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下對現代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近些年,“慕課”“微課”等一系列在線教育的興起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對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現代教育的特征性問題以及互聯網時代所面臨的機遇,以建構新的教學模式,實現現代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相結合的新型音樂教育。
關鍵詞:現代教育后現代教育互聯網教育慕課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國民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對學習的需求也隨之增大,雖然學校教育已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以及一些網絡課程也應運而生,但學校依然是孩子們知識獲得的重要來源。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學校也一直努力的改革創新,經歷了無數次改革的現代教育值得我們反思與總結。20世紀后半葉,廣泛流行著后現代教育思潮,后現代教育與“機械化”的現代教育相對,它推崇“生態教育”,以學生為中心?,F代教育想要進步,首先要改變陳舊的觀念,用后現代教育觀念來看待教育;其次,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使得互聯網與教育充分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努力解決教育不平衡、教育不均勻、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一、現代教育的反思
自從科舉制度廢除以來,教育界在努力實現教育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教育也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我們在迎接現代化喜勢的同時也不能漠視它的缺陷,在現代教育過程中浮現的種種負面跡象暗示著現代教育的危機,而作為國家目前甚是推崇的音樂教育亦是如此。
(一)標準化教育
標準化作為現代化的標志之一,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自古就有秦始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從這一方面看來標準化的確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交流,但是教育也盲目的追求標準化的發展前景并不可觀。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教師必須充分觀察、了解學生后針對學生的不同條件,諸如自身條件、興趣愛好、理解能力等差異,制定適合個人的教學計劃,而我們卻一直以班級為單位接受著標準化的教育,標準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標、教學方法,應對相同的考試。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讓這些個性有著鮮明對比的學生學習相同的內容,無疑,這樣的教學效果甚微。標準化潮流下不光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也遮蔽了知識的多樣性,這種現象在音樂教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目前的音樂教育都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標準的,缺乏對世界音樂知識的了解,音樂的存在形式多種多樣,不能僅僅是我們所知的西洋詠嘆、中國民歌、流行音樂,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音樂,因為音樂也是一種文化,它表現著不同民族地區不同時代的社會文化。我們要放寬眼界,不能只了解“中國”和“西方”這二元的層面,面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音樂教師開始培訓。在這個年代成長的音樂教師們都是受西方模式培養的,導致他們教授給學生的也是單一的知識面,所以,音樂教師們要多學習多元音樂文化,多去各地區各學校與當地的音樂教師進行交流。
(二)應試教育
當下,升學率被看得格外重要,考試便成為了競爭的唯一途徑,這使得現代教育帶有濃濃的功利化色彩??荚囀菍W校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方式,學校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感受。筆者認為考試成績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過考試能夠查漏補缺,讓老師和學生發現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補救方法。面對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學校目前也有所意識,并大力推崇素質教育,而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很大作用的音樂教育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接受鋼琴、聲樂、小提琴等音樂教育的孩子越來越多,中國先是對這一繁華昌盛的景象感到欣喜,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種負面的影響開始涌現,比如,盲目考級??技壱呀洺蔀榧议L們討論孩子學習的常話,現今,大部分孩子從小就學習樂器或聲樂,然而這樣的學習并沒有起到陶冶情操、增長智力的作用,而是給原本就承受著學校壓力的孩子們增添了更多煩惱。家長和老師應該正確的對待考級,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理解音樂,感受音樂,享受音樂的美好,這才是有價值的音樂教育。
(三)無根教育
現代教育推崇“個體主義”,認為萬物皆可以獨立的存在,它忽視了對學生精神價值和道德的培養、現在學生的整體素質修養大不如前,不懂尊重長輩,感恩他人,我們應該反思:現代教育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對于校園冷暴力就不足為奇了,這是無根教育的必然后果。無根教育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輕視上,中華五千年文明流傳至今的又剩多少?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國家如果連自己的傳統都保護不了一定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現在學校特別重視理科,輕文科,無疑會引起喪失人文精神的后果。忽視傳統文化的無根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表現的更為惡劣,現在學校音樂教育都在教認五線譜,以西方知識為課堂標準。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文化絕對不能一體化,中國傳統音樂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音樂教育應該重視對學生們的傳統文化的灌輸,不應該崇洋媚外,多重視自己的本土文化,為保護中國文化做出貢獻。
二、走向后現代生態教育
王治河、樊美筠的《第二次啟蒙》就對現代化遺留的局限進行了總結與反思,讓大家充分的了解了現代化的危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第二次啟蒙”,高揚生態意識,推崇文化互補。中國的現代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需要用后現代教育觀念來思考教育,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建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態教育。
(一)生態教育
后現代教育以人為本,以學生的需求為首要參考對象,這就意味著我們機械化的、標準化的現代教育要向后現代的生態教育轉變。傳統課堂把學生當作機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學習,測試,比賽,缺乏人文關懷。音樂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部分,豐富著人類的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后現代音樂教育提倡注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感受生活之美好;使學生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并注重開發學生的大腦,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成為全面的人。后現代音樂教育推崇精神生活,培養學生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做一個除了會學習也會生活的生態主義者。
(二)互聯網教育
現今,互聯網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行業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了“互聯網+”的時代潮流。2015年總理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行動計劃,顯然,將教育與互聯網結合已經成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诂F代教育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缺陷,互聯網教育使之有了充分的改善。例如,在教學模式方面,互聯網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利用互聯網自行選擇有興趣的課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2011年,“慕課”的出現使得互聯網教育又有了新的突破,其用戶可以享受免費的一流教育,也使終身教育成為了可能。如今,“慕課”風暴已經成功的席卷了音樂教育。2014年,“中國大學MOOC”在線學習平臺的推出,整合、優化了教育資源,學生可按需選擇課程,合理利用碎片時間。目前,全國已有194所學校與之合作,并開設了各種專業,其中音樂類課程有演唱類、器樂演奏類、理論類,使人耳目一新。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擔任授課老師的大型聲樂“慕課”———《戴你唱歌》已經成為很多聲樂專業的學生以及一些聲樂愛好者學習聲樂的途徑之一,該“慕課”將大師級的聲樂課視頻放到網絡平臺上,凡是對之有興趣的可以隨時隨地、不限次數的反復聆聽與學習,還可以通過留言進行討論,互相交流學習的感受與方法,不必再向傳統課堂中對已掌握的知識重復學習,相反可以選擇性的跳過,遇到疑難點可以暫停或重復播放。筆者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確實從“慕課”這樣新穎的教學方式中獲益。2016年揚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美林教授也推出了《美聲之林》聲樂慕課,點擊率也是相當高,充分說明了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深得大眾的認可,網絡課程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學習方式。“慕課”確實可以解決現代教育無法解決的教育不平衡、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但是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陷,它的出現雖說是對現代教育的創新性顛覆,但也不可完全替代。當下,只有將二者相結合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面對當下以應試為主的教育,我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與教育內容,打破現代教育的固定化思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大數據熱潮的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與大數據結合,通過挖掘、分析數據獲得有用的信息,我們應該利用信息技術之便,多調查,多采集數據,分析教育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背后所隱藏的有價值的信息。大部分學校的教學設施雖然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教學體制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學校可以借助互聯網更好的為學生服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感受生活的美好。
參考文獻:
[1]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啟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
[3][美]克萊頓•克里斯坦森,邁克爾•霍恩,柯蒂斯•約翰遜.創新者的課堂[M].劉昱含編,李慧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孫倩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