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繼續推進素質教育的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素質教育相對于科學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質是培養人格健全的人。高職教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近年來學生素質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本人對如何在高職院校繼續推進素質教育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
1在高職院校繼續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高職院校前身都是中專、中師、技校等。轉變為高職以后,在學生層次、培養方向等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生源方面,農村學生較多;家庭經濟方面,收入普遍不高,甚至有不少家庭經濟比較貧困。受生活環境和經濟狀況的制約,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存在較大差異。比如,思維較為單一,遇事容易沖動;以自我為中心,社會適應能力差,自由散漫、嚴重者打架、偷盜、甚至自殺等;個別同學自我約束能力不足,出現早戀與網戀、超前消費和浪費現象,最終導致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行為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另一方面,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對學生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的培養方向主要是技能型人才,即所謂的“藍領”階層。學生的就業崗位基本在第一線,職業和用人單位對他們的心理素質要求普遍較高。近年我校大型畢業生招聘會上,用人單位都對畢業生提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要求。如何做一名高素質的“藍領”也是擺在高職學生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現階段處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特定時期,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更面臨著新的巨大挑戰。某企業曾經出現的“幾連跳”事件震動業界,也給我們敲響了素質教育的警鐘。面臨挑戰,素質教育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忽視的方面。
2如何在高職院校繼續推進素質教育
2.1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長期以來,我們在學校堅持設立思想品德課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較為單一的宣教形式有時也略顯枯燥乏味。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應試化,客觀上造成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總是以師長的威嚴直截了當地要求學生該做什么或者不該做什么,沒有因材施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人是個性化的存在物,現代教育應該充分肯定每一個個體的差異以及個性的發展,個性的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尊重個性要在教育活動中注重體現個性,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這里,我們引用一句經典詩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雖然不是十分恰當,但可以借鑒在學生個體素質教育中。在高職院校繼續推進素質教育,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增強服務意識;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切實了解和全面掌握學生的情況和基本特點。教育工作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并及時給予最真誠的關心和具體的幫助。
2.2言傳身教,體現教師的示范效應和榜樣力量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毫無疑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這就給高職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如何成為學生的楷模。羅曼•羅蘭有一句名言: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所以,對于教師而言,要向復合型、全面型素質方向發展,要做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能力更新、方法更新以及人格更新。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時刻要牢記自己的神圣使命,要有一種博大的仁愛,愛生如子。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生。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這里的“身”不僅指教師以身作則,也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就教師來講,觀念更新、知識豐富非常重要,但是,人格的力量是其他所無法取代的。教師的言傳身教,能夠有力地推動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2.3深入調研,編寫恰當的切合本校實際的教材學生存在個體的差異。同樣,不同地區、不同院校的情況也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關于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教材明顯存在針對性不強的弱點。因此,編寫一套適合高職院校使用的素質教育教材非常必要。為此,我們應該深入調研,全面分析各院系學生的構成、特點,在此基礎上編寫出一套恰當的切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材。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據可依。編寫工作要盡可能全面,形成一個系列教材。學生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等。因此,系列教材要涵蓋大學生行為規范、社交禮儀、大學生生理保健、大學生心理健康、歷史文化知識、形勢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體育知識、音樂知識等各方面,從而指導學生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重點開發以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心理、職業精神等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教材,通過加強就業指導課程等人文課程建設,形成人文教育的基本課程模塊。注重編寫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實踐教程,幫助學生了解掌握當地的風俗、習慣等,既有利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又有利于學生快速融入當地的人文環境。同時,還可以將企業文化融入課程,結合“訂單式”培養模式,將訂單培養企業的文化內容分解在專業教學之中。
2.4堅持創新,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并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規劃、管理和傳遞信息,它的更深層次的含義應該是發現、發掘和強化學生的創造潛力,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造就大批創新人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要貫穿于教育過程的始終。在這里援引《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的觀點:創造性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所以,首先要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濃厚的創造氣氛。這就要求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良好積極的師生關系不僅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個性的發展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創新素質培養具有促進作用。其次,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親自動手去做和感受。實踐活動,特別是創新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及實現創新目標的手段與橋梁,是培養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素質的重要環節。
2.5全面推進,努力營造有利于素質教育的校園氛圍校園文化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它以潛移默化的形態對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學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進行統籌規劃,按照“和諧校園、人文校園、數字校園和生態校園”的總體要求,結合創建文明校園工作著力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拓寬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作者:嚴 瑛 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