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的群眾文化活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所謂群眾文化,是以群眾為主體,以文化藝術活動為載體,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目的所開展的文化活動。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了更為豐富多彩的特點,更具多樣性和包容性。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文化館必須要不斷探索如何與時俱進,促進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微信;數字資源
一、利用微信創新群眾文化工作形式
現如今,微信的用戶群體越來越龐大,微信平臺所能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細致,其在群眾文化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應該積極借助微信這一平臺,來實現對群眾文化工作形式的創新。
1.利用微信開展搜索服務
各地文化館應當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功能,將各類可公開的文件、政策、公告等,依托微信進行公示。當使用者關注了文化館的微信公眾號之后,通過對相關內容的點擊,便能夠獲取到相關信息,這樣一來,將使社會公眾能夠對文化館推出的各項活動、各類資訊的及時了解,同時亦讓人民群眾同文化館之間的距離得到縮短,還將使人民群眾通過文化館的微信公眾號了解到政府有關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和信息,從而達到利民、便民的目的。
2.利用微信開展消息推送服務
作為群眾文化工作來說,其必須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有效覆蓋,并能夠確保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滿足。有鑒于此,文化館應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訴求做到精準地了解,唯有這樣,方才能夠確保文化館所打造的微信公眾號能夠為人民群眾實現精準的消息推送。同時,各地文化館為了活躍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往往會推出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而借助微信公眾號的消息推送功能,將使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到當地文化館為其提供的文化福利內容。舉例而言,文化館可以借助微信公眾號向公眾介紹適宜其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向公眾推送文化館近期所組織的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向公眾推送各類文化培訓課等等,如此一來,將確保社會公眾能夠從這些群眾文化活動當中獲益。
3.利用微信打造線上文化館
作為文化館而言,其承擔著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任務。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之下,各地文化館應當充分意識到網絡媒體以及各類新型信息技術手段對于群眾文化工作的推動意義。為此,各地文化館應當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和微信平臺打造線上文化館。所謂網上文化館,也成為數字文化館,是文化館的門戶網站,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服務平臺,包括完善的、全面的而且能夠體現文化館職能的服務體系,既有文化信息的宣傳和傳遞,也有文化配送平臺;既有文藝作品、演出活動的展示,也有在線文藝輔導;既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推廣,也有群眾對文化館各項業務的反饋……建立網上文化館能夠給廣大群眾提供更便利、更多樣、更全面的文化服務,還能夠及時獲取群眾的反饋、意見、建議,進而推動群眾文化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基于微信平臺的線上文化館的主要形式是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其將為廣大群眾提供非常便捷的服務。
二、注重對數字資源的有效管理,實現對大眾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掘
從公共文化數字資源來看,其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之下,實現了海量增長,由此一來,文化館為了能夠實現對海量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高效處理,以便讓其能夠真正讓社會公眾更好地利用,為此,則應當力求實現對公共文化數字資料的整合,同時還應當強化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通過對公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處理,將讓其具備更為豐富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涵蓋了圖片形式、視頻形式、音頻形式等等。同時,在對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進行推廣的過程之中,各地文化館應當從傳統的紙質媒體轉變為線上媒體。從公共文化數字資源的功能來看,其不但可以讓社會公眾實現直觀的視聽體驗,并且還能夠為社會公眾所直接感知。各地文化館應當立足于此,積極研發形式新穎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類型,以此滿足社會公眾的欣賞水平。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借助現今較常用到的O2O模式,線上顯現非遺和其它民俗產品,側重于文化感觸、聯系,線下可與大眾互動探討文化感觸的過程,不但增加了線上的關注度,利于挖掘大眾的創造力,還為這類非遺項目拓展了影響范圍。以故宮博物院為例,隨著近些年來,故宮數字化建設工作的持續開展,特別是引發了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上映,將社會公眾的對故宮文物的關注度提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自此之后,一批致力于對故宮文物藏品進行展示的APP軟件相繼被研發問世,在這些紀錄片以及各種APP的幫助之下,故宮之中各類精美的文物得以栩栩如生的展現在社會公眾的面前。同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讓社會公眾獲得了更好的故宮文物欣賞體驗。有鑒于此,各地文化館要積極從近年來故宮的線上推廣模式當中汲取經驗,以此實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線上高效傳播,進而打造立體化的“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需要各地文化館把握好的一個問題是,在推動線上文化服務資源建設的過程之中,應當竭力避免流于形式而不實用的問題,也就是說,要避免所推出的線上文化服務資源難以真正實現對社會公眾的有效吸引。除此之外,相關文化服務機構應當強化文化服務工作中的責任意識,以便能夠真正確保文化服務工作找準社會公眾的文化訴求痛點。
三、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全新的群眾文化活動類型
從現在各地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類型來看,其存在形式過于單一、互動性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部分地區在推廣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當中,為了省事,甚至還存在沿用以往活動慣例的方式。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存在前述現象的群眾文化活動類型難以真正實現對社會公眾的吸引,也難以真正滿足社會公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訴求。有鑒于此,各地文化館應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全新的群眾文化活動類型。如各地文化館可以將3D技術、全息影像技術、動態捕捉技術等運用于群眾文化活動之中,以便使社會公眾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之中能夠產生足夠的興趣和新奇感。
四、注重凸顯出新媒體技術的協同作用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技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為群眾文化的開展方法和開展內容都帶來了一定的便利。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公共文化服務使用訴求,各級政府與文化館應當在實際工作當中注重凸顯出新媒體技術的協同作用,以此來為社會公眾創設立體化、系統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平臺,使社會公眾能夠及時獲取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進而在此基礎之上享受到更為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五、結語
以上,我們從借助微信實現對群眾文化工作形式的創新、注重對數字資源的有效管理,實現對大眾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掘、運用新媒體技術,打造全新的群眾文化活動類型、注重凸顯出新媒體技術的協同作用這幾個方面展開了探究。現如今,我們的社會進入了信息化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關鍵,作用越來越重要,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娛樂、學習,互聯網都提供了諸多的便捷條件。因此,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工作,應當充分運用和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突破時間、地域、人群的束縛,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范圍,使更多的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活動中,進而促進群眾文化的全面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靜修.文化自信與“微時代”的精神癥候——兼論新時代網絡文化語境下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v.32;No.147(05):62-64+80.
[2]劉兆君.以“互聯網+”提升群眾文化內容供給[J].科協論壇,2018,No.370(5):59-60.
[3]王慧.論新時代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J].大眾文藝,2017(24):23-24.
作者:劉仁 單位:盤錦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