部分家長對學生的科學探究實驗不重視,缺乏興趣,或者無法進行專業性指導,而教師在課余很難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組織監督活動。例如,“觀察飼養菜青蟲”出現了較多的問題。今年的菜粉蝶較少,學生很難捉住成蟲飼養,在花了較多的時間找到幼蟲后,在飼養中不得法,死亡率較高,不少同學在飼養兩周后,當再次長成成蟲時才發現,飼養和觀察的并不是菜青蟲。
5.個別實驗任務學生難以完成。例如,檢測水質變化、檢測空氣質量變化等。
三、針對實驗活動中的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1.把一部分家庭實驗按教學時間分開而不是突擊在假期完成,把學生的活動和教師指導充分結合起來。教師制定嚴謹的計劃,提出明確的實驗要求,并監督計劃的實施和指導實驗的進行。對于耗時較長的實驗,則改為階段性任務。在課上完成對學生實驗興趣的激發,做好實驗初步指導,并下發對應的實驗記錄單,在實驗實施期間,對學生實驗情況進行詢問和指導,在實驗結束時期,對實驗的結果分析和指導。例如,在學習兩棲類之前,提前布置學生尋找和按步驟觀察青蛙完成實驗,并填寫在給學生下發的實驗記錄單中。“周圍生物種類的調查”中在課上教給學生生物的分類依據和分類情況,指導調查的范圍,發放調查表格,安排調查時間和表格的上交時間。在實驗結束后利用課上時間進行實驗情況的反饋和總結。這樣的安排使家庭實驗始終在教師的掌控之中,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
2.家庭實驗安排注意適合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層次。初一學生的實驗設計中設計要詳細周密,考慮到學生年齡和執行能力、知識層次情況,安排安全系數高,在家庭中或在家長參與的情況下可以完成的實驗。例如,飼養蚯蚓和蠶,調查周圍的生物種類,收集和觀察植物的葉片,鼠婦的捕捉,植物器官的觀察等實驗。初三學生動手能力強,已經具備科學探究的基本能力,可以安排比較復雜的家庭實驗,如螞蟻的通訊實驗。
3.增強實驗的趣味性,開發新的實驗。實驗的趣味性越強,學生更喜歡完成實驗。教師可以對學生采取分組競賽、最佳實驗能手、我是小小科學家等實驗比賽方式,甚至讓學生根據實驗和觀察情況進行發明創造等。教師可以根據地域特點和教材設計新的家庭實驗,使家庭實驗成為學生的第二科技課堂。生物的家庭實驗是生物學教育的第二課堂,是學生身邊的實驗室,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家庭實驗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也要多挖掘不足之處,揚長避短,發揮家庭實驗的優勢,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展。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希望的,也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和努力的。
作者:曹元萍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起鳳中學
第四篇:初中生物趣味性課堂的打造
【摘要】初中生都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喜歡做游戲是每個小孩子的天性,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一線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和順從初中生的發展規律,運用趣味性的游戲教學法課堂提高學生在生物課上的學習效率。作為初中生物教師,必須掌握游戲教學方法的基本原理。本文將從“游戲+生物教學”的角度出發闡述初中生物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打造高效生動的生物課堂。
【關鍵詞】初中生;生物課堂;“游戲+生物教學”
1.前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系統接受文化知識,學習基礎教育理論知識的關鍵階段,也是每個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階段。該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歡游戲、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然而生物學習卻又是相對枯燥的課程,故“游戲+生物教學”的方法相對可以降低該階段學生學習的枯燥感,增加他們學習的興趣。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課程標準》規定:初中生物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階段學習興趣、自身生活經歷和個人當下的認知水平,培養初中生樂觀積極向上的學習生物的態度,挖掘和提升初中生個人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素質能力,幫助初中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物的習慣和教學行為習慣,增強自信心。
2.“游戲+生物教學”
做游戲自人類誕生以來,就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并使用的一種獨特的社會狀態,也是一種必的文化現象。一般而言,生物游戲教學法主要指的是在生物教學中,一線教師以初中生易于接受的、形象有趣的生物知識點以做游戲的形式為呈現方式,讓初中生在幽默、歡樂、互動、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迅速地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讓初中生在游戲中學習、學習中做游戲。它本質上和教學游戲有很大區別,“教學游戲”是主要是指幼兒階段的小朋友以做游戲為主的學習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讓學前兒童在座游戲的過程中附帶學習。而““游戲+生物教學””則是運用在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一、初二低年級的生物教學中,它主要是由游戲帶教學為主的教學活動。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FriedrichWilhelm就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一套相對系統的幼兒階段教育體系,并具體闡述了游戲對于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以后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MariaMontessori也提出相關游戲和教學結合的觀點。
3.“游戲+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隨著游戲+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時期教學輔助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更新,和初中生物教學相配套的實驗手冊、生物卡片、多媒體教學課件、影像資料、人體掛圖等也逐步豐富起來,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游戲來進行教學的意識也越來越濃,并通過一線的生物教學工作摸索出許多行之有效的生物課堂游戲。比如:①在教生物實驗的時候,可以采用“身邊找例子”的辦法:在制作楊樹葉的生物標本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就給大家布置了任務,放學后,同學們以3人為一個小組,自發去尋找、發現形形色色的五顏六色的楊樹落葉,然后在下節課上課的時候,全班做一個楊樹葉標本誰最棒的比賽,優勝組的同學再把經驗傳授給其他兄弟小組。這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探索世界的能力,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加強學生之間的關系。②在講認識各種珍稀動植物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生物教師通過采用“猜猜看”游戲:生物教師可以拿出上一節課所用的生物卡片、實物標本之類的教學工具。初中生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想了解教師手里的東西,這樣就會激發很強的主動學習性,同時也復習了之前的生物知識。③我們在學習小人體身體構造的時候,就可以采用學生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生物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若干有關的組織構造道具,幫助學生營造更加逼真的表演氛圍。生物課上的角色扮演是初中生對知識的有效運用,也是初中生積極主動展現自我學習成果的舞臺,所以生物教師要鼓勵每一位學生都要主動參與,提高生物課堂的參與度,從而提升初中生的學習交際能力。
4.“游戲+生物教學”對一線教師的要求
教學游戲的組織和實施者是當堂課的授課教師,故游戲+教學對生物教師肯定有相當高的要求。①學科知識儲備方面: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生物學科素養。自己的生物知識儲備必須一直超前于學生是一線教師的合格標準之一。除了自身的生物學科知識,初中生物教師應主動掌握各種游戲教學的特點、方法、手段、效果等知識。②了解授課學生程度方面:了解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整體生物知識水平,從而有利于今后課堂教學游戲的順利開展;尊重班級里面每個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因材施教讓所有同學都能積極參與到生物游戲教學中。③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方面:一線生物教師最好能夠有基本的畫生物簡筆畫的能力,這樣在今后的教學上就可以直觀簡單明了地勾勒出實物的構造、圖形等等使學生易于理解本節課的生物知識。此外,生物教師最好掌握形式多樣的游戲,從而避免單一式課堂游戲出現的窘境,否則生物課上學生的又會感覺到枯燥無味。④有效的評價手段方面:教師對于每節課生物+游戲中的每位學生的表現,必須要用采用恰當合理的教育語言或教學手勢來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評價,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生物+游戲的教學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
總結
“游戲+生物教學”相比于傳統的講授教學,在浮山地區是一種深受初中生歡迎的高效課堂形式,它給原先枯燥無味的生物課堂帶了無線生機和活力,學生的課堂角色也由過去被動接受變成如今主動地去獲取教學知識。這正是初中生物教學課堂應具備的特色。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洪國鳳.初中生物游戲教學反思[J].初中教學設計,2006(03).
作者:王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