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評估視角下院校教學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應用型技術型為定位,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職責使命。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迎評工作,不僅要抓好教育教學的質量環節,更要突出具有獨特高校文化的辦學特色。質量文化是企業文化和質量控制理論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把企業質量文化引入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中的做法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迎評工作中,嚴把教學質量關、突出辦學特色。
關鍵詞:文化建設;本科院校;應用型
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世界的共識。中國的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離不開“高校”的動力引擎。教育是國家發展發動機和騰飛的助推器。因此,中國教育部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切實推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開展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其中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二是促進并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體現各層次高等學校的辦出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以應用型技術型為定位,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職責使命。從職能上可以看出,以應用型技術型為定位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評估方式,必然與以研究型為定位的本科院校的評估方式存在較大差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迎評工作,不僅要抓好教育教學的質量環節,更要突出具有獨特高校文化的辦學特色。高校文化是高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教學環節中逐步形成的基本定型的價值觀念、精神面貌、師生群體意識、心理文化形態與行為規范的總和。高校行為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它是高校師生在高校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所形成的有價值的,促進高校文化以及高校發展的經驗及創造性活動。
質量文化是企業文化和質量控制理論結合的產物。創造性地把企業質量文化引入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中的做法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迎評工作中,嚴把教學質量關、突出辦學特色。企業的質量文化建設追求的是高品質的商品質量和高品質的服務質量,是為滿足消費者的高品質的物質文化需求,在供給側實施的由內到外的全方位文化升級。因此,質量文化建設非但沒有放棄對人性關注,恰恰是企業以人為本的集中體現。高校的質量文化,應將以人為本為出發點,從人性出發,不應該過度地約束個人行為,反而應該正確引導師生彰顯有特色高品質行為。高校的質量文化建設包含高校理念文化建設、高校制度文化建設、高校物質文化建設和高校行為文化建設四個方面的內容。高校行為文化是學校教育的行為模式,以高校的理念文化為核心,以高校物質文化為載體,以高校的制度文化為機制,四個方面的內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共同構成高等教育質量文化的有機載體。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行為文化建設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建設工程。這里談到的教學質量不是狹義的教學質量,而是廣義上的教學質量。廣義上的教學質量既包括教學質量也包括教育質量。狹義的教學質量又可以從文化教學質量和專業教學質量兩個方面。教育質量又可以分為道德教育質量和修養教育質量。教學質量行為文化是高校師生所有文化的集中反映。全校師生在校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各類行為中所表現出的精神狀態、行為風范和文化品位,以及學校辦學宗旨、集體價值觀念都是教學質量行為文化的研究內容。
1微觀行為建設
高校的微觀行為建設就是從個體行為文化的角度來剖析不同身份的高校師生行為。從個體層面來分析教學質量行為文化建設,可以將學校的個體行為文化劃分為四類人群行為文化,即校領導的行為、高校模范人物的行為、普通教職員工的行為以及普通學生的行為。高校的領導行為文化是高校領導成員在領導活動中產生,可以通過后天學習獲得的觀念意識。
高校的領導行為文化是客觀的領導過程在領導成員心理反應上的積累或積淀。高校的領導行為文化是領導成員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念、共同信守的行為模式和廣泛流傳的態度作風。高校的領導行為文化包括領導意識、領導觀念、領導態度、領導價值觀和領導行為模式等。領導行為文化屬于領導領域的主觀意識范疇,是僅僅能以符號表示的非物質文化。高校行為文化建設需要具有領袖氣質的領導,將自身的行為文化注入到高校的全體的行為文化。這種文化行為的注入能夠快速激活特色高校行為文化的模式,在高校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風氣。領導行為文化不僅僅是領導的領導行為而且是領導的參與行為。掛名或出席的領導行為方式不能形成有效的領導行為文化。高校模范人物即可以是模范教師也可以是模范學生。模范人物與先進人物不同,不是指單純在某個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個人,而是可以將自身的行為文化作為范本和示范加以傳播的高校普通個體。
高校模范人物的行為文化是建立在高校普通師生行為之中,這個過程不需要高校作為一個組織刻意地宣傳和關注。高校模范人物是高校行為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橋梁和紐帶。高校模范人物必須出于非功利的行為目的。以評獎或評優出發點的行為文化,是暫時的具有功利性行為狀態,一旦缺失了物質獎勵或者精神獎勵,這種非正常狀態的行為模式就會改變,恢復到低標準的個體行為文化模式。
普通教師行為文化就是個體教師營造的個人行為文化。一所高校中多數教師是普通教師。他們所追求的價值取向、認同的教育理念、秉持的職業操守和遵循的行為方式都是普通教師行為文化的表現形式。良好的教師行為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能培養和激發全體學生的集體精神,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氛圍,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學校的優質發展。不同的教師行為文化塑造著不同的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從而最終決定著建構教師文化的水平。普通學生行為文化建設首先是德育建設,可以分別從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行為,已經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協作精神三個方面入手。其次是美育建設。學生處于步入社會前的特殊時期,缺乏對美的辨別理解和評價能力,不善識別美,常把新奇特視為美。高校應以先進的文化引領學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審美文化修養,形成高尚的人生態度。最后,普通學生行為文化建設健康人際交往,創建和諧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和諧發展,并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必將給學校帶來生機活力。
2宏觀文化建設
宏觀文化建設就是指高校的管理。高校文化管理是以人為出發點,尊重人性的管理。高校文化管理就是學校組織內形成一套被師生員工認可、接受并納入到自身觀念中的價值體系。能使學校內部成員自覺地用這套價值體系來規范和約束自身的行為,形成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學校組織氛圍。行為文化的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占據了主導甚至核心地位。以高校的行為文化力引導師生員工,推動學校的發展。高校文化管理就是基于學校價值觀的管理,它是以人為中心、以塑造共同價值觀為手段的管理模式。
管理師生進行德育文化創新。德育文化是指在學校積極引導和教育下,由廣大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營造的適合學生自身特點,旨在培養學生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和心理修養的一切文化的總稱。創新德育文化應把握以下特點:時代性。高校德育文化是根植于學校歷史發展之中,而又不斷變化于社會環境發展之內的,作為一種高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必須要適應時代的主題,把握時代的脈搏,反映時代的精神;開放性。學校德育文化,既要體現民族的優秀德育文化特征,又要表現為德育文化的世界性,既要體現中華民族德育文化的特色,又要吸收人類先進的德育文化,以開放的姿態把民族的德育文化匯入世界先進文明的大潮中;發展性。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德育文化的內容和功能也將隨之發展,德育文化的內容必須指向并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其它生物的關系,人與人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通過德育文化的建構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管理活動文化創新。高校是傳授和學習知識的場所。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個性的人才。高校的師生需要可供其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或平臺。校園文化活動則可使學生身臨其境,發展興趣愛好,并在各種活動中挖掘學生個體的潛在的創造能力,認識自我,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充分施展才華,發展個性。所以校園文化活動應力求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目的是通過活動使學生拓寬知識視野、規范思想行為、陶冶道德情操,培養活動技能、創新思想意識,增強文化底蘊。學校除了要培養出有特色有品位的課堂文化以外,還應培養出有特色有品位有活力的校園興趣活動文化,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塊內容,不容忽視。抓好校園興趣活動文化建設,有助于各個學科向更深層次發展,促進學校自主發展、穩步向前發展。
3規范化行為習慣
高校的規范化管理主要是指高校的學生守則、行為規范、校紀校規等。高校在沒有達到最高境界時,總要靠制度文化來支撐、來強化,使之形成習慣。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其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后用文化來內化。學校的管理包括:請假制度、教師一日常規、辦公制度、學習制度、章程及行為準則等;明確各崗位職責,分工合作,如:校長職責、教師職責等;以及組織廣大教職員工學習黨和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做到依法辦校,依法執教,讓廣大教職員工知法、懂法、守法等。但是硬性的行為規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師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空間。用規范化的方式約束師生行為,只是高校行為文化建設管理方式的初級階段。在條件成熟時,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引導師生從被動的迎合規范化管理向主動地行為文化習慣轉變。
參考文獻:
[1]劉邦奇.學校質量文化建設初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48-53.
[2]唐大光.高校質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137(5):23-27.
[3]董立平,孫維勝.大學質量文化的本質特征與結構剖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8(13):6-9.
作者:邵文娟 單位:黑龍江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