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景漂現象對陶瓷文化產業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景漂”是我國獨特的陶瓷文化現象,筆者分析了“景漂”的由來、含義、特征、現狀,并透過“景漂”文化現象研究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景漂”人涉足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他們給景德鎮陶瓷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思想、新創意、新技術、新工藝,大大促進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景漂”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
1“景漂”文化現象
“景漂”是新名詞,在新華辭典里査不到。一看到“景漂”這個詞,就讓人聯想到漂泊不定,聯想到“北漂”,可以說“景漂”一詞來源于“北漂”。從廣義上說,“景漂”是指非景德鎮籍人員在景德鎮創業,有的是與陶瓷有關,有的卻與陶瓷無關。“景漂”可以概括為3類人,第一類是景德鎮外來藝術家、發燒友及陶藝家之稱的作坊主;第二類是在景德鎮進行陶瓷創業的非景德鎮大學生;第三類是國外陶瓷愛好者、藝術家、留學生等。“景漂”從本質上來說,應是懷揣著對陶瓷的濃厚興趣,為追求陶瓷藝術的魅力,而來到千年瓷都景德鎮的一批人,他們有的剛剛畢業,生活漂迫不定;有的卻擁有一定經濟實力;有的擁有嫻熟的制瓷技術;有的來自國內;有的來自國外。但是他們卻真正想把陶瓷藝術作為一種職業及畢生興趣追求的,他們背井離鄉,甚至漂洋過海,來到景德鎮這座千年古城,為追尋心中的陶瓷藝術夢想,在景德鎮不斷地練泥、拉坯、印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等。可以說在景德鎮,幾乎所有陶瓷制作工藝環節都凝聚著“景漂”人的汗水。
2“景漂”文化現象的歷史追溯
從古至今,景德鎮都不乏“景漂”一族的身影,“匠從八方來,景德天下行”。早在宋元時期景德鎮陶瓷產業就十分發達,制瓷業達到了鼎盛期,受到利益驅使,大批陶瓷人在景德鎮聚集,“景漂”初具規模,他們帶來全國各地先進的制瓷工藝,這也是景德鎮登上世界陶瓷至高點的重要基礎。到了明初期,政府在景德鎮建造御窯廠,匯聚各地陶瓷人,在御窯廠從事制瓷工作。明清兩朝皇家重視景德鎮陶瓷生產,集中全國的人力和物力,保證了皇家官窯景德鎮陶瓷的質量,景德鎮陶瓷的胎體精細、釉質潤凈、制作規整、品種多樣,特別是顏色釉瓷的精細講究,可以說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然而隨著八國聯軍的入侵,清政府的衰敗,皇家御窯廠的衰落,民間卻涌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陶瓷藝術家,珠山八友就是杰出代表。這些“景漂”的先行者,給“景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景漂”文化現象自古就存在,但是“景漂”一詞卻不是從古就有的,它是隨著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景漂”一族規模的不斷擴大,隨著“北漂”、“滬漂”、“深漂”的流行而來的。“景漂”可以說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景德鎮千年陶瓷文化繁榮的產物。
3“景漂”文化現象的必然性分析
據調查研究,“景漂”每年約以萬人的增長速度在增加,有的來自北京、上海這種發達城市,有的則是國外友人,有的已經小有名氣或者擁有好的生活,有的文化層面較高,有的是剛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那為什么會出現“景漂”這種文化現象,并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呢?
3.1陶瓷文化歷史悠久
景德鎮素有“瓷器之國”、“瓷都”之美譽,它制瓷歷史源遠流長,始于漢朝,聞名于唐宋時期,快速發展于元明清時期。在唐代,景德鎮就能燒造出潔白如玉的白瓷,有“假玉器”之稱。宋代皇帝趙恒就為景德鎮命名,將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歷元明清三代后,景德鎮就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至清朝,瓷器發展到歷史巔峰。在乾隆時期,景德鎮瓷窯多,且分布廣,除官窯外,還有民窯兩三百處,工匠數以萬計。“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吸引了眾多“景漂”人,來到景德鎮朝圣,千百年來絡繹不絕。
3.2制瓷技術高超
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陶瓷看景德鎮。景德鎮瓷器精美絕倫,“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其制瓷技術已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千余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聚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分工極其細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五項工序。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3.3陶瓷名家薈萃
景德鎮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幾乎全國優秀的陶藝家都匯集在景德鎮。有明朝“周窯”著稱的仿古瓷名家周丹泉,有清朝精通制瓷的督陶官唐英,有晚清至民國初年著名的淺絳彩名家程門,有優秀民間陶瓷藝術家珠山八友,有建國初期主持建國瓷設計與制作,籌辦“建國瓷廠”,恢復了古窯的祝大年、梅健鷹、鄭可、高莊等人。這許許多多的陶瓷名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陶瓷愛好者帶著成為陶瓷名家的夢想來到景德鎮,成為“景漂”人。
3.4陶瓷界的“黃埔軍校”
景德鎮擁有了陶瓷界的“黃埔軍校”———景德鎮陶瓷大學。學校前身是1910年創辦的中國陶業學堂,具有濃厚的陶瓷藝術學習氛圍,在繼承傳統陶瓷技藝的基礎上,注重材質、工藝、造型和裝飾等方面的創新,它像一塊磁石,不斷吸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景漂”人。學校承擔了多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免費培訓眾多全國各地對陶瓷感興趣的藝人。學校培養的陶瓷藝人,多數被景德鎮陶瓷文化所吸引,留在了景德鎮,成為了“景漂”人。
3.5景德鎮的生活壓力較低
景德鎮自陶瓷生產以來就是“景漂”一族的聚集之地。景德鎮的生活壓力遠遠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活成本不足以讓他們退卻,這就吸引了大量周邊省份及地區的商戶、藝術家、工匠和大批創業的大學生。“景漂”與“北漂”不同,“北漂”族大都是從小城市、小城鎮或農村來的尋夢人,不僅懷揣著自己的夢想,而且承載著全家、全村人的希望,創業充塞著生存危機。而“景漂”族大都來自大城市,有些來自北京、上海,還有些來自國外,他們大都已有一定的成就和不錯的生活,是懷著對景德鎮陶瓷的熱愛與好奇,是被景德鎮藝術天堂的氛圍所吸引。
4“景漂”文化現象促進了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
“景漂”人涉足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他們的工作形式和種類,以陶瓷為核心,形成了一條完整陶瓷文化產業鏈,從陶瓷設計、生產到宣傳再到銷售,每個環節都緊扣著陶瓷文化產業生產環節。他們對陶瓷產業的新材料、新的制作工藝、新科學技術的領悟,為陶瓷文化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用新興的形式表達對陶瓷的熱愛,用現代手段和工藝技巧給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4.1推動了文化藝術的交融碰撞
“創意八方來”,就是指“景漂”人,帶著陶瓷夢從世界各地匯聚于景德鎮,帶來了新創意、新思想、新語言和新活力,用嶄新的形式表達對陶瓷的理解,用現代手段和其他技藝手法給景德鎮陶瓷注入了嶄新的藝術元素,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給景德鎮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活力,不斷推動新的文化藝術思想的碰撞,不斷推動景德鎮陶瓷制瓷技法的發展。
4.2繁榮了景德鎮陶瓷文化
景德鎮這塊金字招牌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地、全國各地的“景漂”人,而八方匯聚的“景漂”人,也不斷地繁榮著景德鎮陶瓷文化。在陶瓷文化的交流與傳承中,景德鎮擁有了陶瓷界的“黃埔軍校”———景德鎮陶瓷大學,前身是中國陶業學堂,歷史悠久、行業背景深厚,且越辦越有特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陶瓷人才,并且大多數留在了景德鎮,成為了“景漂”族,創作了大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民族藝術瑰寶,不斷地繁榮景德鎮陶瓷文化。
4.3推動了景德鎮陶瓷市場的發展
陶瓷藝術作為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瑰寶,被不同國度、不同領域、不同方向的藝術家們所關注。景德鎮濃厚的陶瓷創作氛圍吸引了一大批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扎根于此靜心創作,再現了歷史上“工匠八方來、景德天下行”的繁榮景象。目前景德鎮已經出現了以陶溪川、三寶瓷谷、陶大創意街、雕塑樂天陶社、建國瓷廠、古窯、新都陶瓷園等為中心的“景漂”藝術家聚居群落。陶瓷雕塑、陶瓷繪畫、陶瓷書法、陶瓷飾品、陶瓷創意產業等領域,在這樣一批注重彰顯個性文化價值的“景漂”藝術家的帶動下蓬勃發展。
4.4陶瓷名家層出不窮
陶瓷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尤其是陶瓷名家。在藝術的交流與碰撞中,景德鎮從古至今的陶瓷名家層出不窮。如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趙概,隋代著名建筑家、工藝家何稠,唐代制瓷名匠陶玉,明代制瓷名匠周丹泉、崔國、昊十九、童賓,清代的昊、藏應選、朗廷極、唐英、年希堯、朱琰、寂園叟、陳國治、王炳榮、王廷佑、金品卿等,近代有珠山八友等。目前,景德鎮在全國所有生產陶瓷的城市當中,是陶瓷藝術家數量最多的陶瓷之都。
4.5不斷創新與發展
景德鎮陶瓷文化吸引了“景漂”人,“景漂”人從世界各地來到景德鎮,涉足景德鎮陶瓷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活躍在景德鎮陶瓷產業的各個環節,不斷地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給陶瓷文化注入了新材質、新工藝、新技術、新思想、新語言和新活力,用嶄新的形式表達對陶瓷的理解,用現代手段和創新的技藝,促進著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促進著景德鎮陶瓷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建立和完善了原料、成形、模具、花紙、色釉料、燒煉、包裝、營銷、物流、設計、會展、電子商務等產業體系,實現了景德鎮陶瓷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雕塑樂天陶社就是一個很好的“景漂”人發展創造的平臺,他每周都有創意集市,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會帶著自己的創新作品來到雕塑樂天陶社的創意集市,交流評比出售,以碰撞出更多新的靈感,為自己的創作帶來更多新意。雕塑樂天陶社為“景漂”人,尤其是為年青的“景漂”人,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平臺。
作者:魏群 朱云莉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