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文化意識沖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教育泛指當前我國引進的西方教育理論、教育模式、教學體系、教育方法等,與傳統教育存在較大的沖突,這種沖突不僅存在于教育實踐之中,而且根植于文化意識層面。文章闡明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內涵、特征和聯系,分析兩者在文化意識層面沖突的表象,并以新教育實驗為契機,實現傳統教育在教學環境、教學目的、教學組織與現代教育的融合。
關鍵詞傳統教育;現代教育;新教育實驗;教育沖突
一、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內涵及關系辨析
(一)傳統教育內涵分析:基于儒家文化
中國傳統教育的主流價值觀來源于儒家文化,“以儒為體、釋道兼顧”的教育理論一直在延續,儒家文化在社會精英知識分子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響。傳統教育中融入的文化意識主要有兩個方面影響:其一,“順應自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儒釋道”體系,雖然對“天”“道”“神”都有明確的概括和描述,但否定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強調人(個體)應該順應于天(集體、社會),融入自然、畏懼自然、服從自然,從根本上認為人不能改變自然。這本質上否定了人的創造力,教育的目的只是單純地追求個體完善,學習就是被動的灌輸。其二,強調個體之間的關系,注重個體與集體的和諧,但不鼓勵個體服務于集體,追求自我內在修養,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修身”擺在第一位,強調教育的自我性。儒家文化客觀上對封建王朝統治、社會秩序穩定、知識性格塑造等起決定性作用,對中國傳統教育價值觀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倫理本位”思想自始至終占據著傳統教育的主流思想地位,倫理道德被作為傳統教育的基礎。具體來說,傳統教育內涵有以下特征。一是文以載道。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這些要素是傳統教育的研究領域,也構成了封建社會的道德體系,因此實施道德教育、構建封建社會道德體系是傳統教育最主要的教育目標。《中庸》記載道:“修道之謂教。”“道,德育也。”換言之,傳統教育將德育擺在第一位,強調個人的倫理認知、精神修養和內涵培育,因此形成了“文以載道”的文學功能社會,但客觀上導致科學、技術、自然等領域的研究缺失。不可否認,儒家文化意識構建的傳統教育價值觀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全面性,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如生物、地理、化學等)領域落后,極大地限制了人力資源在生產力方面的探索發展。二是和諧統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說都強調個體與集體的和諧統一,如“天人合一”“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觀點。傳統教育中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的價值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自古地域廣袤,封建集權國家為鞏固君權,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統一,必然尋求有利于階級統治的價值觀,通過傳統教育手段,實現思想層面控制,如忠君、愛國、守節、奉孝等人倫綱常,既是傳統教育主流思想,又是核心教育內容。三是科舉融合。自唐代以來,傳統教育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學而優則仕”的人才體制層面。科舉制度對教育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也是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隨著“官本位”與科舉人才制度的結合,其工具性越來越明顯,發揮的人才教育價值越來越小。晚清時期,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官本位”思想在傳統教育文化意識中的蔓延仍未結束。時至今日,“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想依然影響現代教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更為突出。
(二)現代教育內涵分析:基于時代特征
傳統教育中的文化意識不可能通過現代教育體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實現徹底的隔斷,也不是現代教育的對立面,兩者只是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有所不同。現代教育重視創新能力和實踐探索能力的培養,個體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并在社會行為中實現個人的價值。現代教育凸顯民主化、市場化、信息化、理性化等特點,科學解釋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具體來說,現代教育有以下兩個方面特征。一是崇尚科學、強調理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現代教育借鑒了西方現代教育理論,在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模仿和學習。現代教育發展初期,其研究核心內容是自然科學規律及應用方法,即通過定量、定性的研究,獲取改造自然、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方法,更加有效地創造物質財富。因此,現代教育的內涵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產生的,側重知識的發現、應用,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獨特的技術性標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二是重視人性、推崇個性。現代教育重視創新體驗,對人性的推崇超越了對神靈的崇拜。個性意識的覺醒促使理性要素占據了教育主陣地,現代教育強調個體價值,追求個性發展,但個體的價值依賴于社會實踐,需要激發人類的自主能動性,進而產生更強烈的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意愿。基于以上分析,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間既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傳承,也存在教育價值上的創新,在文化意識上表現出辯證統一的特點,其本質是時展對教育功能提出的適應性要求。
二、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文化意識沖突表象及關聯
(一)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文化意識沖突表象
一是主觀與客觀的沖突,即“傳統教育的主觀性”對比“現代教育的客觀性”。傳統教育對前人先賢的信奉、遵循意識較為強烈,如“天地君親師”的價值取向,意味著“師道”是古代社會環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內容和合理性依據之一,傳承的意識大于創新。傳統教育的主觀性十分明顯,無論是“學而優則仕”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按照先賢的信封,實現自我修養,這既無新知識的產生,又無須創造新的生產力,嚴重限制了教育功能。現代教育突出客觀性,即教育成果在社會價值中的體現。雙方的沖突在于,前者強調自我修養實現,后者強調自我價值實現。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傳統教育的文化意識表象,具體表現為讀書的“敲門磚”作用,且現代教育的功利思想從科舉“官本位”轉移到“學歷本位”,前者注重個體價值,后者更注重集體價值。二是個人與社會的沖突。傳統教育要求個人輕視自我價值,提倡“克己復禮”“去人欲”,朱熹更是強調“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強調個人對社會、對權威和對自然的服從。傳統教育將個人改變社會、改革傳統的行為視為“離經叛道”。現代教育則完全相反,追求人性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重視個性和個體價值,強調個體創新對社會的影響,這種沖突完全是文化意識層面的“顛覆”,如我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就是一種教育解放行為。三是德育與智育的沖突。德育與智育的沖突是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文化意識層面最為嚴重的。在宏觀層面上,傳統教育將德育放在首位,“士有百行、以德為先”。現代教育則把智育放在首位,[2]教與學的雙方都希望考試出更好的成績;傳統教育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現代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傳統教育中的“德育”更多地采用灌輸、教化等方式,以封建禮教為主要德育內容,現代教育(尤其是應試教育)中同樣存在知識灌輸思想,一切以分數為主。德育和智育的沖突,代表了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在文化意識層面的極端理解,即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互相否定,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最大差異之一。
(二)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關聯
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沖突,是內在和外在不統一造成的。無論教育處于何種目的、產生何種思想或基于何種模式,它的對象依然是“人”,而非知識與技能。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共存的現狀,說明兩者都符合“人”的共性特征。只是傳統教育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現代教育將“人與社會”融為一體,兩者在文化層面都存在缺點。傳統教育偏重人的自然屬性,達到一定極限之后社會就無法發展,生產力必然停滯。相應地,現代教育偏重人的社會屬性,容易導致教育喪失本質需求,單純地變成“生產力工具”。研究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文化意識沖突,就是從精神層面平衡人文素養和邏輯思維的關系,人不可以喪失“人性”,這是傳統教育的文化意識核心,人不能壓抑“天性”,這是現代教育的責任。
三、“新教育實驗”背景下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
立足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基礎,傳統教育、現代教育之間仍然存在著強烈的血脈淵源。當今教育中保留著大量前人教育智慧,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但也存在時代、科技、文明等局限性,“教育沖突”的出現是必然的。通過對兩種教育呈現的文化意識沖突表現及關聯進行研究,進一步明確兩者之間的異同點,能為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提供基礎。新教育實驗是一項民間教育改革行為,也是國家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它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3]并以此探索教育的本質,其最重要的教育目的是希望人才既滿足民族情懷又具備世界公民意識。新教育實驗通過“生活化”的樸素教育實踐,將傳統教育的內容、形式去糟粕取精華,運用到現代教育體系下的學校教學中,建立兩者之間的優勢聯系,加強自我修養、塑造良好品行,這實際上體現出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融合價值,為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提供教育環境、教育目的、教學組織形式三方面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教育環境改良融合
新教育實驗提倡閱讀和寫作日常化,培養“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的共同體,主張建立書香濃郁、資源豐富和讓學生樂于閱讀的教育環境。新教育實驗將傳統教育中的“晨誦、午讀、暮省”作為重要的日常教育生活方式,[4]提出“毛蟲與蝴蝶”計劃,兒童階梯閱讀被視為改良教育環境的重要途徑。人類正處于一個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支撐科技進步、應用的知識,更依賴理性的思考、證明、分析,而不是文以載道的閱讀項目。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認為,閱讀并不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只是一種機械的記憶行為。記憶包括機械記憶、理解記憶兩種形式。“童子以記誦為能”的傳統教育觀點中,閱讀可理解為一種機械重復行為,同時教育成果是在循序漸進中形成的,即“少壯以學識為本”,認為年齡到大以后自然會明白;現代教育側重學習的系統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差異。換言之,誦讀記憶是實現理解的第一步,是一個熟悉的過程,而現代教育忽視了這一問題,主觀地認為通過講解、辨析,學生自然就能夠全盤掌握,以此來批評“死記硬背”,這是不科學的。因此,基于傳承傳統教育優良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新教育實驗,有利于現代教育改良教學環境,融合傳統教育的教學環境策略,營造充滿書香的現代教育閱讀環境。
(二)教育目的改良融合
現代教育提倡個人自主能動性、創新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凸顯個人價值在于能否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現代教育的功能是將技能、知識傳授給個體,以推動社會更快地發展。但相應地,個人價值中的人文情懷、文化素養等均被忽視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德育缺位問題極為嚴重,特別是在功利主義社會思潮影響下,高等教育人文情懷、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教育內容喪失,導致現代文明危機四伏,如誠信危機、道德危機等。在現代教育培養精致利己主義者相比,傳統教育所提倡的個人修養,更符合中國人的價值觀,在新教育實驗中強調“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觀點,可以更好地踐行“修身”的教育目標。如,采取“師生共寫隨筆”的方式交流思想,[5]“師者”的個人修養、道德品質能夠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將人類社會公共文化和個人道德理念認知有機統一,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并促使多元文化在教育中融合。
(三)教學組織改良融合
現代教育更像是一種產業,采用同一班級而分化教學的模式,學生如同資源,教師如同工人,人才則是加工后的成品,從教學組織形式上抹殺了作為人的天性,這與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個性尊崇”相矛盾。現代教育在教育組織上實行標準化、統一化,但要求在社會價值層面突出個性化、創新化,顯然是一種悖論。在這一層面,傳統教育完全依賴于教育工作者的體驗和感知展開,與“新教育實驗”中提出的“以教師發展為起點”策略不謀而合,無論是誦讀古詩,還是作文對弈,抑或辯論演講,在教育方法、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上,完全由教師根據學生的進度把握,以最終的知識目標達成和自我修養實現統一為目的,而非在大范圍內實現教學大綱的統一,這才是最有效的“因材施教”手段。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的改良,傳統教育作用于內在修養,現代教育更有效于外在價值。我國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文化意識沖突會長期延續,但教育層面的沖突并非不可調和,需要從教育體制上進行改善,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楊莉娟,郝志軍.教育實驗研究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果[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95-96.
[2]張曉婧.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對現代高等教育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6(1):46-48.
[3]余國志,魏鵬飛.新教育實驗的社會評價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6(5):16-18.
[4]李東琴.新教育實驗的學生閱讀素養報告[J].中國教育學刊,2016(5):10-15.
[5]朱永新,余國志.新教育實驗的話語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7):1-5
作者:嚴燕 單位: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