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聲樂藝術與影視作品聯系緊密,其不僅是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對于影視作品而言,聲樂藝術具有抒情性、戲劇性、適應性等多元表達的特點。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多元唱法、聲畫銜接、聲樂敘事、主題聲樂、靜默場景等五個方面。聲樂藝術被譽為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也被視為影視作品的靈魂,其伴隨著影視作品的發展并見證著它的成熟,以獨特的表達方式流動地呈現出影視作品的藝術效果。
關鍵詞:聲樂藝術;影視作品;傳情達意;聲畫銜接;聲樂敘事
聲樂藝術作為一種直覺藝術,不僅能為聽眾帶來聽覺上的享受,還可在影視作品中借助人聲、音調及語言烘托影視背景,描繪刻畫人物心理,推動劇情發展,在影視作品中應用廣泛且深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影視業不斷發展,影視藝術形式、藝術風格持續創新。在影視作品中,聲樂藝術以其強大的傳情達意、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引領導向的作用,賦予了影視作品極具層次感的多元藝術活力,聲畫的融合、視聽的交錯構成作品最重要的藝術樣態,承載著其內涵與情感,賦予了影視劇刻骨銘心的內容與多元的藝術風格,使影視作品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
一、解讀影視作品中的聲樂藝術
聲樂是由人聲演唱的帶有語言的音樂,是歌曲、戲曲、說唱等各類演唱技術的總稱。影視作品中的聲樂藝術尤以歌曲為主,無論是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還是融合民族傳統唱法與西方美聲唱法精髓的歌曲,都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中國影視藝術的出現是從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紀錄片《定軍山》開始的。《定軍山》是一部無聲電影,但影片中融入了京劇藝術,使京劇與影視藝術結下了不解的淵源,京劇也由此成為中國最早的影視聲樂藝術。可見,國內的早期影視作品已經認可了以聲樂傳達情感的方式。1931年,上海明星公司所拍攝的電影《歌女紅牡丹》是國內影視發展史上首部有聲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戲曲藝人悲歡的藝術生涯,其中穿插了四個演唱片段。聲樂藝術與影視作品的相伴相生現象不僅出現在國內,全球電影史上首部有聲電影同樣使用了聲樂藝術,1926年歌劇《唐璜》唱響大熒幕,成為全球首部有聲電影,其運用唱片來為影像配唱,成為聲樂藝術的雛形。①情感表達是任何藝術形式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最終落腳點。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在影視作品中,音樂元素不可或缺,聲樂藝術更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通過對人聲乃至情感的展示,使音樂內容和藝術與影視作品有機結合,繼而達到深化影視內涵、抒發主題情感的作用。就一部影視作品而言,要想打動觀眾,關鍵之一是要在主題曲、插曲等聲樂藝術層面多下功夫,通過背景音樂精準傳達劇情的內涵,使觀眾在觀賞中充分理解、接收并宣泄情感,以獨特的藝術思維與高雅的審美品格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力,放大影視作品的藝術內涵與藝術魅力。對于影視作品而言,聲樂藝術具有多元表達的特點。一是抒情性。影視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通過聲樂藝術呈現并抒發人物情感。聲音是有效的情感傳送帶,聲樂藝術具有直接而極具穿透力的情感傳達作用,合理運用節奏、色彩、色調變化與影視作品主題、畫面進行完美契合的聲樂演唱,能夠促進影視表演情感的自然流露,深化劇情渲染力度,使觀眾從中體會到影視作品的內在情感與思想,引發共鳴,最終達到聲情結合的極致效果。二是戲劇性。聲樂藝術的靈魂元素是音樂藝術,從多數影視作品來看,其所搭配的聲樂藝術具有典型的戲劇性特點,是對劇情的深入表現,但能否使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時感受到音樂的內涵,還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只有精湛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使觀眾精準把握影視劇的內容與主題,促進觀眾對劇情的理解。三是適應性。隨著影視業的發展,聲樂藝術逐步與影片劇情、畫面、對話、人物塑造緊密融合為一體。因此,聲樂藝術形式與風格需結合影視劇情、情感、題材等加以選擇和塑造,特別是在形象塑造中,聲樂藝術必須適應美學要求,依循不同情境、氣氛及背景轉換演唱速度、音調高低,以呈現出與劇情的高度契合。②
二、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具體運用
在影視作品中,聲樂藝術要充分發揮自身非凡的藝術效果,就必須遵循美學規律,既要忠于原著精神,又要全面激發自身主觀能動性,把握好時代性與民族性兩大原則,打造出獨特且又與劇情深度契合的藝術風格。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以下逐一展開簡述。
(一)以多元唱法傳情達意
傳情乃聲樂藝術的本質訴求。在聲樂配置中,既要關注聲音的真實感、距離感,又要考慮其空間感、運動感,以達到完美的聲樂效果。在影視作品中,要實現劇情與聲樂藝術的完美融合,必須注重情感抒發,實現聲樂、音響、語言三個方面的精準匹配,音樂層次分明得當,使觀眾聞聲猶如見人。影視作品中聲樂藝術表達的主要方式是演唱,而演唱形式仍以歌聲作為主要的傳情達意之手段,可見,聲樂藝術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應用之一,即多元唱法的運用。③《樂記》曾有言:“樂者,音之所由聲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于心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④這充分說明影視作品往往面臨截然不同的事物、場景,此時所采用的感情與聲樂技巧也不盡相同。聲樂技巧運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即唱法體現,為了增強影視作品的藝術魅力,一方面可采用“回轉唱法”,以深度契合劇情的高低回轉,如電視劇《水滸傳》主題曲《好漢歌》,歌手劉歡以高亢有力的“回轉唱法”將歌詞與影視內容完美關聯,輕松拋出“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令觀眾輕松把握了該劇的風格、內容和情感。另一方面可通過內心成“氣”,演繹內容、傳達情感,以電視劇《永不瞑目》主題曲《你快回來》為例,主人公肖童追求愛情卻無法與正義并存,最終難以避免地死在歐陽蘭蘭手中,此時該劇的主題已然達到了極致,為了契合主題,需要“爆發式”的唱法,而歌手孫楠無疑領會了這一點,以“大氣明亮”的唱法融入了對劇情的理解,將情感化為聲樂之“氣”,以氣沖頂聲的爆發將劇情高潮與聲樂藝術完美融合,產生有別于美聲、民族唱法卻不乏高亢的藝術效果。⑤
(二)以聲畫銜接烘托氛圍
在影視作品中,若只有畫面或人物獨白難免枯燥,也無法深刻呈現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而聲樂藝術有效彌補了這一缺陷。聲樂藝術的加入有助于劇情的發展,其與視覺畫面的精準銜接與完美融合更為觀眾呈現出一個聲畫合一的視聽盛宴,打造出美輪美奐的立體聲畫藝術,極大地推進了影視主題的升華。當然,在聲畫銜接運用過程中要以良好的影視聲樂為基礎,否則再優美的聲樂藝術都是毫無意義的。評價影視聲樂藝術優劣決不能單純的以聲樂創作與演奏效果為標準,更要考慮到影視作品的主題內涵。換言之,影視作品中所選擇的聲樂藝術必須精準契合作品風格所需。與純聲樂藝術幾乎毫無情節、僅僅是情感抒發不同,影視聲樂藝術既要與影視風格、劇情相符,又要與作品整體藝術風貌相協調。⑥以電影《讓子彈飛》為例,該影片是由久石讓配樂的,影片中有一處鴻門宴情節,可謂影片之高潮,配樂更是精彩絕倫。扣人心弦的聲樂與故事情節環環相扣,極大地烘托了劇情氛圍。再如,電影《倩女幽魂》可謂一部傳世經典之作,除了影片濃郁的東方韻味之外,聲樂藝術與奇幻電影的混搭也掀起了觀影潮流,隨著聲樂同名曲的推進,影片劇情徐徐展開,琵琶等中國古典器樂的運用精準刻畫了人物形象,又賦予了作品獨特的時代氣息,使驚悚、奇幻、唯美、搞笑的劇情全面串聯,加上張國榮獨特的音色與精準的傳情,賦予聲樂作品乃至整部影片極高的藝術魅力,使歌曲與劇情發展遙相輝映,令電影畫面更立體、更富節奏感。⑦此外,電影作品《立春》中的背景聲樂《陽春三疊》也成功將聲畫融為一體,有效烘托了劇情氛圍,該聲樂作品是根據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作品《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曲調傳達了對老友分別之時依依不舍的憂郁之情,作品以“疊”之手法反復詠唱了三遍,被稱為“三疊”。在電影中,主人公王彩玲二次報考中央歌劇院時,領導辦公室再次飄來了“三疊”之樂,好似在說:“一匹灰馬將載著你飛奔而去,何年何月才會回來,一起恣情飲酒的機會還會來嗎?”這段聲樂與畫面中王彩玲的內心感受精準契合,聲畫同步深刻渲染并烘托出凄涼、苦楚之感,使觀眾為之動容。
(三)以聲樂敘事推動劇情
在影視作品中,劇情猶如骨架,臺詞仿若肌肉,畫面好似服飾,明星就是臉面,聲樂便是靈魂,這些均為影視情節的基本構成元素。無論是劇情發展,還是人物刻畫,抑或矛盾與沖突的展示,均離不開聲樂藝術的襯托與推動。若無聲樂,影視表達就顯得蒼白無力,毫無感染力。以美國科幻影片《第五元素》為例,《女神之舞》的引入令作品大放異彩,其前半段以古典曲為主,隨后以節奏感十足的現代音樂烘托出激烈的打斗場景,除了烘托氣氛、展現情緒以外,還一步步將劇情引向高潮,起到了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歌曲將人聲與器樂完美融合,使觀眾不覺有主次聲部之分,加上樂曲和諧而安詳,與激烈的槍戰沖突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作品悲壯的同時又透露出一種黑色幽默,令觀眾印象深刻。⑧應注意的是,在聲樂參與敘事的過程中要注重聲音素材的科學運用,依循聲音素材的特點、節奏的快慢等合理組合各類聲音素材,同時聲樂創造要善用減法、少用加法,注重聲音的節奏性與層次感,根據聲樂藝術的創作技巧,科學選擇組織素材,并做好聲音的后期處理工作。對于敘事性較強的影視劇情而言,尤其要注意避免過于嘈雜的聲音,否則將會導致對整個影視作品結構、劇情節奏造成不良影響,要注重聲音與畫面間、聲音與劇情間的相互作用,以防出現聽覺元素間的相互排斥。如影片《瘋狂的石頭》,該電影是一部貼近現實題材、具有濃郁中國韻味的喜劇片,巧合及偶然的劇情設置、多線并行且時空交錯的畫面剪輯賦予了劇情濃厚的幽默色彩。插曲《我愛你親愛的姑娘》對情節發展無疑具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加上歌曲極富層次感的鄉村聲音素材的融入,極大地強化了聲樂的節奏感,步步拉近一幀幀畫面,悄然將觀眾帶入人物內心。⑨再如,影片《立春》善以聲樂藝術敘事,電影伊始與畫面同步出現的便是一段悠揚的歌聲,女主角以優美而脫俗的歌聲吸引了文藝青年周瑜的關注,一段凄美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女主角王彩玲所演繹的聲樂作品《暮春》更是為整部影片助益頗多,從影片開頭揭示女主角王彩玲的身份,到一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再到最終揭示影片主題,其詮釋了主人公內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春天與未來的無限希冀。當鏡頭轉向主人公王彩玲的聲樂課堂上時,她向其他學生熱情講解著《暮春》,并教授他們如何演唱。教室明亮的光線使得主人公頭上明艷的黃色紗巾異常凸顯,課堂上王彩玲眉飛色舞、高昂而激動地講解著,猶如深深沉浸于愛情的滋潤中,甘愿為之犧牲一切,此時的幸福感溢滿屏幕,而隨后她所演唱的《暮春》,歌聲輕快而活潑,又增添了若干世俗之氣,與影片開頭的歌聲產生了鮮明的對比,為影片再次轉折埋下了伏筆,隱隱顯露出淡淡的悲劇色彩。
(四)以主題聲樂詮釋內涵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聲樂可謂影視內容的完整濃縮與內涵的高度詮釋,因此,影視作品在選擇聲樂素材時,除了要注重與影視劇的主旨相吻合以外,還要確保所選主題曲與核心人物關系、劇情走向相統一,確保所選主題聲樂能夠反映劇情、突出影視劇的主題概要,在影視呈現以外借助聲樂藝術再次演繹出震撼的效果,拓展影視作品的影響力。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主題曲《枉凝眉》歌詞全面總結了主人公寶黛二人的悲慘命運,以哀傷的曲調營造出整體的凄戚之感,濃縮著無盡的嘆息與悲哀,至今這部經典的歌曲仍留存在觀眾心中,也成為《紅樓夢》作品的經典代表曲。除了主題聲樂,片尾主題曲也具有特定功能,此類歌曲出現在影視劇的結尾處,因而指示性更強,通常是對劇情內容的總結,以電視劇《幸福像花兒一樣》為例,故事圍繞當代社情現狀,展現了青年男女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及對命運的剛直不屈;片尾曲《愛如空氣》由孫儷演唱,歌曲自身獨特的審美與劇情內容完美契合,精準把握了電視劇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表達,傳達出空靈而純凈的情緒,與電視劇主旨內涵精準契合,以聲樂藝術恰如其分地演繹出情感變化,雖略帶一絲憂傷感,卻仍飽含著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殷切希望。優秀的主題聲樂作品除了能夠精準契合影片主題以外,還能夠全面呈現影片的震撼效果,拓展影視作品的傳播能力。如央視大劇作《三國演義》講述的是漢末群雄逐鹿并從三足鼎立到歸于一統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該劇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乃經典聲樂作品,歌唱家楊洪基以厚重的低音演繹出磅礴雄渾的氣勢,將漢末風起云涌、蕩氣回腸的戰爭史開闊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將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同并入大江東去的蒼涼悲壯中,使人領悟到高遠的意境與深刻的人生哲理,以震撼的聲樂效果達到廣泛的傳播之效。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聲樂技術運用日趨廣泛,為使影視情節與聲樂藝術完美融合,還應積極引入數字聲音技術,增強聲音的強度與空間感,突破傳統器樂的限制,帶來震撼的視聽沖擊,以技術手段放大觀眾的感受,為影視聲樂注入新的活力。
(五)以有聲場景凸顯靜默
影視藝術中聲與畫的結合方式被稱為“聲畫蒙太奇”,從存在形式來看,可將聲畫結合方式分為聲畫同步、聲畫分離兩種形式;從相互關系來看,則可將其劃分為聲畫合一、聲畫對立兩種關系。其中,聲畫同步是指畫面中的視覺影像與聲音同步,即聲音是由畫面中的人、物或環境所產生,聲音的存在強化了畫面的真實感,畫面又為聲音提供聲源,賦予聲音可視性。而聲畫分離是指畫面中聲音與形象不同步,聲音并非畫面中人、物所產生,而是以畫外音形式出現。在聲畫關系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組合現象———靜默,是指在有聲影視作品中,聲音在畫面上突然消失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效果,借此營造一種“無聲勝有聲”的美學效果,達到深化主題、渲染氣氛、抒發情感等目的。然而,隨著聲畫蒙太奇理論及其在影視作品中的實踐發展,靜默場景的營造不再一味強調畫面上所有聲音的消失,部分特定場景中還會以純粹的聲樂作品進一步凸顯畫面的靜默。當然,這種情境下所引用的聲樂作品往往經過精心設計,既渲染悲喜畫面,又反映人物內心活動,還可推動劇情發展,營造一種完美融合的聲畫藝術效果。例如,在張藝謀作品《山楂樹之戀》中,為了凸顯女主角靜秋與男主角“老三”之間純潔無比的愛戀關系,導演很多時候采用了靜默手法渲染他們相知與相處的過程,雖然并無語言交流,但畫面中兩人之間的眼神、動作無不傳達出無限愛戀的情感,作品配合唯美又純情的背景聲樂,營造出默然的意境,帶給廣大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結語在所有藝術表現形式中,唯有聲樂藝術最能發掘影視作品中微妙的情感世界與情緒波動。因此,聲樂藝術被譽為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也被視為影視作品的靈魂,其伴隨著影視作品的發展并見證著它的成熟,以獨特的表達方式流動地呈現影視作品的藝術效果。影視承載著聲樂藝術,聲樂藝術也作用著影視的藝術效果,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無論是音調、音色、唱法的多元變化,還是立體化的交響視聽效果,抑或是一幕幕華麗畫面的融合呈現,聲樂藝術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影視作品的思維空間感,多層次、多側面地呈現了影片主題思想,真實、生動而藝術地再現了現實生活。值得思考的是,隨著文化藝術的全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類型與聲樂作品涌入國門,民族聲樂藝術逐步呈現邊緣化,如何將民族音樂元素與聲樂藝術融入影視作品并加以創新,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課題。
作者:賀飛 單位:沈陽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