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文化建設對人才培養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體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實踐調研和文獻研究表明: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多強調學風建設,而“片面性”的學風建設并沒有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高校應高度重視體育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內、校外資源,通過開展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培育特色的運動項目、建設高水平的運動隊伍等途徑建設校園體育文化,并與學風建設相結合,創造學生全面成長的良好環境,促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
關鍵詞:校園體育文化;人才培養;學風建設
一、學風建設存在的現實矛盾
1.內容單一性與需求多樣性之間的矛盾
學風建設存在工作內容單一性問題。一般的學風建設主要包括:采取措施鼓勵教師投入精力輔導學生;舉辦學習類活動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這種單線條學風建設活動,應付不了“復雜立體”的當代大學生。調查顯示: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更想取得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單一性的智育學風建設與學生的多樣性需求之間存在矛盾,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甚至引發學生抵觸情緒,使其效果不理想。
2.方式固定化與根源復雜性之間的矛盾
學風建設存在工作方式固化的問題。多數研究僅從某項具體工作入手,如舉辦學習競賽、黨團建設、綜合測評等。這些方式無法解決復雜多樣的學生問題,如理想追求不清晰、無目標;專業興趣不濃、無動力;自律意識不強,無方法等。這些問題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且每個學生都是獨特而又復雜的個體。固化的學風建設與學生問題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學風建設效果。
3.學習開放性與學生自主性之間的矛盾
大學學習更注重開放和交流,強調團隊合作。而在中學階段,學生被動性學習,合作經驗較少;部分學生既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缺乏自律能力;進入大學后,如囚鳥破籠,放飛自我卻迷失方向,獨自卻未自主。目標弱化、監管減少的學生在缺失學習動力、遇到困難時,較難也不情愿尋求他人幫助,隨著問題的積累甚至選擇放棄,逐漸成為學風建設中需要關注的群體。
二、體育文化對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意義
1.體育文化有助于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有兩個基本原則,即學生本位原則和系統工程原則,要求學風建設要結合校園文化并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核心。大學生都想全面發展,為自己制定目標和計劃,但大多執行不力,缺少合作交流。研究表明:體育文化建設能很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上述問題。校園體育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外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校園為主要空間、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重視并發展高校的體育文化精神,對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團結合作的集體主義觀念、頑強拼搏戰勝困難的不屈精神有著積極的作用。體育鍛煉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精力旺盛,促進學風建設。學習出現問題的學生,大多生活習慣不佳,進而影響學業。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堅強的意志品質。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提高身心健康,鍛煉意志,養成良好習慣,促進整體學風的改善。體育活動能促進學生之間互動交流,幫助學風建設。成長需要交互的學習環境,隨著智能科技的推廣,讓學生走出“屏幕”到現實中“游學”切磋,已是現實難題。開展直接的學習活動,缺乏號召力,更難發動學習“困難戶”。體育活動與之相比更具吸引力,通過豐富的體育活動,尤其是集體項目,搭建學生參與的交流平臺,進而促進整體學風改善。
2.體育文化活動對學生成長有促進作用
一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體育文化活動能使學生身心愉悅,促進心理健康。人類在心理、精神和身體等方面的活動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聯系。通過力效間的平穩過渡及漸次變化的和諧訓練,讓學生更加積極地適應環境,進而防止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業壓力、社交不適、情感問題、就業壓力等都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體育文化活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力效和諧”的作用,能夠和諧不同原因形成的力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二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體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前蘇聯教育科學院院長B.H.斯托列夫指出,新型學校應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體育和手工勞動、美術和音樂等課程應每天都有。運動不僅是智力活動,而且還能為智力開發提供物質基礎,有效增強參與者的智力水平。研究證明:體育運動對大腦發育有巨大的促進作用,為智力開發創造必要的基礎。在體育文化活動中,學生會努力擺脫定式思維,創造新策略和方法來提高成績,在收獲歡樂的同時,創新意識和能力也得到鍛煉和提升。三是增強學生團隊意識。體育文化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人際交往,增強團隊意識。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交往是社會個體能夠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人們通過交往活動發展與協調人際關系。體育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意識。體育活動的參與者是放松而富有激情的,其腎上腺素分泌速度會加快,大腦皮層會處于相對興奮的狀態,從而會有快樂的體驗。此時參與者的心理防備處于相對較低的狀態,易于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并逐步建立深厚的友誼,進而形成團隊中個體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共同奮斗的戰友意識。
三、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
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方面,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開展了大量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1.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營造
一是定期舉辦體育文化活動,搭建參與平臺。每學期舉辦一屆體育文化月活動。每屆活動持續約一個月,設置包括趣味性、競技性等多個類型的項目,如拔河、五人六足、折返跑、跳繩接力、定向越野等,為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體育活動搭建平臺。項目均以班級為單位參加,從規則上滿足每位學生能有至少一次參與機會。活動既有個人獎也有班級集體獎。通過集中開展大量體育活動,動員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營造濃厚的體育運動氛圍。二是長期舉辦特色體育活動,培育文化氛圍。跑步項目適合大眾參與。每月舉行一次長跑訓練,邀請專業教練實施科學的方法指導。定期舉行以班級為單位的“百圈挑戰”比賽,檢驗學生們的訓練成果,增強班級凝聚力。活動可以擴展到面向全體師生、退休教師、校友等群體,并設置各種長度的項目,形成一定特色,吸引更多人參與,營造體育文化氛圍。三是組建體育運動隊伍,擴大積極影響。在開展體育活動的同時,要挖掘運動精英,加強較高水平學生的組織和培養。組建足球隊、籃球隊、羽毛球隊、乒乓球隊等隊伍,并舉行選拔賽為隊伍輸送后備人才,提供教練、物資等支持。近年來,學院各運動隊的水平和成績明顯提升,增強了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關注度,吸引了更多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促進了體育文化氛圍的營造。
2.選擇體育活動項目的原則
一是有趣味性。趣味性是吸引學生的參與并愉快活動的前提。在面向大范圍學生開展體育活動時,項目趣味性就更顯重要。有趣的項目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讓活動有效普適。二是有挑戰性。體育活動有鍛煉學生意志品質的作用。因此,在舉行活動時,需要選擇部分有挑戰性的項目,以激發學生挑戰自我,鍛煉其意志。三是注重集體項目。集體項目能帶動更多學生參與,更能培養學生集體精神,增強班級凝聚力,鍛煉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在體育文化活動時,要鼓勵以集體為單位參與并表彰。四是有參與度。較高的參與度是營造氛圍的保障。活動不僅要跨年級,讓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場競技,而且還可以組織教師一起參與,共同營造濃厚氛圍。五是有持續性。體育文化氛圍的營造非一日之功,要長期舉辦體育文化活動,持續營造良好氛圍,逐漸塑造形成校園體育文化。
四、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
1.重視體育文化建設,達到體育文化的新高度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離不開高校的重視。只有在高校的重視下,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才能達到新的水平和高度。高校要重視體育文化建設,做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長遠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制度,持之以恒長期抓,全面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水平,達到體育文化新高度,助力高校人才培養工作。
2.開展體育文化活動,提高體育文化的參與度
開展體育文化活動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學生廣泛參與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才會有理想的效果。除了大規模的運動會、大型比賽外,要在不同范圍內開展不同規模的體育文化月等活動。開展有特色的體育活動,以及體育健康講堂等,吸引學生關注并投入體育活動,在校園形成濃厚的體育氛圍,促進學生鍛煉,引導學生掌握體育技能,助其全面成長。
3.加強運動隊伍建設,提升體育活動的關注度
高校應重視運動隊的建設,加大投入提高運動隊的競技水平,并在運動隊建設中形成學校的特色,努力在各種賽事中取得優異成績。各運動隊的優異成績對學生有極高吸引力,能增強學生的關注度,激發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4.利用廣大社會資源,增強體育文化的影響力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水平和影響力的提高,離不開各方支持。高校要利用企業資源,尋求與體育文化推廣企業的合作,提升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運行和推廣水平。要利用校友資源,把體育文化活動作為校友互動的有效載體;通過校友之間的互動,以及校友與在校學生之間的互動,形成校園精神文化的傳承,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還要利用校際資源,使體育文化活動化為校際交流的有效途徑。舉辦高校之間的體育文化活動,搭建各學校大學生間的交流平臺,利用不斷增強的體育文化影響力,促進高校間學生的互動交流,促進高校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張兵.體育文化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之根本[J].中國高教研究,2003(11):90-91.
[2]王美玲.校園體育文化對良好學風建設的促進作用[J].河套學院院報,2015,12(1):65-68.
[3]彭士媛.重視與加強體育教學在培養人才中的作用[J].中國高教研究,1999(1):87.
[4]秦勇.力效和諧:高校體育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2):123-125.
[5]楊妙春,王宏.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6):72-73.
[6]呂春艷,楊利香.高校校園文化與學風建設的關聯性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4(32):32-34.
[7]李燮.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4(17):46-47.
[8]王英.校園文化建設視域下的人才培養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6(10):34-36.
[9]于長鎮.試談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J].遼寧體育科技,1987(3):6-10.
作者:杜超 楊志剛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