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養思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引言
民族高校是指設立在民族地區轄區內的高等學校和設在其他地區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國有200多所。[1]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在數量上、素質上有了新的要求,這需要民族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動適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互聯網+”新常態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并為民族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服務。
二、傳統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問題
《全國高校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建設及學科戰略發展》明確指出物流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以往的同種課程知識結構過時
所安排的課程與本行業、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實踐內容有所不足(僅占調研高校的43.71%);所教授課程也無法反映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課程并無明顯特色、同質化現象很嚴重。
(二)傳統的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較為單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師資緊張與教學實踐經驗缺乏,尤其是專業建設時間相對較短的院校,優秀師資缺乏的問題尤為凸顯。同時教學偏重理論,手段停留在單一的課堂教學上,科研與產業結合度不高,教師往往缺乏從業經驗或企業實踐經歷。
(三)傳統課程資源不能共享
2013年全國本科院校開設物流管理與工程類專業總計為475個,其中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學校最多,由2000年的2個提高到2013年的393個。73.68%的學校沒有建立實驗室或實驗實訓室占地面積都在500平米以下。這些問題也普遍存在于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中[2]。
(四)民族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起步晚,人才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
據調查,截至2014年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2246所,其中專科以上民族類普通高校32所,本科院校24所,開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有4所。從2006年到2014年,廣西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相繼設置了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形成了一定的學科建設特色。但是,民族高校學生普遍存在著工科基礎薄弱、知識面狹窄、創造力不足等問題,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也有待提高[3]。
三、新形勢下物流業發展趨勢以及對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互聯網+”推動各產業的互聯網化,倒逼出對各行業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細分。互聯網時代的物流人才應該首先擁有這樣的三大思維和十大物流技能類型(圖1):第一,需要有開放的思維,而且隨時擁抱行業前沿信息,并結合企業內部管理、外部市場、行業趨勢,敢于推動技術變革和管理創新;第二,需要有擁抱思維,能夠隨時抓住標桿企業的最新動態,結合企業自身現狀,主動適應變化;第三,要有跨界的思維,將其他領域的商業模式,結合本行業的特性,具備較強探索精神。
四、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
物流管理專業是在經濟學與管理學的理論基礎上、以定性和定量為研究分析方法,以系統工程為技術依托,以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新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民族高校是以少數民族為主要教育對象。不同的少數民族高校教育對象其民族,語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不同的少數民族高校應根據自己學校內的少數民族情況設置適合的課程,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對于民族高校及我國民族地區物流人才的培養路徑與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為了應對行業對人才需求的層次性和動態性變化,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從2011年招生以來,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應用型物流人才、復合型物流人才和創新創業型物流人才。
(一)分層培養模式
第一,應用型物流人才。培養目標是具備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管理、物聯網與智能物流、物流金融和采購管理等方面綜合理論和應用能力的應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二,復合型物流人才。培養目標是既具有物流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能,也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三,創新型物流人才。培養目標是具有豐富學術課題和企業創新創業項目經驗,同時具備追蹤行業前沿趨勢,能夠解決企業問題能力的高級物流管理人才。
(二)基本思路與實施措施
1.及時修訂并更新對學生的培養計劃與方案,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完整體系。在2014的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安排各類實踐、實訓和跨專業實踐操作環節,確定合理的實驗與實習內容、時間及學時數,保證與理論教學的銜接配合;同時充分考慮和利用第二課堂,設置幾類與本專業直接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4]。
2.設置人格養成通識教育平臺。作為民族本科高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養更具競爭優勢的學生,只有走教育改革之路,夯實通識教育,在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上走出一條富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通識教育之路,才能贏得更大競爭力。
3.購置實踐教學平臺。2014年學院大力投入購置軟硬件設備,建立了1200平米的現代物流中心,購買了各種物流仿真實驗軟硬件設施,增加物流軟件的仿真實驗課程,增強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設計意識及能力。通過加強和物流企業的聯系,在校外建設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演練場景與環境,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物流規劃、物流項目管理以及對企業物流供應鏈的解決方案能力。
4.開展課外科技創新創業實踐和職業規劃活動。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策略,積極開展“企業家進校園”和教師“雙師型”培養活動,拓展創新創業實踐和職業規劃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并借鑒各種大學生活動,如課外競賽、創新實驗活動和創業大賽活動,積極籌備并組織開展院、校內的多種特色課外競賽活動,從而挖掘學生創新、創業的潛能、增強學生素質及團隊合作意識。
5.重點體現教師在指導學生方面的重要性。教師在眾多教學環節中都扮演著執行者的角色、同時還是培養學生的主力軍。只有不斷增強教師的專業技能、提高企業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同時倡導教師積極參與并指導學生的各項課外活動,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加入到相關課外活動中,才能保證教師培養目標的成功實現[5]。
五、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和“互聯網+”時代下,要求民族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具有應用性型、復合型和創新能力強的現代物流人才,能為“互聯網+物流”企業提供專業的“智慧型”物流管理服務。
作者:王瑜 劉建功 雷萍 魏瑜 單位: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