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文化殖民主義大眾文化與文化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詹明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立場出發,提出后現代主義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后現代是大眾文化的一統天下的時代,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全球化實質上是一種新文化殖民主義。大眾文化既充當著資本統治的工具,同時也是工人階級謀求解放的工具。詹明信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新文化殖民主義;大眾文化;文化建設
一、資本主義大眾文化是一種新文化殖民主義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在中國理論研究界可謂大名鼎鼎,他是當代美國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批評理論家,又是后現論大師,他認為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全面擴張的體現。后現代主義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更高、更純粹的階段,使一切價值都讓位于金錢的交換價值,它把一切文化都變成商品,資本主義的發展既解放了文化又奴役了文化。大眾文化是新文化殖民主義的工具,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借大眾文化推行其價值觀。“美國文化實際上主要是一些大眾文化的成就,包含著不同類型的危險和帝國主義。”詹明信指出,美國通過其大眾文化(影視文化、廣播、軟件等)來推行其價值觀。美國通過各種條約和一攬子援助計劃將電影等大眾文化輸出其他國家,既獲得大量的外匯,又宣傳了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美國并擁有唯一的全球影片發行網,美國電視節目的出口量比居第二位的英國多七倍,美國電影產量占世界的6%,但卻占了世界銀屏播放時間的一半以上。就這個意義上說,好萊塢不僅是個商業名稱,而且是一場根本的晚期資本主義階段的文化侵略和擴張,在這場擴張中,美國大眾文化造成了第三世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當地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全球化實際是世界文化的美國化,美國的電視、音樂、好萊塢電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它一切東西。
二、大眾文化也具有正面功能———充當工人階級謀求解放的工具
詹明信認為大眾文化雖然是資本主義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性,但也同時具有烏托邦的功能。大眾文化隱含著某種希望和幻想,隱含著一種對社會的改造愿望。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幻想是一體兩面,共同存在于大眾文化文本中。詹明信認為,即使最低檔的大眾文化也內在地保持著對社會秩序的否定和批判,不管大眾文化是怎樣的歪曲和媚俗,它也必然要表達出人們一種積極的價值觀和正能量,從而給人以慰藉與希望,這就是其烏托邦功能。詹明信認為大眾文化包含有某種解放的因素,后現代主義的通俗性以及后現代主義所包含的民主化問題。大眾文化的流行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一元文化發展模式,它尊重了廣大民眾的文化選擇權利,確立了廣大民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大眾文化“注重通俗性和形式上的民主,如對故事性的強調,對流行藝術的借鑒,從而擴大了讀者。”大眾文化與后現代哲學一起,具有消解神圣、反對一元、反抗專制的作用。后現代主義對非中心化表現出一種令人著迷的深度,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不同的視角。后現代對異族、平民和女權主義的承認,它的反權威、反精英和深刻的無政府主義,在詹明信看來都是具有革命傾向的。詹明信設想,由資本主義市場本身產生的大眾文化,會成為一種實現“更全面的社會主義”的解放性動力,成為埋葬它自身(資本主義)的工具。資產階級在為自己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成為了自己的掘墓人。
三、詹明信大眾文化理論對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發
詹明信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當代的資本主義文化,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全球化的的新殖民主義的本質。詹明信始終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猛烈的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到后工業階段,其腐朽與罪惡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美國憑軍事與經濟力量的不斷擴張推行文化的霸權,“美國是當代資本主義最發達,但也是最兇殘的形式。美國不斷生產出來的娛樂業和文化在當今世界占支配地位。我不知道作為美國人我們對此應該做些什么。”詹明信的理論幫我們認清了資本主義文化全球化的本質。我們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建設文化,是應該并且能夠避免這些大眾文化的負面性的,因為文化反映制度并受制于制度,要避免西方式的大眾文化綜合癥,就必須發揮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人們精神信仰體系建構中的主導地位,發揮傳統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作用,引導人們樹立高遠社會理想和高雅精神追求,不斷在實踐中創造發達的社會主義文化。“目之所及,我還看不到其他的能夠替代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形式。”烏托邦的意義并不在于其現實可能性,而在于一種批判的激情。雖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有了批判的聲音,才能最終喚起革命的行動。詹明信具有深沉的歷史責任感,他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社會主義文化寄予厚望,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能創造良好的大眾文化,這都是非常可貴的。詹明信基于西方語境的大眾文化理論與我國的文化建設有很大的差異,社會制度不同,使我國的文化建設完全可能沿著不同于西方大眾文化模式的方向進行。只要我們不斷發揮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作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把握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二者的關系,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全能夠建設滿足人們各種層次的精神需要的、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文化。
作者:吳歧范 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