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轉型時期物業管理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物業管理領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僅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同時也是社會分工的合作程度。這也是現代公共產品消費產權理論的典型模式。因此,分析和研究轉型經濟體的發展特點,并確定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物業管理;經濟轉型;發展
在“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政府政策下,對住房財產管理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新住宅區實行街區制,將原先封閉的住宅區逐步改為開放式住宅區。這項政策直接影響到許多社區,也影響到許多社區的財產管理。改變以往的房屋物業管理模式,已成為房屋署今日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當前小區物業管理服務的具體內容和狀態
在國家政策出臺之前,大多數居民居住在封閉的定居點,大多數沒有或沒有足夠的公共設施。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適宜或地理上遠離居民點。在我國,社區物業管理的概念最初是模糊的,主要由區辦事處管理。這對社區管理的效率和區辦事處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有很大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外先進物業管理理念的探索,房地產經紀人在自治區逐步建立了物業管理,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例如,萬科房地產管理系統不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通過物業管理服務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目前,封閉式住宅區的管理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封閉社區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因為許多封閉社區建設較早,地區相對集中。在高峰期,社區內的人口流動可能導致街頭騷亂,這不利于城市交通規劃。第二,地方公共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封閉式住宅區沒有大型超級市場等公共設施和資源,極大地限制了居民的生活。同時,孤立社區的地理位置不符合現代城市建設的要求,阻礙了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第三,社區缺乏足夠的動力,其居民無法感受到社區物業管理服務的溫暖和民眾的集體認知。
二、轉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
當今世界經濟有兩種發展模式: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其特點是集中整合資源;其次,根據市場經濟模型,資源的配置主要取決于供給和需求。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了以信息技術和創新為特征的新經濟時代。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東歐國家采取了所謂的“休克療法”,以便迅速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然而,實踐表明,這項改革的成本和代價是巨大的,其負面影響是長期的。以中國為代表的一些東亞國家選擇了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主要是為了完善微觀管理機制,加強對工人和企業的激勵,利用豐富的勞動力。為了加快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這些新資源必須流入與傳統經濟體系相關的領域。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面臨轉型發展的雙重挑戰。事實上,這兩個因素是相輔相成的,轉型似乎是我們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發展是過渡時期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生了兩個重要變化:一是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二是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轉變。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現正檢討這種被稱為轉型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經濟體的主要特征可以說是不穩定、選擇性和高增長率。它包括一系列旨在實現這一轉變的體制選擇和政策措施。物業管理行業正是在這個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
三、我國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財產領域的發展與人民的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可以從法律環境、經濟背景等方面確定房產財產管理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工業含量等。
1.物業管理市場由單一、狹小逐漸轉變開放、擴大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必須進入住房市場,作為人口的生活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前,住房、分配和管理主要是集中分包商,房地產很少。1999年,60%以上的社會住房出售給家庭。至于新單位,在1985年及1999年,個人購買單位的比例分別為14%及80%。這表明,單一居屋的公有制受到侵犯,情況正在逐步惡化,各種產權并存。此外,根據統計數字,2000年,中國在地產業的占有率為本地生產總值的6%,而同期日本為11%,香港為19%。“十五”計劃明確指出,發展新市鎮是刺激經濟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國房地產發展空間巨大,房地產市場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2.物業管理企業的數量將呈現從擴張到收縮直到穩定的狀態
目前,我國住宅建筑總面積約為90億平方米。據估計,到目前為止,物業管理的平均面積還不到10萬平方米。物業行業管理具有低收入、低利潤的特點,需要大規模管理.市場競爭的基本規律必然導致許多物業管理公司的合并、清算和破產。以深圳市為例,全市共有1200多個經濟管理機構,其中正式注冊的房地產管理機構470多個,共有30個房地產管理機構,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然而,它管理著該市60%的居住面積,40%不到10萬平方米。為避免無效競爭和資源浪費,深圳市政府對物業管理公司的注冊進行了限制,限制了房地產管理公司絕對數量的增長.同時,已邀請發展商投標興建新的住宅選擇管理公司。這一趨勢表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多數房地產經理人將被淘汰。物業管理將進入戰國時代,最終形成一批領先的物業管理企業,成為行業發展的標志。
3.政府行政職能日益弱化,行業自律逐漸增強
如果現時和將來的房產管理市場仍然需要有關政府當局的干預和指引,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競爭機制的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政府在房產管理中的作用將逐步發揮放松并轉化為適當的監管。確保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行業自律的形成完全取決于市場的發展程度。高度發達的房地產管理市場必須得到妥善監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牽頭將制憲會議的行政職能移交給中國房地產管理協會,盡管她仍然有官方文件,但她在生產實踐中邁出了令人鼓舞的一步。
4.物業管理服務的內容將向兩頭延伸
傳統的物業管理服務主要包括公共安全、環境衛生、維修、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其目的和目的是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現代物業管理系統已經面向物業業主和用戶,為個人和個人管理創造條件。不過,物業管理服務的內容亦會擴展至樓宇設計階段,以及設備的安裝和調試階段。這在實踐中似乎是一種非專業行為,是物業管理企業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開發商希望事先聽取物業管理公司的意見,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由物業管理公司接收,與業主及居民建立聯系,確保跟進服務的質素,以達至目標樹立品牌;另一方面,物業管理企業要了解和掌握設備狀況,承擔前期干預,以確保輸入期間的平穩過渡。
四、結語
根據國家城市發展規劃的要求,社區必須適應開放管理的條件,改變和完善現有的物業管理模式,提高物業管理服務的質素和水平。在開放條件下,房地產管理服務模式應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創新驅動,創新服務管理,創新思路,更有效地服務社區,建立健康的社區;二是要方便現有人口因地制宜,及時與人溝通,調整情緒;三是開放式社區物業管理模式的轉變,并沒有令社區物業管理質素下降;四是結合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轉變開放條件下的物業管理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偉,張海蘭,蔣海霞,等.小區開放背景下物業管理服務模式轉型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7(3):1-2.
[2]陳聰.小區開放背景下物業管理服務模式轉型研究[J].工業,2017(2):210.
[3]莫金洋.淺議小區開放背景下物業管理服務模式轉型研究[J].工程技術(全文版):65
作者:劉延齊 單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