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影視資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全球的信息資源實現了互通,影視類的信息資源傳播速度明顯增快,使各個國家可以借助影視資源展現國家風貌。影視資源的傳播有利于各國的文學交流,各個國家也逐漸開始認識到影視資源的重要性。利用影視資源對學生進行外國文學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學的效率得以提高,有助于學生直觀感受外國文學的魅力?;诖?,文章分析了影視資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的意義,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影視資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影視資源;外國文學;信息化教學
外國文學是指除中國文學以外的世界各國文學。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等體裁。外國文學與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有所聯系。外國文學教學指的是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在掌握中國語言文學的同時,可以從學習中了解掌握世界文學的由來、發展歷史以及現狀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思維,使學生深刻了解國外的文化思想。我國教育部早已將外國文學納入中國的語文教育中,學生階段教育部指定的課外讀物就有《昆蟲記》《魯濱遜漂流記》《唐·吉訶德》等著名的外國文學名著。
一、影視資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影視資源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藝術資源,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橋梁,起到傳播文化的作用,并且其不受時間與地域的影響。歷史史實資料與文學作品是人們了解外國文學最有效的載體,但是由于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經典文學著作以及歷史史實資料已經逐漸失去關注度,閱讀的人數越來越少。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生活的節奏也隨之變快,缺乏時間閱讀書籍,而更多地選擇觀看影視資源,經典著作被封藏在高樓之中,因此有人聲稱人類已經進入“影像狂歡的時代”。高校的學生在學習之余也大多喜愛視頻類的影視藝術,枯燥無味的書本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文學經典需要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進行研讀和品鑒,但是學生需要學習的不止外國文學這一個學科,還有其余學科的學習壓力,因此缺乏充足的時間研讀外國的經典著作。這種現象無疑給文本閱讀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強烈的沖擊,經典文化的傳播面臨困境,尤其是在高等院校中,形勢變得異常嚴峻。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枯燥無味,學生因為沒有仔細閱讀著作,無法完全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使外國文學的教學效率低下[1]。雖然我國教育部已經明確提出了學生需要閱讀的外國文學作品,包括《海底兩萬里》《巴黎圣母院》《老人與?!贰稇馉幣c和平》等,但是學生僅僅依靠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是無法真正理解外國文化的,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習。因為翻譯的某些原因,學生閱讀無法真正了解文學作品中某些話的含義,并且沒有耐心與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但是國外已經將某些文學著作進行影視化處理,將作品中的重要部分進行提煉與改編,拍攝為電影或話劇,大大節省了閱讀的時間。比如《巴黎圣母院》早在1956年就已經上映,時長為115分鐘,極大縮短了閱讀的時間。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將影視資源作為外國文學教學的素材,使學生可以深入理解外國文學的思想特征,課本中無法將所有國家的文學編入,也無法直觀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但是運用影視資源可以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所以其感興趣的國家也不相同,學生可以私下查閱國外文學相關的影視資源進行了解。并且,運用影視資源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感,提高課堂效率。
二、影視資源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使用影視資源進行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并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外國文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仍是通過外國文學作品,讓大學生感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學語言的特點以及魅力。
(一)影視資源的準備以及選擇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進步,一般情況下,高校中的教室都會配備多媒體,方便教師在課堂中播放相關的影視資料。因為電影的時長大多在一到兩個小時之間[2],課堂的時間不足,教師可以建立網上互動組,將觀看的影視資源發送到互動組中,同學生一起觀看與討論,這樣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彌補課堂時間不足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進度、教學內容,選擇與課本內容貼近的影視資源。有的電影為了追求影視效果,雖然拍攝的主題仍是外國的文學著作,但是在內容方面有較大的改動,進行了大量的改編以及刪減,甚至有些影片與原作內容毫無關系,只是借用文學著作的名字吸引觀眾。教師應盡量選擇與原著貼合或者是獲得過國際大獎的著名電影。比如《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形象地刻畫了法國當時社會政治界的狀況,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于1954年被克勞特·烏當-拉哈導演拍攝為電影,獲得了德國柏林電影節獎項;《悲慘世界》是在紀念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誕辰210周年暨《悲慘世界》出版150周年之際,由湯姆·霍伯執導的一部電影,該片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榮獲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二)提前布置觀看的任務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以微信、QQ等軟件為溝通的渠道,建立網絡討論組。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將上課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因為影視資源只是教師授課的手段,并不是主要目的,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觀看影視資源,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歷史事件,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要將關于影片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影片,進行思考,明確教學目標,使學習成為中心。比如教師如果想讓學生領略路易十四時代的貴族風華,可以讓學生觀看《維特》[3],并使學生思考路易十四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當時貴族生活的狀況是怎樣的,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整體結構是怎樣的等問題。這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增強學生的文學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觀看后進行討論
學生在觀看影視資料之后要進行深刻的思考,使觀看是有意義的。教師可以在學生觀看完成之后組織集體討論,每位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意見,增強學生的文字敘述能力,并讓學生思考為何會有觀點上的不同。在下課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影片的藝術手法、人物形象、社會歷史背景等,融合學生自身的觀點,書寫一篇觀后感。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話劇演出,將文學作品經過藝術加工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排練,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想感受的角色進行表演。在一次次的排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貼近人物的思想,直觀感受作者筆下人物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四)考慮學生的興趣
因為語言存在差異,學生在觀看影片時可能會出現困難,但是中國配音演員的表現難免與影片本身的表演有所出入,而且老版電影的中文配音演員多帶文藝腔,學生無法根據人物的說話語氣感受人物思想。因此,教師在選擇影片版本的時候,應盡量選擇原聲電影,且配備中文字幕[4],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前期電影拍攝的手法相對粗糙,電影的音效、特效處理也不夠細節化,學生對于這類電影多數是沒有觀看興趣的,所以教師在選擇時也要排除一些早期老版的電影。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生活的節奏也是越來越快,學生缺乏大量的時間閱讀文學著作,因此教師可以考慮運用影視資源進行外國文學的教學?,F在教室多媒體的普及也為教師提供了便利,教師選用合適的影視素材,貼合文學原著,讓學生觀看,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文學獨有的魅力,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影視資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手段,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主要目標。
【注釋】
[1]周紅.從《荷馬史詩》到《特洛伊》:談外國文學教學中影視媒介運用對文化差異的闡釋[J].語文學刊,2011(24):132,159.
[2]丁蕓.英美熱點小說與影視文化課對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J].語言與文化研究,2013(2):137-139.
[3]李曉娟,宋怡華.名著欣賞對外國文學課堂教學的啟示[J].源流(教育版),2011(4):82-83.
[4]羅景泉.對話理念下影視作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3(10):120-121.
作者:鄭如薇 單位:福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