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民族特性對鋼琴藝術發展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音樂作為人類歷史上起源最早的音樂類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鋼琴對于中國而言卻是一種“舶來品”。隨著現代社會人類文化的深度融合,人們學習音樂的熱情也逐漸增長,在鋼琴的創作和表演方面也呈現出了新的特征。例如,本土傳統音樂元素和西方的鋼琴藝術所進行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也讓我國的傳統音樂出現在了國際舞臺之上。充分理解民族特性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影響,對于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必不可少。
【關鍵詞】民族特性;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影響
鋼琴藝術在我國是一種外來的文化藝術門類,但其在中國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原因在于鋼琴藝術能夠充分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文化特征,繼承和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從而在美的追求和內涵表現上展現了新的時代特點。所以只有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融合在鋼琴音樂作品之中,才能培育出具有中國風格的音樂藝術形式,豐富我國的鋼琴演奏技巧與技法,從而形成兼具西方古典元素和中國民族特性的藝術典型。
一、民族特性在中國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傳承
(一)民族特性與中國鋼琴藝術的融合自20世紀30年代俄國鋼琴演奏家來華征集中國風味的鋼琴曲開始,我國就正式拉開了創作富含民族風格鋼琴曲的序幕,同時也表明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開始具有自身的民族性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鋼琴藝術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現代社會鋼琴音樂的創作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但曲折的發展歷程更多表現出的是傳統音樂的厚積薄發,無論基于創作角度還是思維角度,我國傳統民族音樂鋼琴藝術的創作都需要通過現代化建設來推動傳統藝術的現代化進程。從這一層面來看,我國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多元化特性為音樂作品的設計創作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底蘊,也激發了作曲家們的創作靈感,他們在掌握現代作曲方法的同時還融入了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內涵,實現了本土化作品的構建,也讓中國的鋼琴藝術開辟了獨特的創新道路。從這一視角觀之,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從理論建構和藝術經驗兩個方面入手,在音樂思想的指導之下,正確推動中國民族風格鋼琴音樂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和持續創新。
(二)傳統風格的作品設計中國鋼琴藝術的民俗文化傳承,需要從創作和演奏等多個方面入手,有針對性地將民族特性和鋼琴藝術融合,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鋼琴文化。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音樂都有著文化底蘊的支撐,表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質,從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優秀作曲家都會始終堅持民族化道路,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將特定的音樂元素融入鋼琴作品的創作環節當中,探索屬于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作品當中都具有文化理念和社會理念,這無不象征著民族精神的傳承。以我們熟知的《黃河》鋼琴曲為例,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則是抗日戰爭時期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嚴峻形勢,象征著中華民族和無產階級的革命英雄主義以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這種融入民族性的鋼琴作品能夠進一步推動鋼琴藝術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增強作品的文化韻味。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民間的戲曲音樂和民間歌舞音樂也能勾勒出人類文明的具體特征,因為這些音樂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來源于多民族國家的音樂元素,這些重要的素材在傳承的同時也讓民族音樂文化走向了世界范圍內的音樂舞臺。
(三)民族作品的演奏從民族作品的演奏過程來看,鋼琴作品的演奏形式是鋼琴藝術的重要體現,且演奏過程和文化傳播過程密切關聯、并行不悖。如果將常規的鋼琴演奏形式與民族音樂加以融合,既能提升觀眾的審美興趣,也能將傳統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有效傳承,促進鋼琴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我國的鋼琴教學最早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未來如何在課程內容中增添民族元素,引導學生在民族音樂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屬于中國鋼琴藝術的文化意識,將直接影響到音樂與文化發展,促進中國鋼琴音樂和世界音樂深度接軌。
(四)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度傳播提到,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志,且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角色,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對鋼琴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關鍵的促進作用。所以,鋼琴藝術作為音樂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已經成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而文化交流、傳播媒介也會不斷發展和演變。換言之,不同的媒介發展時期會讓文化傳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拓寬鋼琴作品的對外傳播途徑,成為今后乃至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具有民族意識,以加強國際范圍內的文化交流,以此為契機,拉近中國民族鋼琴藝術和世界鋼琴藝術之間的距離,在活動當中進行對話和交流;與此同時,還要利用媒介的大眾性和親和性的特點,拓寬文化的傳播途徑。例如,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讓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可以通過虛擬的空間進行交流互動,且移動互聯網即時性特點也讓文化的傳播突破了時空界限,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友人,都可以參與到鋼琴學習或是民族音樂學習的進程當中來,這些優秀的作品資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儲在數據庫當中,能夠讓藝術作品傳播至世界范圍內的各個角落,實現文化系統化和全面化的傳播,讓傳統的中國元素在現代舞臺上大放異彩。
二、民族特性在鋼琴藝術發展中的體現
(一)民族化的思想內涵鋼琴作為西洋樂器,在剛剛傳入中國之時,很多作曲家和學者都在嘗試尋找鋼琴和傳統音樂的契合點,但習慣了單線條音樂的民眾很難在短時間內欣賞輝煌的交響樂,從這一層面來看,鋼琴的傳入對大眾音樂的審美習慣無疑帶來了新的挑戰,且鋼琴作曲家們不斷認識到鋼琴的民族化發展進程勢在必行。在民族化思維理念引導之下,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都進行了嚴密構思,在遵循大眾傳統音樂審美訴求的前提下,傳承了傳統音樂文化,在鋼琴曲改編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王建中改編的鋼琴曲《梅花三弄》便是一個典型案例,該作品風格突出,意味深長,在融入傳統主旋律色彩和風格意境的同時,增添了更多的現代作曲元素,讓整個傳統音樂的風貌在傳承的基礎上增強了現代化的音樂旋律表現力。值得一提的是,鋼琴作曲家們也融入了現代的創作技法,實現了整體和局部的辯證統一,開辟了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道路。在多樣化的創作思路啟發之下,原曲中比較單調的音樂線條有了更加豐富細膩的層次變化,從結構布局上延續了傳統音樂創作手法的對稱結構,音樂本身也達到了良好的首尾呼應效果,一個一個獨立的段落、場景被放置在相應的設計當中,我們從每一個音符的變化都能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產生情感共鳴。
(二)民族化的編配設計鋼琴創作的民族特性注重本土群眾對于鋼琴藝術和傳統音樂的審美需求,所以作曲家在進行民族化創作的過程中,本身會在技法層面進行本土化的革新和優化,以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我們從民主化音樂風格的創作過程來看,一方面可以對傳統的音樂旋律線條加以保留,讓民族鋼琴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創作技法方面進行創新,注重現代作品和傳統音樂之間的聯系,呈現出風格化、旋律化的特點。仍以前文提到的《梅花三弄》作品為例,優秀的作曲家在充分汲取民族民間音樂特性的前提下,以西洋化的曲式結構進行了曲調方面的改編,強化了鋼琴曲的藝術感染力和親和力。且鋼琴本身作為世界范圍內一種通用的鍵盤樂器,在優秀作曲家的手中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與各類民族樂器進行交相輝映,表現出鮮明而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情趣,這將有效地強化民族性鋼琴作品的音樂價值。
(三)民族化的審美理想將中國民族風格融入鋼琴音樂當中,一方面是對傳統音樂和文化的深度拓展,另一方面是對思維的一種創造性嘗試。我國近代以來的民族化鋼琴音樂的創作,在演進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審美理想,很多作曲家也從傳統理念當中尋找與社會的交融點,以此為基礎調整思想和意識,從而在無形中對鋼琴音樂創作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所以對于鋼琴曲的創作,其藝術原型往往來自于民族民間的音樂作品和音樂素材資源,作曲家們會將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審美理想滲透到每一個旋律,甚至每一個音符當中,將傳統文化中的基本理念深深融入現代鋼琴曲之內,形成特點鮮明、獨具一格的創作“氣韻”。氣韻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古典藝術領域,指的是線條和比例等繪畫技法和元素形成的綜合特征,而“氣韻”在鋼琴藝術領域內,則主要指內在文化層面的審美經驗,表現為民族風格鋼琴曲所具備的精神和氣質。這樣一來,搭配作曲家和演奏家們在技法方面的創作和創新,能夠讓演奏者通過演奏過程為聽眾展開明確的聯想方向,以此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三、結語
我國傳統民間音樂和民族特性為民族化的鋼琴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藝術養分,無論是從旋律的設計手法,還是從節拍節奏等方面來看,都能將各種特色藝術現象融入曲目當中,積極汲取來自民族音樂的藝術營養。因此,民族特性對中國鋼琴藝術發展的影響深遠而持久,但要想鋼琴藝術在中國本土真正實現長足發展,創作者要想創作出更多彰顯中國特色和韻味的鋼琴曲作品,還需在音樂領域進行精耕細作和深度創新。
參考文獻:
[1]張婷婷.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審美底蘊解讀[J].滁州學院學報,2015,(06):61-63.
[2]劉奕君.淺析如何把握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J].北方音樂,2016,(16):56.
[3]柳笛.談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形式及民族風格[J].藝術教育,2016,(06):100-101.
[4]薛媛媛.中國鋼琴作品創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3):89-90+102.
[5]劉凌.試探中國鋼琴作品中民族化風格現象[J].藝術教育,2015,(04):178.
[6]譚立琴.論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融合與運用——兼論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性[J].音樂創作,2015,(04):113-115.
作者:楊帆 單位:石河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