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是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價值理念的合理訴求。構建師范類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認證政策理念相一致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當前的師范生課堂教學存在課程理論性較強、教學評價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應遵循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加強小學教育專業課堂教學知識與技能并行,教學內容與方法傳統與現代融合、教學評價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改革探究。
關鍵詞:師范專業認證標準;小學教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
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是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價值理念的合理訴求,其中“學生中心”呼喚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生本性”,“產出導向”呼喚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性”,“持續改進”呼喚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生成性”。[1]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逐漸從知識的唯一認知目標,發展到關注開發智力、培養思維能力,直至在批判反思基礎上提升了對價值、情感重要性的認識。師范生的課堂教學培養范式經歷了移植、融合、反思的艱難發展歷程后,逐漸完成回歸到人的發展的價值取向,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培養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小學教育專業教師的同時,確保職前教師的技能素養與情感認同的完備。
一、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價值追求
教育部在2017年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2],強化師范教育的專業性,引導師范專業回歸初心,對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活動撬動內涵變革,帶來方向性和內在性的深層變化。教師教育改革日漸走向深水區,破除當前課堂教學的痼疾,需要從外部調控、行政施策走向專業引導、綜合治理。師范類專業認證作為國家級認證標準,經過充分的專項研究與廣泛調研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新的質量提升要求。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專業必備的條件性課程,對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應秉承師范類專業認證理念,遵循師范生成長規律與需要,重在凸顯“生本性”,從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上雙向、動態搭建師范生理論與實踐的需求平臺,周期性的組織課程和教學的持續改進,以優化師范類人才培養質量為主軸配置教育資源,實現課程體系之間的順承,滿足師范生職前與職后的從教需要,不斷加深與加固學生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掌握。
(一)回歸學生主體價值取向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這種需要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3]學生中心是師范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之一,該理念的內在含義包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4],要求在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力圖突破“唯知識論”的工具理性論,確立教師教育類課程由學科中心轉向學生中心的內涵及理念轉變,在課程教學的改革實踐中竭力改變教師一人言、滿堂灌這種僵化、沉悶、缺乏活力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成效,在教學中適時、正確地重視學生主體角色,借助現代化教學工具進行個人發言、小組討論、集體辯論等多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平等的參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師范教育的人文價值理念的切實落實。
(二)突破單一學科建設禁錮
師范類專業認證以畢業要求為準繩,綜合評價培養質量,以推動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從源頭上培養有活力、合要求、更全面的基礎教育階段的卓越教師。在理性、寬容、多元的教學改革環境中竭力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教學技能的指導,并在進一步的學科建設中回到學科本質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模塊重組,在強調學生知識基礎性的同時,結合學生學習水平,建構當前師范教育課程教學與一線小學教學科目之間的層次銜接與經驗的聯系,加強學科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優化更新。
(三)豐富課堂教學與評價形式
“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強”是師范類專業認證的指導思想。師范類專業認證對師范院校的教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動課堂教學的師范性、全面性發展。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質量標準,結合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要求,加強實踐能力、反思能力引導的深度和力度,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有主動學習、更新知識的學習能力以及為人師的基本素養和基本能力。這一改革趨勢不僅需要重新構建學科之間的邏輯體系,也需要對實際課堂教學與評價體系進行配套升級。基于“真實課堂、真實實踐基礎上通過合作與交往促進學生個性差異發展”這一基本思路,形成多主體、全方位的實踐式的教學策略,在參與、合作、體驗、探究中展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方式,促進課堂教學中“過程性+總結性”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方式的深刻變化,為學生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能力鍛煉并行、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護航體系。
二、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現實阻礙
(一)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強調理論,與認證標準要求不符
在師范專業認證標準的引導下,師范專業密切反映社會需求,按照反向設計、正面施工的邏輯,密切關注課程目標的設置與課程內容的選擇,直至提升師范生“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和“學會發展”等方面的能力,從內容與形式上兼顧理論與實踐雙重需要,全力提升課堂實效,為學生順利走上小學教師崗位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傳統的師范教育課程基于學科思維、知識本位,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中心,局限于讓學生自己記住和理解學科教材的知識點,習慣于使學生定式化、碎片化的掌握教育理論目標,目的在于達成課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5]在知識本位價值取向的影響下,課堂教學的目標設置過于片面,意在使學生掌握一套系統的、完整的理論知識,只關注到學生職前階段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缺乏實踐類的課程目標以及相對應的實踐環節設計,未關注到師范類教育缺乏實踐體驗、對一線教學脫離實踐隔空喊話的弊端。
(二)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與認證標準銜接錯位
師范專業認證的意義不僅在于對師范專業設置門檻,更重要的是通過具有鮮明師范特色的認證標準,提升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以滿足所需。師范生課堂教學評價應在教育理念、教學技能與一線教學實際之間建立持續銜接,對標一線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與周期性認證相配合,形成對教師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的常態、動態監測。當前課程教學中教師獨霸講臺、唱獨角戲的現象依然比較普遍,學生在教學環節、評價環節依然是待價而評的對象,學生參與進課堂教學,成為教學與評價中具有主體地位的基本理念沒有徹底落地,評價時的主要方式仍沿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評價時的主體以教師為主,這樣單一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過于機械的評價方式妨礙了學生對現代教育體系多元化的認識,也難以讓學生在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中展示出真實的自己。
三、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師范生課堂教學改革的優化趨勢
師范類專業認證是一種常態監測和周期性認證制度,為師范院校的培養體系提供健全的內部質量監控評價與改進機制標準。[6]課堂教學改革緊密切合師范類專業認證基本理念,在保留課堂的理論特色的基礎上,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從內容和方式上做好理論與實踐的聯結,內容上始終保持本學科與學科類課程與教學論以及一線課堂教學之間的內部關聯與知識更新。形式上積極加深與學生為本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以及多元化評價方式的融合,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中著力逐步糾正“傳統至上”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評價,竭力落實認證標準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并行,學生教學能力更加全面
對標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對學生質量的要求,全面做好當前教學現狀調研工作。對照《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關于學生質量的明確規定,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調研,傾聽師范生的發展訴求,同時廣泛調研實習單位與用人單位的需求,了解課程與教學知識在一線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反思當前師范生課堂教學的不足,以期能夠在后續的改革中能夠挖掘提升空間,反向設計,從教學過程和保障體系兩個角度雙管齊下對課堂教學進行動態改革,為師范生的發展提供教學保障。《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要求課程內容要體現小學教育的專業性,在體現基礎性、科學性、實踐性的基礎上增加教學技能的知識。在體現師范教育學科和育人的教學學術的同時,不斷貫徹實施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密切關注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之間的強弱聯系,落實教學單位與師范生的實際需求,在重視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教學技能課程的設置,改變高校教育抽象學術至上的錯誤認知,形成知識與技能并重的培養范式,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技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二)傳統與現代融合,教學內容和方法與時俱進
《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要求課程內容在具體教學落實過程中“廣泛吸收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課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優秀小學教育教學案例,并能夠結合師范生學習狀況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形成促進師范生主體發展的多樣性、特色化的課程文化。”因此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對標認證標準中對課堂與教學的要求,在前期了解師范生教學跟蹤一線教學的適切程度的調研基礎上,篩查與更新課堂教學案例資源與材料,結合學生實際、教育理念、思政理念、認證標準,對課堂教學中脫離學生實際需求、違背最新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改革進程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材料進行篩選和批判,在改革過程中一起深入一線課堂、了解前沿思想,整合小學一線教學資源,利用時事熱點和優秀的教師個例,更新與豐富課堂教學案例庫,助力師范生教育情懷和師德師風的養成,以期能夠在后續的改革中依據一線教學要求倒推進行反向設計,注重課堂知識的更新與連貫。同時,教學過程的改革應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和實踐體驗,采用“傳統課堂+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理論課授課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采取案例教學、探究教學等教學方法,不斷嘗試新的智慧教學工具,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參與性、體驗性,彌補傳統課堂中教師主講,學生被動參與的弊端,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與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多樣化的互動式課堂中提升對自我的認知。
(三)過程與結果并重,教學評價類型更加多元
對標小學教學專業認證標準中對質量保障的要求,評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適切性。《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中要求積極改革,優化評價體系,建立質量保障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機構健全,責任到人,能夠有效支持畢業要求達成的評價體系。為此,對當前的評價體系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角度進行全方面評估,廣泛征求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與建議,以期能夠把更多的課堂話語權與參與權還給學生,在教學評價方面全力配合課堂改革需求,落實認證標準要求,保量提質的完成對畢業要求達成的有效支持。
作者:郭靜 單位:南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