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與推廣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主要介紹了東臺市生態循環農業幾種模式。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方面重點分析了沼氣工程技術對東臺循環農業的貢獻,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對策,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循環農業;模式;推廣措施
為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也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然要求。當前東臺市生態循環農業總體推廣不夠,農業生態循環模式不新,農業三大效益還需提高。
1生態循環農業的概念
生態循環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發展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其理念來自于循環經濟,實現物質能量資源的多層次、多分級化的循環利用,以達到自然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購買性資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資源高效循環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農業循環模式。
1.2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必要性
1.2.1畜牧生產發展的需要。近幾年,東臺市規模養殖場數量、規模較大,而畜禽養殖產生的糞污較多,單純靠養殖場周邊農田無法以消納,必須采取新的農業生產方式,解決畜禽的糞便,大力開展綠色循環種養模式,促進畜牧業生產有序發展。1.2.2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質量的需要。目前僅東臺市規模養豬場年出欄生豬達30萬頭,年排糞水量近40萬t,大部分未能經過有效的處理,達不到無害化標準排放。這一方面對優化農村環境產生壓力,不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糞水等污染物中大量N、P等營養物質流失,嚴重污染水體,溝河中富營養化問題已經突出,綠藻大量繁殖,致使魚種趨少,動植物物種變化,有益的種群減少,有害種群增加,人畜飲用水供應也將面臨問題,對生態環境平衡形成威脅,如果畜禽排放污染物不進行有效治理,生態質量將無法提高。
2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2.1模式路線
東臺大力推廣沼氣,將人、畜糞便和生活污水等開發成沼氣,產生的沼渣、沼液等還田施肥,形成“豬—沼(肥)—菜”、“豬—沼(肥)—糧”等多種生態種養循環模式,既促進了農業發展、有效提高了農民收入,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據統計,一個8m3大的農村戶用沼氣池,用3頭牛或6口豬的糞便為原料,每年產生的500m3沼氣,可用于農戶做飯和照明,并可年產19m3的沼肥,用于綠色食品生產。
2.2農村戶用沼氣工程模式
以戶用沼氣為紐帶,以一家一戶為基本單元,飼養1~2頭生豬或20只雞,產生的糞污廢棄物,作為沼氣發酵原料,每個沼氣池每年能產生300m3沼氣,能解決一家三口炒菜做飯能源,沼渣沼液用作附近農田肥料,形成一種無污染、無廢料的良性循環生態模式。
2.3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模式
東東臺市溱東大型生態養殖場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豬—沼—豆制品加工—魚(糧);江蘇永豐農業生態園生態養豬場的模式:生豬—沼氣—林(草)—雞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3推廣措施
3.1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專門組織機構,確定專職人員,推廣生態循環農業。各鎮區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分管領導要具體抓,強化工作措施,有效開展農村生態循環農業工作。
3.2探索補償政策
對利于有機肥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并取得認證的企業進行獎勵,增強群眾發展綠色、高效種植的積極性。并引導村民合理施肥、多施有機肥。秸稈沼氣工程產生的沼液和沼渣免費提供給村民,并教會他們如何合理使用,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農產品品質,促進循環農業不斷向前發展。
4三大效益
4.1經濟效益
沼氣工程若年產30多萬m3,能有效解決了500戶農民的生活用能問題,按每戶每年節省燃料費400元計算,每年可為農戶減少燃料開支16萬元。年產沼液沼渣1000t,種植無公害大棚蔬菜使蔬菜品質大幅度提高,并且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實現間接增收20萬元以上。綜上所述,“糧食種植—秸稈沼氣—大棚蔬菜”循環農業模式每年可使農民受益35萬元以上,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經濟效益明顯。一個戶用沼氣池1年僅在做飯、照明方面就可節約支出320元,沼液、沼渣作為高效有機肥用于農作物和蔬菜種植上,一年可減少化肥、農藥支出約280元,可令蔬菜產量提高10%~20%,且蔬菜色澤、口感好,是名符其實的綠色食品,銷價是普通蔬菜的1.5倍。
4.2社會效益
沼氣為農戶提供了優質、清潔、高效的生活燃料,使農村婦女從煙熏火燎的廚房中解放出來,省時、省力又省心,使她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開展沼渣綜合利用技術,生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村用能消耗量所占比例還是相當大,在農村建設沼氣工程,對于緩解我國能源危機緊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3生態效益
將廢棄的秸稈作為沼氣發酵原料制造沼氣,可有效減少秸稈焚燒產生的煙塵、灰塵對大氣的污染,對凈化空氣、降低溫室效應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從而改善生態環境,逐步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秸稈沼氣工程每年消耗廢棄秸稈4000t;畜禽沼氣每年消耗畜禽糞便5000t,年減少用煤量燃煤用量4000t,年減少煙塵顆粒污染5t。
5存在問題
一是依舊存在農作物秸稈焚燒的現象。盡管東臺已經建立秸稈沼氣站,并作了大量的工作宣傳回收農作物秸稈制作沼氣節能減排的重要性,但農作物秸稈露天焚燒的現象仍有發生。還有農戶習慣把麥稈等農作物秸稈一燒了之,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浪費,也對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二是依舊存有農業生產方式不合理現象。由于追求高產,有些農民在生產過程中仍存在著過度復種、過量施肥的現象,盲目地認為只有高投入才有高產出,對適量茬口輪作技術和農作物需肥規律缺乏認識。三是群眾對生態循環農業有畏難情緒。現在農村從事生產勞動的大部分是60多歲的老年人,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農村戶用沼氣池和沼氣工程,要經常補料、出料,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部分農戶只注重開始沼氣池和沼氣工程啟動使用,忽視后期長期運行管護致使部分農村戶用沼氣池和沼所工程停用或不用。
6發展對策
6.1提高認識,進行科學規劃
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寶貴結晶。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趨時避害的農時觀,辨土施肥、用養結合的地力觀,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等,為推動當代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資源。從現實舉措看,農業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
6.2完善循環農業模式,抓好綜合利用
積極開發生物質能源,大力普及沼氣利用,推進農村作物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開發新的農業生態循環新模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在此基礎上改進種植配套技術,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提質增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6.3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
東臺農產品品質好,質量優,根在資源稟賦好,生態條件優。著力培育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示范基地,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效益和附加值。
6.4健全政策和法規,規范市場行為
各級政府應當研究制定相應的發展循環農業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舉措,逐步走上依法治農、有法促農的道路,運用法律規范推進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循環農業工作管理機構,制定循環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通過優先給予資金、政策、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對循環農業建設的投入,并將循環農業的發展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東臺跨里下河水鄉與黃海之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讓這方土地宜農宜林、宜牧宜漁,勤勞的東臺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大地的豐收,推進東臺農業持續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特別是近年來,東臺堅持走綠色路、打生態牌,進一步放大了東臺農產品的生態優勢。
參考文獻
[1]陳阜.農業生態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2]孫景淼.全面推進生態循環農業[J].農村工作通訊,2010,(24):17-18.
作者:張禮霞 儲思源 沈蘇東 周建生 沈春林 單位:東臺市梁垛鎮農業農村局 東臺市實驗中學 東臺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東臺市種子管理站 東臺市梁垛鎮農業農村局