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緊迫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在中西醫的教育歷史中追本溯源到古代醫學起源時期,但并沒有在醫學教育中一以貫之。人文教育再次被重視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進入21世紀,在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和世界衛生組織西太辦事處制定了有關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之后,2008年教育部、衛生部批準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擬訂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這些標準中都突出強調了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醫學教育認證標準與國際標準深度接軌并迅速投入試用,這對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1現代醫學模式轉變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
生物醫學模式產生于18世紀60年代,醫學知識及其地位迅猛膨脹。19世紀后半期,采用預防接種、殺菌滅蟲、抗菌藥物三種方法,有效降低傳染病、寄生蟲病的死亡率和發病率,第一次衛生保健革命取得勝利,技術至上觀念樹立起來,鞏固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地位,醫學作為“技術”的觀念被廣泛接受,醫學是作為技術工具性而存在的。因此,大部分醫生只關注醫學專業學習,忽略了對患者的關懷,往往是在“看病”而不是在“治人”。這樣一來,廣大患者群體對于醫生產生了反感和對立情緒,普通民眾對醫療健康保障的訴求也變得越來越多。作為生物醫學中心的這些機構威望越高,這種抱怨越多。許多醫生的生物醫學基礎知識很好,但醫治病人必不可少的品質很差。許多人承認單單在生物醫學模式范圍內這些是難以改善的。因此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生不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知道是誰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時代的進步,新醫學模式的構建有賴于醫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提高。盡管如此,在我國的醫學院校中還在自覺不自覺地以生物醫學模式為指導,多數醫學教育者仍然抱有“重專業輕人文”的人才培養和教育觀念。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學人才只能是只見“病”不見“人”的。
2解決醫患關系困境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
中國當下的醫患關系每況愈下,雖然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醫療行政部門積極采取措施,醫院、醫生、學者、社會各種力量都在討論、想辦法,但醫患糾紛不斷,出現了許多嚴重事件,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催生了醫鬧一族,形成了患者用近乎無賴的辦法解決矛盾的習慣。固然醫院的公益性、國家法律制度建設、醫生的技術水平職業道德都是改善醫患關系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在醫療行為過程中醫護人員人文精神的缺乏是根本原因。醫院、醫生和患者目的是一致的,即治療疾病,使患者恢復健康,所以本來也應當是利益一致的。在人文精神缺失的情況下,醫院和醫生都把患者當作了利益的來源,醫生只看到了疾病而忽視了疾病的物質載體“人”,在醫生眼里人失去了個性,變成了沒有差別的某一類病,人的醫學變成了病的醫學,醫學教育變成了針對病的教育。因此,醫學教育要牢固樹立人文精神教育觀念,通過人文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醫學人才,從源頭上為減少和解決醫患糾紛、重構醫患正態關系做出貢獻。
3醫學專業認證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研究擬訂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于2008年10月獲得教育部、衛生部批準。截止到2013年7月,全國已有12所醫學院校通過該認證,計劃到2020年完成首輪認證。醫學教育認證是國際化的必然要求,是職業準入的客觀需要,也是保證質量的必要手段。在專業認證中一是評價學生個體經過學習要達到的要求,二是評價學校的辦學水平。要求在課程計劃中要安排相關課程,并對開課門類做出注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在認證標準中無論是醫學生個人素質要求還是學校的辦學要求方面都強調了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培養,體現了醫學與人文的不可分割性、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就目前國內各醫學院校來說,對人文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還處于深入認識和探索階段,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專業技術的學習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大多都有專業課至高無上的觀念,看輕人文類課程在教育中的作用;二是現有的人文課程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被邊緣化。因此,在面對專業認證提出強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和目前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邊緣化的現實,醫學院校更應當充分重視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應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實踐中探索出切實可行的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把培養醫學生人文精神貫穿醫學教育始終,使學生受用職業終身。
作者:張麗紅 姜淑蘭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