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素質本位高職教育課程建構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業素質教育思想的提出和應用與當前高職院校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課程教育特點十分相符,對推進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教育體系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能夠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實現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創新發展,對提高高職院校課程育人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基于職業素質本位,展開對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闡述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建構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之上羅列了幾點加強課程建構的建議,旨在為完善高職院校教育課程體系、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職業素質;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構
高職院校的定位是能夠為國家輸送更多具備專業技術的實踐型人才。因此,從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內涵、要求、發展需求、產業升級等不同的角度來看,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的建構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不僅注重“職業性”這一核心內容,同時也從“校企合作”“特色辦學”等角度出發,處理好專業技能、職業素質、理論實踐、人文社科等不同課程之間的關系,實現對學生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的綜合培養目標,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課程體系建構的必要性
職業素質本位是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目標的、以職業素質教育為本位的、培養學生具備能夠快速適應任何職業要求的素質,不僅包括了專業能力,還包括了學生本身的創新能力、職業素養等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在新的發展背景之下,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建構有著迫切的需求。
(一)是課程體系發展的需求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建設都已經基本完成了從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過渡的工作[1]。以能力本位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更側重于以崗位需求為基礎,對過程進行考核,重視的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始終是以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社會崗位的需求等為核心的,當外界需求發生了變化后,課程體系的建設也要隨之發生變化,這樣才能適應并滿足外界的需求。因此,在就業大環境和發展大環境變化的基礎上,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的建設十分迫切。
(二)是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的需求
《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和實施意味著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需要更多高素質、技能型、實踐型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其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也應當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素質教育觀念,在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職業能力訓練的過程中也更重視新型工業化社會和產業升級等大環境的發展對學生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優化,實現教育體系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高度匹配。
二、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課程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
(一)職業性原則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職業性原則,滿足生產第一線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為各個企業輸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求等。因此,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結合企業、行業的發展需求來確定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并且通過職業情境、職業評價、職業性校園活動等方式來讓學生獲得更多基于職業素質的學習機會。
(二)合作性原則
在國際職業教育體系中,合作性原則始終是其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很多國際上較為成功的職業教育模式都是通過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來提高教育質量的。德國、美國所引領的合作性職業教育模式與課程體系的設計,為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加強校企合作、引入兼職教師制度、實現資源共享等合作教育模式的應用,對高職院校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的建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
(三)動態化原則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行業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于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等方面的要求也發生著變化,隨之相對應的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整個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遵循動態化原則,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課程內容,將更多新的理念、技術、方法、工藝等引入到課程體系中去,保證所教授的理論內容不會與生產實際之間產生脫節現象,保證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與生產實際無縫對接。
三、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高職課程體系建構的幾點建議
面對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建構的迫切需求,高職院校應當要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之上,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構建課程體系,為培養更多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3]。
(一)課程體系建構的基本策略
第一,突出職業性的核心地位。基于職業素質的高職課程體系的建構必須要突出職業性的核心地位,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緊密結合專業所面向的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過程、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品質等,一切以學生自身發展需求以及職業需求等為基礎。除了理論課程進行上述內容的更新之外,實踐課程的比例和內容也要進行適當的改革與創新。例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通用性職業能力、從事某一工作的專業能力、提升性職業能力等[4]。因此,很多高校都開通了通用性職業能力相關課程,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等基礎能力。同時以專業技能培養為著手點,借助情景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以及模塊教學法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第二,靈活開發課程模塊。對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進行模塊化開發最大的好處在于其能夠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發展的需求,可以讓學生靈活的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為保證課程建設的有效性,高職院校需要按照學生的職業需求來對內容進行有序化重新編排,將理論知識、崗位技術、職業道德等內容整合在不同的模塊中,例如,文化基礎知識模塊、理論知識模塊、實踐知識模塊等幾個大模塊,再將不同的大模塊拆分成小模塊,并保證不同模塊之間相互銜接,形成整體,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找準課程建設的著力點
第一,著力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在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要著力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堅持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本、以服務為本,通過為學生提供教學硬件設施方面的支持、制度方面的支持以及精神方面的鼓舞等來促進三者之間的融合,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5]。除此之外,在課程體系相關文化氛圍建設的過程中,還要充分加強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應用,將職業氛圍融入校園課程體系中,將職業文化、企業文化等有效融入到教學體系中,不斷浸潤,不斷熏陶。第二,著力汲取國外成功經驗。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積極汲取國外的成功經驗,將不同國家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優勢充分借鑒、吸收并使之本土化發展。例如,德國所使用的“雙元制”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英國所使用的“通用能力培養觀”模式等,都在以職業素質本位為基礎對課程體系進行開發,實現理論知識、實踐、職業素養的一體化發展,都是值得借鑒的。需要注意的是,所借鑒的內容不可照搬照抄,而是需要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高職院校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創新。第三,著力職業技能的訓練。對現代化發展來說,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操作技術工人,而是需要具備較強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技能的現代化新型技術人才。因此,在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職業技能訓練。例如,及時淘汰老舊的操作設備,引入更多符合現代化生產的設施和設備,并且爭取更多的實訓資源。同時要改變現有的技能訓練方式,通過比賽來促進技能的訓練效果,定期舉辦班級內部競賽、年級組競賽等,提升學生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綜合素養[6]。
(三)正確處理職業素質本位與課程之間的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人文社科與專業技能的關系。雖然高職院校的定位是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專業型、技能型人才,但在新的發展背景之下各行各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而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主要途徑,是教會學生如何成長、如何做人的基礎課程。因此,在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應當加強人文社科類課程的設置,設置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生學歷、職業發展、心理健康以及人生規劃等方面的課程,在凸顯專業課程地位的基礎上考慮學生的差異化,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來自主選擇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真正做到主體突出、專業強化、主次分明、統籌兼顧[7]。第二,正確處理理論課與實踐課的關系。基于職業素質的課程體系的建構要求,必須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作出明確的規定,由于高職院校發展的情況不同、條件不同,所以要在合理的范圍內盡可能滿足理論實踐1∶1的課程設置,將實踐課程落實到處。為保證上述情況能夠實施,高職院校需要加大投入對設施進行改善,并且將實踐場所對學生開放,積極拓展校外實踐空間和資源,讓實踐教學課程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用。
(四)實踐體系的構建
第一,加強校企合作。在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校企合作這種雙贏的模式能夠為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有效支持,滿足社會市場以及學生自身發展的多方面需求,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際情況中,校企合作有多種實現的模式。首先,學校引進企業模式。將企業引進學校也就意味著企業會將一部分的生產線放在校園內,讓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頂崗實訓,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8]。其次,勞動、教學相結合的工學交替模式。該模式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工讀輪換制度,即將學生分為兩半,一半在學校正常上課,另一半去企業接受培訓,按周期輪換;另一種是全日勞動、工余上課制度,即學生被企業全日雇傭,利用工余時間對學校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在積極探索這種模式。最后,校企互動模式。該模式主要是指由企業提供實習的場地、設備以及生產原料等,并且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去,指派經驗和能力較強的人員參與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促進校企雙方互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技能方面的訓練,也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真正實現“在育人中創收、在創收中育人”。由此可見,校企合作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雙贏結果。第二,構建多元化教學空間。在基于職業素質本位的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應當為學生創造多元化的教學空間。例如,在教室內主要完成教材中的授課內容,課程側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職業道德素養、職業品質等。在校園內主要完成課外實踐活動課程模塊,引導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文、體、技能大賽以及活動等來鍛煉自身的能力[9]。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利用校外資源來實現技能的全面提升。在此過程中,必須注重以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例如,一些高職院校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庫,開發出符合市場發展新需求、職業發展新需求的課程,敏捷地響應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動態化需求。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和需求,對本校的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地更新、優化與完善。面對新經濟背景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更高要求,高職院校應站在職業素質的角度對課程進行重構,及時調整課程的比例、更新課程的內容和類別、積極為學生爭取更多實踐的平臺和機會,讓理論與實踐實現無縫對接,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為提高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整體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林佳 單位: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